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4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462篇
林业   306篇
农学   260篇
基础科学   202篇
  429篇
综合类   2097篇
农作物   329篇
水产渔业   148篇
畜牧兽医   678篇
园艺   329篇
植物保护   145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邢光耀 《种子科技》2008,26(1):44-45
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防治病害的机制是抑制真菌体内CytP450单加氧酶的活性,破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损伤而死亡。但它同样也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过程中的C-14位脱甲基酶CytP450单加氧酶,使促进细胞伸长的赤霉素不能合成。目前,生产上基本上采用高效、广谱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预防小麦病害的发生,但用药量过大时会严重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出苗。由于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发生较重,采用高剂量可增强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为此,我们做了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出苗率影响的药效试验,以期明确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麦种的适宜用量,从而为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高粱种子对萌发温度的响应分析与耐低温萌发能力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萌发期的低温是限制种子萌发的一个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高粱种子耐低温萌发能力是保证高粱出苗整齐、建立良好群体的基础,因此研究高粱品种对不同萌发温度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试验用来源于不同地区的30份高粱品种,在25℃、20℃、16℃和12℃人工气候箱中进行萌发试验,测定不同温度下高粱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芽重、根重等萌发指标,分析不同高粱品种的萌发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耐低温特性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随着萌发温度的降低,高粱芽和根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但根与芽的重量和长度比均增加,说明萌发过程中芽比根对低温更加敏感。30个高粱品种的6个萌发指标相对值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和相对发芽率分别在3个主成分中载荷较大,可作为高粱萌发期耐低温的主要鉴定指标。30个高粱品种按萌发期耐低温能力可分为四大类,辽粘3号极不耐低温,济粱1号等18个品种对低温敏感,冀酿1号等5个品种对低温不敏感,赤杂101等6个品种对萌发期低温具有较强的耐性。  相似文献   
993.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根系干物质积累与分布特征和主要形态生理性状指标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当地主体且具有代表性的2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2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麦稻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单茎和群体根干重、总根长、根数、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发根力、抽穗后根系伤流强度及根冠比、每条根长、根直径、根密度、颖花根流量、抽穗期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和产量构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生育期,粳稻的根冠比、每条根长、发根数、发根体积、发根干重及颖花根流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均高于籼稻,而根直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籼稻,其中根冠比、每条根长、颖花根流量、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粳稻抽穗前(含抽穗期)单茎根干重、总根长、根数、根体积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及根密度均低于籼稻,但差异不显著,而成熟期这6个指标粳稻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3)粳稻拔节前单茎活跃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比均小于籼稻,而拔节后(含拔节期)两者差异趋势与之相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4)除拔节期群体根干重、拔节期和抽穗期群体根数外,其他群体形态生理特征指标粳稻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5)无论是单茎还是群体,粳稻抽穗后0~35 d根系伤流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6)粳稻0~10 cm土层根系干重所占比例极显著低于籼稻,10 cm以下土层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极显著高于籼稻,粳稻扎根更深,进一步强化了植株抗倒防早衰能力。与超级杂交籼稻相比,常规粳型超级稻抽穗后根系生长优势不断加大,特别是群体生长优势,成熟期粳稻所有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均优于籼稻,是粳稻高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和保障。  相似文献   
994.
大豆叶茸毛形态对抗虫性、耐旱性等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 (KY)和NJRIXG (XG)进行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与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2个性状在2个群体中均有大幅度变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亲分离,两者有极显著负相关(r= –0.49和–0.62),叶面茸毛密度的遗传率(75.7%~76.8%)高于叶面茸毛长度的遗传率(45.2%~62.9%);检测到2个叶面茸毛密度主效QTL (XG群体的PD1-1和KY群体的PD12-1,表型贡献率分别达20.7%和21.7%);两群体叶面茸毛密度遗传构成中加性QTL贡献率占20.7%~36.2%,互作QTL只占0%~1.4%,而未定位到的微效QTL所占份额很大,为38.1%~56.1%,是以往只用定位程序而未注意遗传构成解析所没有发现的特点;未在KY中检测到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互作QTL贡献率也仅4.2%,而微效QTL贡献率达58.7%;但在XG中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 Pl1-1和Pl12-1贡献率分别达18.3%和22.5%,占主要成分,互作QTL和微效QTL贡献均较小,说明该性状两群体的遗传构成有很大差异。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涉及多个效应不同的基因/QTL。  相似文献   
995.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的1个、3个和2个野生片段(基因)。其中,5个野生片段(基因)分别与前人在栽培豆中检测到的无限结荚Dt1、荚色L1、荚色L2、绿种皮G和黑种皮i基因相对应,说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间在这些片段上均存在等位变异分化,是与大豆进化相关的基因/片段。另一个与荚色相关的Satt273野生片段能使大豆表现黑荚,可能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96.
应用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制成发酵豆乳,通过进行体外耐酸与耐胆盐试验和测定货架期内益生菌数量,探讨发酵豆乳潜在益生作用。结果表明,货架期内发酵豆乳的益生菌对酸和胆盐都有很强的耐受性,并且整个货架期内益生菌数基本为1×107CFU/mL。因此,说明发酵豆乳在货架期内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实码加速遗传算法在天然河道水面线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计算天然河道水面线的方法是试算法,迭代法和图解法等,这些方法的缺点是计算量大、精度不高,无法控制全河段误差,将其看作是全河段总计算误差,即一复杂非线性优化最小问题,运用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求解天然河道水面线。并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证明该方法具有计算收敛速度快、结果可靠、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8.
选取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组培苗为实验材料,进行驯化栽培,研究不同基质的物理性质,比较茅苍术组培苗在各基质中的叶片固有导水度、光合作用及生长状况,以筛选出最优炼苗基质。结果表明,基质持水特性是影响组培苗驯化的关键因素,T 3(蛭石∶珍珠岩∶泥炭土=1∶1∶2)基质中培养的驯化苗的叶片水分状况、光合及生长方面与其他处理相比表现较好,可作为茅苍术组培苗驯化的理想基质。基于生理电阻的叶片固有导水度可用于水分状况的及时诊断。研究结果为快速获得大量优势茅苍术种苗提供指导,同时为组培苗驯化炼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9.
QuEChERS方法在农产品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uEChERS方法是一种快捷、简便、价格低廉同时可提供高质量农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方法,阐述了QuEChERS方法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步骤、特点、优点及其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源于杂交水稻汕优63的重组近交系(RI),进行系间随机交配构建了水稻永久F2(IF2)群体。采用QTL作图软件QTL Mapper 2.0对IF2群体的抽穗期性状进行了分析,共发现了21个QTLs,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对抽穗期QTL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加、加×显、和显×显上位性效应进行了估计,对遗传主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做了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