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9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377篇
林业   380篇
农学   223篇
基础科学   134篇
  329篇
综合类   2124篇
农作物   331篇
水产渔业   118篇
畜牧兽医   631篇
园艺   371篇
植物保护   17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389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过硫酸铵配施不同形态木霉菌肥缓解苹果连作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肥料形态及土壤条件对木霉菌肥改善苹果土壤连作障碍的影响,以期为缓解苹果连作障碍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以苹果砧木—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幼苗为试材,设置4个处理:连作土(CK)、过硫酸铵处理(T1)、过硫酸铵加颗粒状木霉菌肥(T2)、过硫酸铵加粉末状木霉菌...  相似文献   
92.
牛日本血吸虫病5种血清学诊断技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寻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并能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的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以疫区黄牛为研究对象,应用环卵沉淀试验(COPT)、血清法间接血凝试验(sIHA)和血纸法间接血凝试验(bpIHA)、胶乳凝集试验(PAPS)、三联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三联Dot-ELISA)5种血清学诊断方法与粪检方法检测牛日本血吸虫病,并对5种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用血清学方法COPT,sIHA,三联Dot-ELISA对疫区黄牛进行血吸虫病检测,与三粪九检结果符合率高,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简捷方便、费用低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疫区家畜血吸虫病的诊断、普查,是比较理想的现场检测方法,值得推广.血清学方法bpIHA和PAPS检测血吸虫病,尽管方法简便、费用低廉,但其灵敏度、特异性与三粪九检结果符合率低于血清学方法COPT,sIHA,三联Dot-ELISA,易造成漏检,假阳性,故在普查时,不建议采用.  相似文献   
93.
大鳍鱯的消化能力与营养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枭 《水产学报》2003,27(4):371-376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1238X2.8388(r=0.9949,P<0.01);大鳍鳠的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消化液的pH值分别为:3.0~3.8、6.6~7.4、7.2~8.2、7.2~7.9,且消化道各部分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的活性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胃;而淀粉酶的活性则为前肠>后肠>中肠>肝胰脏>胃;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6%,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总氨基酸量的29.70%。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鳍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94.
采用广义熵指数及其相应分解方法,对2004 ~2010年长江干流流域9省(市)渔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从整体趋势看,长江干流流域渔民收入差距呈现“W”型变化趋势,在“十一五”期间表现为先缩小后不断扩大趋势;从地区分解结果来看,长江干流流域渔民收入差距60%以上来源于三个地区之间的不平等,而“西部干流”地区渔民收入差距高于其它两个地区且波动最为剧烈.认为国家的强渔惠渔政策应有侧重的向“西部干流”地区倾斜,从而缓解“西部干流”地区和地区间渔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95.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策略及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基因组选择的概念自2001年由Meuwissen等提出后便引起了动物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美国的研究小组已经应用该方法进行了优质种牛的选择育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鸡和猪的选择育种中也有该方法的应用,但在水产动物选育中尚未见该方法使用的报道.本文对“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概念和提出背景进行了归纳,对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其具体的策略,总结了目前全基因组育种所广泛采用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旨在为该方法在水产动物育种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6.
虾夷马粪海胆早期生长发育的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为亲本,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个雄性海胆配5个雌性海胆,每个雌性个体产生若干幼体,构成了11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5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母系孵化后生长到3月龄和5月龄的全同胞幼海胆40-50个后代的体重和壳径,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半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研究了虾夷马粪海胆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3月龄和5月龄的海胆体重的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339-0.523,壳径的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316-0.487。分析结果显示,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表明由雄性遗传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准确可取,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计算的狭义遗传力是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  相似文献   
97.
研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特征,了解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嘉陵江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运用Biosonics DT-X分裂波束科学回声探测仪于2018年7月(夏)、10月(秋)以及2019年1月(冬)、4月(春)对嘉陵江中游蓬安段金溪航电工程干流江段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并辅以常规渔获物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科38种,其中蛇鮈、鲫、银飘鱼、黄尾鲴等中小型鱼类在数量上占优;鱼类密度分别为春季(0.8296±0.43)、夏季(0.8705±0.38 )、秋季(0.5082±0.25)、冬季(0.3939±0.13)尾/m3;鱼体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春季(-63.15±5.03)、夏季(-52.85±14.45)、秋季(-46.42±15.85)、冬季(-44.77±15.28 )dB;鱼体平均重量分别为春季0.03、夏季1.08 、秋季11.19 、冬季20.40 g/尾;鱼类资源量分别为春季0.4096、夏季0.2907 、秋季0.3919 、冬季0.5622 kg/m3;坝下鱼类密度显著高于坝上(F=12.67,P<0.05);坝上(F=7.02,P<0.05)和坝下(F=19.99,P<0.05)3个水层之间的鱼类密度差异显著,中层鱼类密度显著高于上层和下层(P<0.05),且总体上夏季各水层的鱼类密度要高于其他季节。后续研究应加强对该江段鱼类资源的动态监测,并重点探讨引起鱼类资源动态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8.
中国海洋捕捞能力的计量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渔船数、总吨位、总功率和专业劳动力为投入指标。以年捕捞产量为产出指标,对我国1994至2005年的近海捕捞与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与能力利用度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渔业管理的政策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近年来近海捕捞的渔船数和捕捞劳力的过剩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渔船总吨位与总功率的过剩率却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目前我国近海增加捕捞能力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提高渔船的总功率与总吨位,需要在今后的渔业管理中引起重视。通过近海与远洋渔业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近海捕捞能力的实际过剩率已超过了50%,捕捞能力的利用水平不高且提高程度有限;而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则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研究同时显示:我国近海捕捞能力利用度与远洋捕捞能力利用度两条曲线在每次远离后都有互相靠拢的趋势。表明我国远洋捕捞的能力利用度提高后,会吸引近海渔业的部分捕捞能力转入远洋渔业,在降低远洋渔业能力利用度的同时,减轻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也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得以提高;反之,当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相对近海渔业较低时,就会有一部分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转入近海捕捞,加大了近海的捕捞强度,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下降。所以,积极提高并保持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对缩减近海捕捞规模有较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两品系褶皱臂尾轮虫(内蒙品系和盘锦品系)的种群增长和投喂蟹苗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系轮虫的种群增长差异不显著,两者平均瞬时增长率分别为0.42 d-1和0.40 d-1。在投喂蟹苗的效果方面,褶皱臂尾轮虫内蒙品系好于盘锦品系。用内蒙品系轮虫投喂的蟹苗,幼体变态至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为71.65%,用盘锦品系轮虫投喂的蟹苗,变态至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为62.50%。  相似文献   
100.
为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区出露期间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于2017年4、6和98月,设置了15个调查样地,并根据高程将消落区分为145~155 m、156~165 m和166~175 m等3个区域,并设置未水淹区域(高程176~-185 m)为对照。结果表明,消落区出露时间显著影响着植物群落的组成,随着出露时间的延长,消落区植物群落优势种及其优势度变化规律因植物的生活型不同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从4月至8月,优势植物狗牙根、牛鞭草、喜旱莲子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度下降,鬼针草、苍耳、醴肠、水蓼、野胡萝卜、狗尾草等一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度增加。而未水淹区植物优势种及其优势度变化规律不会因生活型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大,相对来说艾蒿较为优势,其次为小飞蓬。高程也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消落区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植物高度均值显著低于未水淹区域,随着高程的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植物高度均值呈增加趋势。三峡水库消落区之所以呈现出目前的植物群落分布特征,植物内在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本身的冬季耐水淹能力、夏季抗旱能力、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植物的及其繁殖对策、种源扩散对策等是主因,而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消落区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土壤基质氮磷等营养盐,以及受水淹持续时间、水淹深度、高程、消落区出露时间等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