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林业   60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57篇
  156篇
综合类   715篇
农作物   69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28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生物质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生物质土壤改良剂作为沙质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的改良效果,通过室外蒸发试验比较了生物质土壤改良剂和羊粪2种改良介质的不同施用率(0%,10%,20%,30%,40%,50%)对风沙土物理性状及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生物质改良剂追施比例的增大,土壤容重降低幅度为3.76%~42.11%,孔隙度、孔隙比增加幅度分别为8.52%~54.09%和15.55%~151.13%,饱和含水量最大增幅达到157.44%,是对照的2.57倍;经方差分析证明,G2、G3、G4、G5处理的土壤容重,G3、G4、G5处理的土壤孔隙度及饱和含水量,与CK相比,均达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各时段内累积蒸发率快慢呈CKG1G2G3G4G5,即随着改良剂添加比例的增大而递减。与同比例下的羊粪相比,经过生物质改良剂作用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及饱和含水量明显升高;各蒸发时段内累积蒸发率表现为:G1Y1、G2Y2、G3Y3、G4Y4、G5Y5。综合分析认为,生物质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地改善风沙土的物理性状,降低蒸发速率,增强沙土的保水能力;此外,在土壤各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上,生物质土壤改良剂的最佳配比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112.
妊娠期营养水平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和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期不同营养水平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和乳成分的影响。选用日龄、体重接近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44头,配种后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组,这4组按照妊娠期母猪摄入的不同营养水平分别为75%NRC组、NRC组、125%NRC组、150%NRC组,每组11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泌乳期自由采食。结果表明:1)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对总产仔数无显著影响(P>0.05),150%NRC组窝产活仔数有低于125%NRC组的趋势(P=0.081),125%NRC组窝产健仔数、初生窝重显著高于75%NRC组(P<0.05),有高于150%NRC组的趋势(P=0.083,P=0.090),但与NRC组差异不显著(P>0.05)。2)母猪妊娠期总增重、净增重及配种-断奶增重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妊娠期营养水平摄入的提高,泌乳期失重随之增加(P<0.01)。3)母猪泌乳期平均日采食量随妊娠期营养水平摄入的增加而降低,泌乳期消化能摄入量Y3(MJ/d)与妊娠期消化能摄入量X(MJ/d)的回归关系为:Y3=75.60-0.743X(R2=0.572,P<0.01)。4)随着妊娠期营养水平摄入的提高,母猪初乳中乳脂、乳蛋白含量随之极显著增加(P<0.01),常乳中乳脂、乳蛋白含量以125%NRC组最高,营养水平的摄入与乳脂、乳蛋白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P<0.01)。结果提示,妊娠期125%NRC水平的营养摄入可改善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及常乳品质。  相似文献   
113.
塞罕坝不同立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空间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两参数对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3种立地类型、3龄级的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林木分化方面,仅曼甸中林及阴坡近熟林2种林分出现明显分化现象,林木间竞争较为激烈,考虑进行适当地营林措施,其他7种林分分化不明显。在林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方面,阳坡中林、阳坡近熟林的林分整体属于随机分布,其他7种林分平均角尺度均低于0.475,属于均匀分布。可见,可根据林木生长立地类型的不同及生长阶段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营林活动。  相似文献   
11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叶片抗氧化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耕翻+镇压(HS)、旋耕+镇压(RS)和旋耕(R)3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孕穗期和花后10 d HS处理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耕作处理;在拔节期、抽穗期和花后5 d HS处理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RS和R处理;在越冬期、孕穗期至花后5 d,HS处理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RS和R处理;除拔节期和孕穗期,HS处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RS和R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和叶片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0.930,P<0.01),与叶片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74,P<0.05)。HS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产量分别比RS和R处理高出5%和8%。综上表明,耕翻+镇压可提高小麦根系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延长小麦灌浆期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15.
【背景】 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TP53-induced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TIGAR)是p53下游的靶基因,具有调节糖酵解水平和去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并降低由活性氧诱发的细胞凋亡水平。【目的】 构建鸡源TIGAR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TIGAR基因在DF1细胞中的抗凋亡作用,为建立稳定表达鸡TIGAR基因的细胞系做准备。【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号:XM_417232.6)中预测基因设计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从SPF鸡脾脏中扩增鸡TIGAR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至载体(Flag-CMV14)后送公司测序验证;随后构建进化树对鸡TIGAR基因与其他哺乳动物及水生动物的TIGAR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将重组质粒(Flag-TIGAR)转染入DF1细胞24 h后,使用新城疫病毒诱导细胞凋亡,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质粒表达情况以及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裂解情况。此外还将重组质粒(Flag-TIGAR)转染入DF1细胞,并于收样前2 h使用Staurosporine刺激细胞发生凋亡,分别在转染后24、48 h收集样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T-PCR扩增TIGAR基因,在843 bp处出现目的条带与预测相符,构建的TIGAR真核表达质粒(Flag-TIGAR)经测序,结果显示其序列与GenBank上预测的基本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30 h、36 h收集的样品中PARP均被裂解且转染重组质粒(Flag-TIGAR)的实验组与未转染质粒(MOCK)组或转染空载体(Flag-CMV14)组的样品相比,裂解的PARP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流式结果显示:24 h 检测转染Flag-CMV14后细胞总凋亡率为11%(早期凋亡7.8%,晚期凋亡3.2%),而转染Flag-TIGAR后细胞总凋亡率仅为4%(早期凋亡3.7%,晚期凋亡0.3%),转染Flag-CMV14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均高于转染Flag-TIGAR组,且差异显著(P<0.05)。48 h转染Flag-CMV14后细胞总凋亡率为20.3%(早期凋亡14.3%,晚期凋亡6.0%),而转染Flag-TIGAR后细胞总凋亡率为6.4%(早期凋亡4.8%,晚期凋亡1.6%),转染Flag-CMV14组的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率均高于转染Flag-TIGAR的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成功扩增出鸡TIGAR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实验均证实过表达TIGAR后可降低细胞的凋亡程度并有利于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16.
长期单施不同量化肥和有机肥后盐化潮土pH和EC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长期单施不同量有机肥和化肥对华北平原盐化潮土区土壤pH和EC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科学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始于200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均设置10个氮水平,N 0、60、120、180、240、300、360、420、500和600 kg/hm2,共计19个处理,监测了连续施用不同量化肥和有机肥10年共20季作物后潮土的EC和pH值。【结果】单施化肥N 60、120、180、240 kg/hm2的土壤EC分别为232、280、220和258 μS/cm,与不施肥处理CK的243 μS/cm差异不显著 (P > 0.05);化肥氮量为N 300、360、420、500和600 kg/hm2处理,土壤EC分别为320、403、513、516和570 μS/cm,显著高于CK和N 60~240 kg/hm2处理 (P < 0.05)。10年20季播种作物后,不施肥处理土壤pH基本在7.97上下波动,化肥处理N从60增加到600 kg/hm2,土壤pH分别为7.96、7.89、7.88、7.85、7.83、7.72、7.53、7.51和7.42,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 (P < 0.05)。肥料类型对黄淮海地区盐化潮土土壤EC和pH存在显著影响。化肥氮量为N 60、120、180、240 kg/hm2处理与有机肥氮量N 60、120、180、240处理土壤EC和pH类似,分别相差为9.90、–15.9、26.4、1.76 μS/cm和 –0.04、0、0.03、0.02,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随着肥料投入量的增加,差距越来越明显,且与施肥量呈显著线性相关 (P < 0.05)。化肥N 300、360、420、500、600 kg/hm2处理比同量有机肥氮处理的土壤EC值分别高42.1、90.5、195、110、188 μS/cm,土壤pH分别低0.08、0.09、0.18、0.18、0.14个单位,差异达显著水平 (P < 0.05)。【结论】在华北盐化潮土上,化肥和有机肥氮投入量不超过240 kg/hm2范围内,连续施用10年20季作物后,均未发现对土壤EC值和pH有不利影响,施化肥和有机肥的土壤EC值和pH差异不显著。然而,氮投入量超过300 kg/hm2后,等养分化肥土壤EC值显著高于有机肥,pH显著低于有机肥。因此,要提高盐化潮土的养分投入,应控制化肥用量,依靠有机肥投入,维持土壤pH和土壤EC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7.
大豆黄酮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及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凤岐  黄毅  曹谨玲  车向荣 《核农学报》2008,22(6):892-897,912
选用44周龄海兰褐商品蛋鸡208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大豆黄酮0、5、10和15mg/kg,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大豆黄酮对不同时期产蛋鸡生产性能及相关激素水平、血液生化指标及激素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豆黄酮在试验各期均可以提高产蛋率、改善料蛋比,15mg/kg组可以显著提高日产蛋量;10和15mg/kg组可以显著提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极显著提高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5mg/kg组极显著降低血清IGF-1含量,15mg/kg组极显著提高血清IGF-1含量,各处理组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大豆黄酮添加量的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清尿酸呈递减趋势。大豆黄酮可以明显改善44-56周龄海兰褐蛋鸡的生产性能、内分泌激素水平,并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相似文献   
118.
GDP-甘露糖-3′,5′-异构酶基因(GME)是抗坏血酸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该基因可以调节AsA合成。为了解辣椒中GME基因家族功能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GME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基因表达模式和非生物胁迫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辣椒中有2个GME家族成员,CaGME1和CaGME2,分别分布在3号和8号染色体上,都有6个外显子;CaGME1和CaGME2蛋白均具有NADB Rossmann家族中高度保守的NADPH结合位点、底物特异性结合位点,均不具有信号肽,为亲水性蛋白,定位在细胞质粒的可能性最高,均不具有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主要以不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番茄和马铃薯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茉莉酸甲酯和盐胁迫下CaGME1和CaGME2均被诱导上调,在赤霉素下均被诱导下调。综上可知,CaGME1和CaGME2基因在胁迫下不同的表达情况表明其在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可为辣椒逆境胁迫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校园绿地小气候是城市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为了探明校园不同绿地类型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广西大学校园内选择密林(A)、疏林(B)和草坪(C)3种植被类型分别建立固定样地,对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A、B和C日平均太阳辐射能依次为11.7w/m2、39.5 w/m2和177.3 w/m2,其中密林内仅占草坪的6.6%。(2)A、B和C日平均气温依次为24.9℃、25.2℃和25.6℃,其中密林内比草坪低0.7℃。(3)A、B和C日平均地面温度依次为23.8℃、25.2℃和27.9℃,其中密林内比草坪低4.1℃。(4)A、B和C日平均相对湿度依次为91%、89%和88%,其中密林内比草坪高3%(RH)。(5)A、B和C日平均温湿指数依次为24.4、24.5和24.8,其中密林内比草坪低0.4。研究结果初步说明,校园内密林型在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减、降温、增湿以及对人体舒适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