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9篇
  免费   1189篇
  国内免费   1619篇
林业   1213篇
农学   825篇
基础科学   686篇
  1842篇
综合类   9016篇
农作物   1375篇
水产渔业   798篇
畜牧兽医   2299篇
园艺   1338篇
植物保护   735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358篇
  2022年   753篇
  2021年   767篇
  2020年   682篇
  2019年   678篇
  2018年   556篇
  2017年   839篇
  2016年   568篇
  2015年   830篇
  2014年   871篇
  2013年   1070篇
  2012年   1562篇
  2011年   1579篇
  2010年   1498篇
  2009年   1251篇
  2008年   1336篇
  2007年   1170篇
  2006年   996篇
  2005年   809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326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挖掘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肌肉和肝脏转录组中的微卫星标记,为刀鲚选育群体的种质资源评估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从71869条Unigenes中共获得33896条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微卫星序列;刀鲚转录组中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基序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其中,单核苷酸重复、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为主要的微卫星重复类型,分别占总微卫星数目的34.94%、49.47%和13.34%;不同微卫星重复类型的优势重复基序亦有所不同,其中,A/T为单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占86.25%,AC/GT为二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为优势重复基序占75.25%,AGG/CCT为三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占28.57%;不同微卫星重复基序核苷酸的数量和重复次数亦有所不同,重复次数伴随着重复单元中核苷酸数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从100对四核苷酸重复的SSR引物中筛选获得了16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并以此为基础,对长江刀鲚选育群体(F3)的遗传学特征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长江刀鲚选育群体F3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7580、0.3414、0.3977和0.6278。以上结果表明,基于刀鲚转录组数据批量开发微卫星是切实可行的,所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能够应用于长江刀鲚选育群体的遗传背景评估和进一步的遗传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992.
抑食金球藻对翡翠贻贝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磊  徐晓娇  江天久 《水产学报》2018,42(6):846-853
本研究以单种抑食金球藻及其与亚心形四爿藻的混合藻为实验组,以亚心形四爿藻为对照,探究抑食金球藻对翡翠贻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抑食金球藻显著影响翡翠贻贝的SOD活性、MDA和GSH含量,各实验组均表现出诱导升高与抑制降低交替出现的规律。单种高、中浓度的抑食金球藻在短期(3 h)内即可对翡翠贻贝的SOD活性产生影响,混合藻组中的SOD活性上升较慢,说明亚心形四爿藻可以延滞氧化还原系统的反应时间。各实验组翡翠贻贝GSH含量在2 d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混合藻组与单种抑食金球藻组相差不大,提示亚心形四爿藻对抗氧化还原损伤并未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高密度精养池塘中日本囊对虾体内及浮游动物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动态变化,检测结果显示,两口池塘的日本囊对虾苗种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达2.43×10~5~9.42×10~5 IU/mg;浮游动物也携带微量白斑综合症病毒,达6.78×10~2~8.02×10~2 IU/mg。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日本囊对虾多个组织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平均病毒量为鳃肌肉肝胰腺胃;各组织病毒携带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肌肉、肝胰腺、胃等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最低降至1.78×10~3 IU/mg,鳃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下降幅度较小,最低为7.29×10~4 IU/mg。浮游动物的病毒量在白斑综合症爆发前波动不明显,发病时急剧升高。综合认为,苗种携带是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主要来源;当养殖进入中后期,底质变差、水温降至病毒适宜复制的温度时,易爆发白斑综合症。  相似文献   
994.
野生及养殖哈氏仿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哈氏仿对虾肌肉的营养特征,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野生及养殖哈氏仿对虾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野生群体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79.42%和17.94%)与养殖群体(分别为79.28%和17.95%)没有显著差异;野生群体的粗脂肪含量(0.89%)显著低于养殖群体(1.12%),而粗灰分含量(1.44%)显著高于养殖群体(1.31%).在18种检测出的氨基酸中,有9种氨基酸的含量,野生群体比养殖群体显著低,另外9种在两群体间没有差异.野生群体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虾味氨基酸(SAA)含量(分别为83.42%、29.69%、43.59%、32.54%和21.11%)均比养殖群体(分别为88.08%、30.53%、47.39%、34.47%和21.72%)显著低;野生群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66.41和2.07)也明显低于养殖群体(分别为69.10和2.12).野生群体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为41.95%和39.51%)相对百分含量比养殖群体(分别为39.60%和36.64%)均明显高,而野生群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8.54%)相对百分含量比养殖群体(23.76%)明显低;野生群体肌肉中油脂的EPA+DHA相对百分含量(28.23%)比养殖群体(25.66%)明显高,但在野生和养殖群体间肌肉中的EPA+ DHA绝对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哈氏仿对虾肌肉营养价值较高、肉味鲜美,人工养殖没有造成其肌肉脂肪的大量富集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急剧变化,相反使该虾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95.
在不同水流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对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 (Harv)Yamad果孢子萌发情况展开研究,以期为其苗种生产奠定基础。舌状蜈蚣藻果孢子在附着1 d、15 d后,置于不同水流速度(0、1、1.5、4、7、10、14 cm/s;1.5 cm/s流速由充气控制,其他流速由流水装置控制)培养20 d;舌状蜈蚣藻果孢子附着1 d后,在不同光照周期(6L∶18D、8L∶16D、10L∶14D、12L∶12D、14L∶10D、16L∶8D)和不同光照强度(35、85、135 µmol photons/m2·s)交叉条件下培养70 d。结果显示,附着1 d的果孢子萌发体在静止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明显优于其他水流速度下的(P<0.05);附着15 d的果孢子萌发体在1.5 cm/s流速下的萌发生长最好(P<0.05),在静止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明显慢于其他流速下的各组(P<0.05)。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果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显著(P<0.05),这二者对盘状体和孢苗生长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5),对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P>0.05)。光照时间为8–10 h,盘状体萌发直立体的百分率以及孢苗的高度明显高于其他光照时间下的各组。光照强度为35 µmol photons/m2·s时,盘状体萌发直立体的百分率以及孢苗的高度明显比其他光照强度下的高。研究表明,在舌状蜈蚣藻育苗生产中,可采取孢子刚附着时静水培养,附苗后15 d充气培养,并控制光照时间为8–10 h和光照强度为35 µmol photons/ m2·s。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 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 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 NH4-N 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 T150)(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以甘露糖为还原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对小清蛋白免疫活性的影响,通过将鲢重组小清蛋白(r PV)和甘露糖混合物在干热条件下(100°C)反应100 min制得糖化的r PV(Mr PV),采用Tricine-SDS-PAGE和斑点杂交(Dot-blotting)分析糖化前后r PV的聚合特性、免疫活性及消化稳定性的变化;采用圆二色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糖化对r PV的二级结构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r PV糖化后形成大分子量的片状聚集体;甘露糖糖化修饰的r PV免疫活性及消化稳定性均显著下降;美拉德反应导致r PV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而β-折叠的含量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以甘露糖为还原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可有效降低r PV的免疫活性及消化稳定性,这可能与糖化后r PV聚集体的形成及二级结构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98.
地衣芽孢杆菌降解水产养殖中残余饵料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土壤及饲料添加剂中筛选获得了一株能较高效降解水产养殖中残余饵料蛋白、淀粉的功能菌,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通过研究养殖水体中饲料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地衣芽孢杆菌降解饲料中蛋白质、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降解饲料中蛋白质、淀粉的适宜条件为:饲料浓度≤5g/L,pH值6~7,温度25~30℃,盐浓度0~1%,溶氧浓度约4mg/L.地衣芽孢杆菌在这种水体生态条件下接种5%,饲料中的蛋白质与淀粉降解率约为60%.  相似文献   
999.
宁德三都澳海区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Cuvier)经375 d不同方式的网箱养殖比较,与大黄鱼混养的褐菖鲉个体平均体重增重量达80.9 g,成活率72.8%;单养Ⅱ网箱底部投放石莼等活体藻类,褐菖鲉个体增重量为71.0 g,成活率72.5%;单养Ⅰ只放养褐菖鲉,个体增重量为61.6 g,成活率67.1%。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混养单养Ⅱ单养Ⅰ,可知褐菖鲉与大黄鱼混养效果最好。水温高于26℃,褐菖鲉极易死亡,采取网箱底部投放大型活体藻类、不投饵或少投饵、不更换网衣等度夏措施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估计了日本囊对虾基础群体的体长、腹长、体质量与耐高氨氮性状的遗传参数,为制定综合选择指数、选择方法与育种目标提供技术参考。试验引进日本囊对虾台湾群体亲本,以1尾亲虾构建1个家系,共建立63个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单独培育,密度调整后开展共同环境养殖测试。各家系养殖150d后,统计每个家系生长性状,并分别从家系中随机选取30尾个体,在氨氮质量浓度为68.5mg/L下进行耐高氨氮试验,48h后统计各个家系的存活率。利用一般线性动物混合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分别估计生长和耐高氨氮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幼虾体长(估计值0.79±0.13)、腹长(0.74±0.24)与体质量(0.31±0.25)遗传力为中高等遗传力水平性状;耐高氨氮性状为低遗传力水平性状,估计值为0.13±0.06,48h后家系耐高氨氮性状平均值为(8.84±12.65)%,耐高氨氮性状的变异水平为143.10%。体长、腹长、体质量与耐高氨氮性状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82~0.08和-0.067~0.17,检验结果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育种技术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与耐高氨氮性状同时进行改良,可以起到加快育种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