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9篇
  免费   515篇
  国内免费   728篇
林业   583篇
农学   454篇
基础科学   369篇
  833篇
综合类   3942篇
农作物   578篇
水产渔业   354篇
畜牧兽医   1365篇
园艺   557篇
植物保护   307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378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438篇
  2012年   656篇
  2011年   681篇
  2010年   639篇
  2009年   559篇
  2008年   585篇
  2007年   532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23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An elite backcrossed inbred line Z550 with increased grains per panicle was identified from advanced backcrosses between Nipponbare and Xihui 18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Z550 carries 13 substitution segments distributed on chromosomes 1, 6, 7, 8, 9, 10, and 12, with an average substitution length of 1.68 Mb. Compared with the Nipponbare parental line, plant height, panicle length, spikelets per panicle, grains per panicle, and grain weight for Z550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the grain width of Z550 was significantly narrower, and the seed setting ratio (81.4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ipponbare, it is still sufficient for breeding purpose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mapping for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was conducted with the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Nipponbare crossed with Z550 using the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REML) method. A total of 16, including 12 previously unreported QTLs were detected, with contribution rates ranging from 1.46 to 10.49%. Grains per panicle was controlled by 8 QTLs, 5 of which increased number of grains whereas 3 decreased it. qGPP-1, with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10.49%), was estimated to increase grains per panicle by 30.67, while qGPP-9, with the minimum contribution rate (2.47%), had an effect of increasing grains per panicle by 15.79. These results will be useful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with major QTLs, and for research of their molecular functions via QTL cloning.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生肌玉红膏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术(r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血管新生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清创处理及VSD,观察组加用生肌玉红膏联合负压引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踝肱指数变化情况;评价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内皮抑素(endostatin,ES)表达情况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等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创面愈合率及踝肱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VEGF、bFGF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ES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1年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溃疡复发率高于观察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截肢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肌玉红膏联合VSD可以缩短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时间,促进创面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VEGF、bFGF、ES、SOD、MDA、AOPP等因子表达,促进溃疡创面血管新生,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993.
11种除草剂对秋播豌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防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除草剂已成为农田控制杂草的重要技术措施,但目前还没有针对豌豆田杂草的高效、安全除草剂。为此,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主栽品种‘西豌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苗前除草剂(48%氟乐灵乳油、50%乙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敌草胺水分散粒剂、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和5种苗后除草剂(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10%精喹禾灵乳油、12.5%烯禾啶乳油、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2%烯草酮乳油)处理,设清水喷施(CK1)和人工除草(CK2)为对照,调查秋豌豆田杂草种类,研究不同除草剂的防除效果,探讨各除草剂对秋豌豆生育进程、形态特征、经济效益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秋豌豆田杂草共7科13种,以阔叶类杂草为主,其中阔叶杂草9种。除草剂对杂草株数和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作用,苗前除草剂以33%二甲戊灵综合防效最佳,苗后除草剂以12%烯草酮综合防效最佳。2)自越冬期至开花期,各除草剂均对秋豌豆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从始荚期开始,影响不再显著。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对秋豌豆根、茎、叶器官各时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处理的秋豌豆茎、叶器官干物质的移动率及转运率均高于人工除草,叶器官干物质的移动率及转运率均高于茎器官。3)除草剂对百粒重、荚长等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显著,除10.8%高效氟吡甲禾灵导致产量略微下降之外,其他除草剂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33%二甲戊灵、12%烯草酮可使秋豌豆增产25%以上。所有除草剂处理的净收入均有所增加,以33%二甲戊灵、12%烯草酮处理的净收入为同时期除草剂中最高。由此可见,除草剂的使用有助于种植者经济效益的提高,结合各除草剂的防除效果、安全性、经济效益,苗前除草剂33%二甲戊灵和苗后除草剂12%烯草酮在秋豌豆田的综合效应分别为同时期除草剂中最佳。本试验条件下,针对秋豌豆田,苗前除草剂推荐使用33%二甲戊灵,苗后除草剂推荐使用12%烯草酮。  相似文献   
994.
森林病虫害防治一直是林业部门工作的重点,沅陵县作为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近年来整体病虫害发生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存在潜在威胁加剧、监测薄弱、人工林纯化等问题。针对如上现状与问题,文章提出了包括加强宣传监测、科学造林等在内的等6项防治措施,希望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桐柏山区茶Camellia sinensis害虫进行观察和调查,鉴定出常见害虫共10目32科48种,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有10科17种,占35.4%;同翅目Hom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分别有5科6种,分别占12.5%;直翅目Orthoptera有4科9种,占18.8%;半翅目Hemipter、双翅目Diptera分别有2科3种,分别占6.3%;蜚蠊目Blattodea、缨翅目Thysanoptera、蜱螨目Acarina、膜翅目Hymenoptera各有1科1种,分别占2%。对危害严重、危害次数多的鳞翅目10种常见害虫的危害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茶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为建立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高通量检测方法,本试验以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5种除草剂抗性基因dmo、pat、CP4EPSPS、bar和aad1为靶标进行多重PCR(MPCR)研究。通过引物适用性测试、反应体系中的不同引物浓度和反应程序中的退火温度测试、灵敏度和特异性验证等,建立了能同时检测5种除草剂抗性基因的M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当dmo、pat、CP4EPSPS、bar、aad1基因的检测引物终浓度分别为0.2、0.2、0.3、0.4、0.2μmol·L-1,退火温度为63℃时5种靶标扩增效果较好,且特异性条带清晰且均一。此外,M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每种靶标的检测灵敏度均可达到0.1%。适用性测试结果显示,MPCR检测方法可对含有5种除草剂抗性基因的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单个品系或多个品系混合物进行筛选检测。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表明,MPCR检测方法对实际样品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本试验结果为筛选高效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检测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提高无人驾驶车辆进行路径跟踪时转向的准确性,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理论,利用ADAMS/Car与MATLAB/Simulink进行无人驾驶车辆转向控制联合仿真。利用ADAMS/Car模块建立整车模型,进行规定路径下的跟踪实验并收集路径、车速、前轮转角等信息,以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利用MATLAB对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并在Simulink中建立神经网络控制器。最后利用ADAMS/Control模块连接ADAMS/Car与MATLAB/Simulink,实现无人驾驶车辆路径跟踪时转向控制的联合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神经网络转向控制器能够对路径进行良好的跟踪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同时验证了联合仿真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为智能车辆的整车开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8.
【背景】 类黄酮是大豆中积累的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参与大豆的生长、发育和抗逆等诸多生理活动。由UDP-糖基转移酶(UGT)催化的糖基化修饰是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关键步骤。【目的】 通过系统研究大豆UGT73C19编码重组酶的体外酶活特性和体内特性,完善大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和积累的机制,为大豆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检测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中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通过qRT-PCR的方法检测了UGT的表达水平。以大豆Williams 82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UGT73C19的编码区序列。使用MEGA5和DNAMAN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构建进化树。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UGT73C19的重组蛋白,分析UGT73C19重组蛋白对各种类黄酮苷元的糖基转移活性,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对产物进行鉴定,确定重组蛋白的糖基化位点。利用qRT-PCR技术对UGT73C19在大豆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构建植物过量表达载体,通过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UGT73C19表达量高的纯合株系,检测转基因株系叶片和种子中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结果】 通过HPLC分析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类黄酮成分,发现不同品种中类黄酮的成分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类黄酮成分的不同,将大豆核心种质分为12种不同的类型。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中总黄酮的含量与UGT73C19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克隆得到UGT73C19的编码区序列,全长1 482 bp,编码493个氨基酸,UGT73C19蛋白在C-端有一个保守的PSPG结构域。体外酶活分析表明,重组的UGT73C19蛋白对6种类黄酮苷元(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芹黄素、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都具有糖基转移活性,其中对槲皮素的催化效率最高;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类黄酮的5位和7位羟基上,重组UGT73C19蛋白的糖基化底物和位点具有多样性。过量表达UGT73C19的拟南芥叶片和种子中的类黄酮总量明显升高,其中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提高49%—70%,种子中总黄酮的含量提高34%—37%;尤其是种子中槲皮素3-O鼠李糖的含量显著增加。【结论】 UGT73C19蛋白是催化合成大豆中多个类黄酮糖苷的关键糖基转移酶,过量表达UGT73C19可以提高转基因植物中黄酮醇糖苷和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999.
本研究通过反转录PCR方法克隆了巨尾桉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简称GR)基因,该基因定位于巨尾桉细胞质、长度为1485 bp,在NCBI申请基因注册(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U904639)。构建了pET-EuGR1原核表达载体,酶活检测表明转化菌株GR活性较高。利用实时定量 PCR分析巨尾桉EuGR1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EuGR1的表达量随着巨尾桉叶片的成熟而降低,在幼叶中表达量最大,近根部的叶片表达量最低;在巨尾桉组培苗中,EuGR1在茎中表达量最大,叶中表达量较低,根中表达量最低。通过转基因抗寒巨尾桉温室苗研究EuGR1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发现常温和低温胁迫下耐寒性强的株系其EuGR1的表达量较高(如P40、P41、P52),耐寒性弱的株系其EuGR1的表达量较低(如P36、F44、F76),说明巨尾桉EuGR1的表达量与植株的抗寒能力具有相关性。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EuGR1的表达量在36 h后出现降低趋势,表明EuGR1在桉树耐低温胁迫的前期发挥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12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中棉所112的选育过程与方法、特征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