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16篇 |
免费 | 1042篇 |
国内免费 | 269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41篇 |
农学 | 3494篇 |
基础科学 | 1899篇 |
4106篇 | |
综合类 | 6548篇 |
农作物 | 1303篇 |
水产渔业 | 872篇 |
畜牧兽医 | 3287篇 |
园艺 | 708篇 |
植物保护 | 16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211篇 |
2022年 | 527篇 |
2021年 | 864篇 |
2020年 | 790篇 |
2019年 | 755篇 |
2018年 | 538篇 |
2017年 | 764篇 |
2016年 | 745篇 |
2015年 | 1003篇 |
2014年 | 913篇 |
2013年 | 1166篇 |
2012年 | 1390篇 |
2011年 | 1439篇 |
2010年 | 1423篇 |
2009年 | 1343篇 |
2008年 | 1254篇 |
2007年 | 1385篇 |
2006年 | 1286篇 |
2005年 | 1098篇 |
2004年 | 537篇 |
2003年 | 494篇 |
2002年 | 407篇 |
2001年 | 434篇 |
2000年 | 545篇 |
1999年 | 688篇 |
1998年 | 615篇 |
1997年 | 532篇 |
1996年 | 516篇 |
1995年 | 508篇 |
1994年 | 465篇 |
1993年 | 415篇 |
1992年 | 388篇 |
1991年 | 302篇 |
1990年 | 248篇 |
1989年 | 207篇 |
1988年 | 164篇 |
1987年 | 91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7篇 |
1974年 | 9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新菠萝灰粉蚧在中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特别是墨西哥到巴西之间,另外欧洲、非洲和亚洲也有少量分布。新菠萝灰粉蚧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随后在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大量暴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CLIMEX 3.0与ArcGIS 9.3结合的方法研究该虫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气候条件下,新菠萝灰粉蚧在我国的适生范围主要分布在18.3°N~27.3°N,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福建、湖南、江西、四川、重庆、浙江、西藏等省市,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03%。其中整个海南、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云南南部、福建东南部和台湾西南部高度适生。基于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适生区向北扩展,面积将增加至全国总面积的18.97%;到2050年,适生区北界将向北移至32.8°N,上海、江苏和安徽南部均将成为适生区。鉴于新菠萝灰粉蚧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应进一步加强针对该虫的检疫、根除措施,完善疫情监测体系,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952.
953.
利用PCR技术扩增出鸭瘟病毒(DPV)生长非必需区的TK基因(约2.5kb),将其克隆入pUC19载体获得载体puDTK。根据已知载体pcDNA-LacZ的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PCR扩增出pcDNA-LacZ上含CMV启动子、多克隆位点、SV40及LacZ的完整的基因表达盒插入puDTK的TK上,获得质粒puDTCL。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T-HA质粒上扩增出HA基因,克隆到puDTCL的表达盒的多克隆位点NheI与ApaI之间,成功构建含LacZ及HA基因的转移载体质粒puDTCL-HA。将这载体质粒与DPV34F2疫苗毒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蓝斑克隆筛选和纯化,获得了遗传性状稳定的表达HA基因的重组鸭瘟病毒。 相似文献
954.
955.
白芷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3个白芷品系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形态和花药形态的相关性,以期直接从花蕾形态和花药形态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方法:采用苯酚品红对白芷小孢子进行染色,对白芷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以及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与花柄长、花蕾大小、花药直径、花蕾和花药颜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白芷小孢子发育经过四分体时期、单核前期、单核中晚期、二核期和三核期共5个时期,各时期特征明显;3个白芷品系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的外部形态和花药颜色密切相关,其中以CX08-2的花柄长、花蕾直径和花药长度最大,其次为B-2,而B-6为最小;但单核中晚期与其相邻时期的花柄长、花蕾直径和花药长度未达到显著水平,花瓣颜色、花瓣是否开裂和花药颜色可以作为花药培养取材的直观依据。结论:通过花器官形态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可以为白芷花药培养接种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6.
对甲胺磷敏感性的田间监测结果显示,绒茧蜂存在着抗性演化,毒力生物测定结果与AChE的K_i值的监测结果呈明显的相关性,每年9月至次年2月期间AChE敏感性最低,8月期间敏感性最高。甲胺磷可显著地抑制绒茧蜂AChE、CarE和GSTs的活性。PB和TPP对AChE的活体抑制率极低,但PB可强烈抑制CarE的活性,而TPP仅在高浓度时对CarE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PB对甲胺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而TPP对甲胺磷无增效作用。AChE的K_m、V_(max)及K_i值研究结果表明,田间绒茧蜂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抗性与AChE对杀虫剂的不敏感性有关。由此认为,绒茧蜂对有机磷的抗性主要与其最重要的靶标酶AChE的敏感性改变及多功能氧化酶有关。 相似文献
957.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产生的毒素对许多昆虫具有特异性高效毒杀作用[1-2],但是随着Bt杀虫毒素的广泛使用,昆虫对Bt的抗性风险越来越高.这种抗性机制非常复杂[3],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较全面揭示昆虫细胞抗Bt毒素的分子机制.作者等[4]通过人工选择获得了高水平抗Bt Cry1Ac毒素的粉纹夜蛾细胞系,在此基础上本试验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BtCry1Ac毒素敏感粉纹夜蛾细胞和抗性选择细胞的差异蛋白质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58.
高压共轨柴油机喷油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压共轨柴油机喷油控制的需求分析,发现在转速突变时进气系统具有明显的迟滞性,这种迟滞性表现为进气增量跟不上喷油增量,所设计的转速变化主喷油量修正算法能够重新修正原喷油量,以获得合理的空燃比,改善燃烧过程。多次喷射会造成轨压波动,经过多次喷射轨压波动油量修正算法对喷油量脉宽进行预修正,可以提高喷油执行精度。利用ETAS公司的ASCET建模软件工具和自主开发的ECU电路板,在YN33CR型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喷油控制策略符合预期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喷油控制。 相似文献
959.
沟坡侵蚀REE示踪法试验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野外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中REE的施放问题,在室内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坡面一沟坡连续体模型REE施放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坡度较陡,汇流相对集中的沟坡部位,可采用点穴施放法布设稀土元素,但仍需掺土,若布设纳稀土元素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野外小流域泥沙来源观测中可采用网格法布设点穴,并对其产沙量计算亦提出了相应的设想及方法。 相似文献
960.
免耕和稻草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稻草还田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自2008年于广西大学农学院科研基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稻草覆盖还田(NT-SMR)、常规耕作+稻草覆盖还田(CT-SMR)、常规耕作(CT)和常规耕作+稻草翻压还田(CT-SR)5个处理,于2018年水稻成熟期测定产量,水稻收获后分层(0~5、5~10和10~20cm)测定土壤肥力。结果表明,稻田不同土层肥力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上表现为0~5、5~10和10~20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依次下降。NT-SMR处理显著提高了0~5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但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在5~10和10~20cm土层,稻草还田处理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优于无稻草还田处理。水稻产量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正相关。2016年CT-SR处理水稻产量在早季分别比NT和CT处理显著提高了8.52%和7.99%,在晚季分别显著提高了12.12%和7.55%;2018年NT-SMR处理的水稻产量在早季分别比NT和CT处理显著提高了17.78%和10.30%,在晚季分别显著提高了13.88%和19.39%。因此,免耕和稻草还田能明显提高稻田耕作层土壤肥力,增加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