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03篇
  免费   3449篇
  国内免费   7918篇
林业   9068篇
农学   11961篇
基础科学   6829篇
  12248篇
综合类   19881篇
农作物   3670篇
水产渔业   2579篇
畜牧兽医   9616篇
园艺   2225篇
植物保护   4593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647篇
  2022年   1771篇
  2021年   2640篇
  2020年   2483篇
  2019年   2423篇
  2018年   1653篇
  2017年   2368篇
  2016年   2386篇
  2015年   3131篇
  2014年   2974篇
  2013年   3725篇
  2012年   4328篇
  2011年   4831篇
  2010年   4558篇
  2009年   4329篇
  2008年   4190篇
  2007年   4203篇
  2006年   4081篇
  2005年   3604篇
  2004年   1736篇
  2003年   1551篇
  2002年   1162篇
  2001年   1334篇
  2000年   1584篇
  1999年   1885篇
  1998年   1897篇
  1997年   1575篇
  1996年   1438篇
  1995年   1362篇
  1994年   1194篇
  1993年   1129篇
  1992年   950篇
  1991年   794篇
  1990年   683篇
  1989年   584篇
  1988年   447篇
  1987年   267篇
  1986年   173篇
  1985年   83篇
  1984年   74篇
  1983年   67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9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41.
1962年秋,作者等在南昌近郊,从感病长果种辣椒的果上,分离到两种炭疽病菌。一种分生孢子为椭圓形(以下簡称G菌),病斑圆形或椭圓形,凹陷,灰綠色或黄色,以后变棕色。另一种分生孢子为鐮刀形(以下簡称V菌),病斑不定形,暗棕色至黑色。这两种病菌,在馬鈴薯、洋菜培养基上都能形成孢子,且对辣椒都有寄生性。  相似文献   
242.
纹枯病菌絲在田間稻株上的消长受水稻各生育期、及当时气候条件影响很大;一般在孕穗职前菌絲量少,孕穗至乳熟初期分布量大、蔓延速度快;抽穗期后10天达到最高峯。早稻成熟期菌絲停止蔓延或消失;晚稻(尤其連作晚稻)抽穗期后因寒潮或低温而停止蔓延;乳熟期趋于消失。纹枯病菌核的发育一般要通过四个时期,无休眠期。病情的水平扩展速度以孕穗至抽穗期最快,乳熟期几停止;而垂直扩展速度以水稻分蘖期最慢,抽穗至乳熟期最快。矮稈品种2—3天,高稈品种3—5天便可士升一个叶位,乳熟后緩慢。晚稻則以抽穗期最快,抽穗后緩慢,乳熟后病势停滞不前。在水稻易感期(孕穗—抽穗),遇到梅雨的两端低温,职及矮稈品种、多肥、密植,在一定有效菌核量下,是本病流行期、流行程度的关鍵因素。防治适期应以菌絲蔓延前期,卽在分蘖期至孕穗期施药,以杀伤菌絲为主;有必要时可在抽穗期再施药一次,保护剑叶,以抑制菌核形成、兼杀菌絲为主。如对矮稈品种、多肥栽培的水稻,于分蘖期施药保护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243.
桑叶白粉病[Phyllactinia Corylea (Pers.)Karst.]在广东通常发生于4—5月和10月。据最近8年的調查資料,1958、1959和1960年严重发病,1957和1962年中度发病,1963和1964年輕微发病。从发病的季节和年分間的差异看来,温度是决定性的气象条件,最适于发病的气溫似乎在22°—25℃之間,超出这一范围的气溫便成为限制因素。相对湿度的波动与桑叶白粉病的流行沒有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244.
两年来室内和試驗場試驗証实:有机磷杀虫剂如1605及敌百虫等能兼治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的卵和初龄幼虫;有机氯杀虫剂如DDT及666等对卵几乎无效,但对初龄幼虫效果頁好。两类药剂混用杀卵效果提高。大田試驗用50%敌百虫乳剂1份、25%DDT乳剂1份、水600份,在卵孵化率为28.6—95.0%时亩施混合液50公斤,防治效果良好;防治适期比药杀初龄幼虫可提早十天左右,大大緩和了时間紧张的矛盾。  相似文献   
245.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110个国营林场的类型、目前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国营林场管理办法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跟深化林业改革很不适应,必须改革和完善国营林场管理机制,理顺“省办地管县监督”的管理体制,实行分类指导。本文就分类管理的依据,原则和实施办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6.
Although most of the magnetic flux observed on the sun originates in the low-latitude sunspot belts, this flux is gradually dispersed over a much wider range of latitudes by supergranular convective motions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how these transport processes interact over the 11-year sunspot cycle to produce a strong "topknot" polar field, whose existence near sunspot minimum is suggested by the observed strength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and by the observed areal extent of polar coronal holes. The required rates of diffusion and flow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cay rates of active regions and with the rota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large-scale solar magnetic field.  相似文献   
247.
用组织培养技术将富士苹果茎尖外植体建立在MS培养基中,形成试管苗。取4—6周龄的茎与愈伤组织,徒手切取约1mm厚的横切面,印迹在硝化纤维膜上。印迹组织经封闭后,与CLSV碱性磷酸酶标抗体反应。对反应结果进行显色。感染CLSV的印迹组织呈紫色反应,正常组织无显色反应。结果表明,该方法十分容易检测印迹组织中的CLSV。带毒愈伤组织较茎的显色反应敏感,显色反应时间仅为茎的一半(15min)。CLSV在愈伤组织中有两种分布情况:一是所有组织均有显色反应;二是呈不均匀分布。CLSV在茎组织中有三种分布情况:第一,除髓部外,表皮、皮层及维管系统中均有分布;第二,不均匀分布,CLSV集中分布于表度组织中,在皮层及韧皮部仅有少量分布;第三,“嵌合”分布,即同一种组织中部分组织带毒,部分为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248.
稀土对亚麻产质量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亚麻主要栽培品种──黑亚三号,采用稀土硝酸盐—“农乐一号”,有效成分为38.7%,对每公顷种予用600g稀土拌种,能提高亚麻生理功能,并对产质量构成因素有重要促进作用。说明用适量的稀土拌种对亚麻有增加产量,提高纤维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9.
碧峰峡森林土壤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碧峰峡不仅是旅游景点,还是多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地处雅安亚热带区,原始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地质现象复杂,也是大熊猫、金丝猴出没之地。经研究结果:土壤呈酸性,自然肥力高.经相关分析结果:土壤有机质含量和CEC等有关理化特性的相关性,较物理性粘粒与CEC间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50.
sigma DDT residues in the St. Lucie River bottom sediments increased after Lake Okeechobee water was discharged through the St. Lucie Canal into the area. sigma DDT levels were highest in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Palm City area, ranging from 1.8 ppb to 6.15 ppb.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A1A Highway Bridge area contained 1.6-6.8 ppb Aroclor 1254. Level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and sigma DDT in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junction of the St. Lucie and Indian Rivers were not detectable. Surface water samples from the estuary did not show any detectable DDT or PCB resid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