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8篇 |
免费 | 161篇 |
国内免费 | 23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93篇 |
农学 | 89篇 |
基础科学 | 82篇 |
181篇 | |
综合类 | 1444篇 |
农作物 | 197篇 |
水产渔业 | 85篇 |
畜牧兽医 | 410篇 |
园艺 | 200篇 |
植物保护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146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247篇 |
2011年 | 261篇 |
2010年 | 276篇 |
2009年 | 191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173篇 |
2005年 | 144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柳叶蜡梅茎的挥发油,经GC-MS分析,从挥发油中鉴定出89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84.98%.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亚油酸(11.96%)、棕榈酸(11.38%)、(-)-β-杜松烯(5.10%)、按叶油醇(4.89%)、大根香叶烯D(4.84%)、β-石竹烯(4.16%)、(1α,4aα,8aα)-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异丙基-萘(2.91%)、樟脑(2.43%)、石竹烯氧化物(2.23%). 相似文献
962.
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K浓度(0、100、200、600、2 000μmol/L),每周施肥3次,处理后24周,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缺钾时茶树叶片CO2同化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等都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缺钾条件下茶树生物量、叶片钾含量、叶绿素等都显著下降。当供钾浓度为0、100μmol/L时(叶片钾含量6.63 mg/g、6.85 mg/g),茶树出现缺钾症状。 相似文献
963.
BJGF1-2是从'白鸡冠'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的茶树新品系,为明确其茶类适制性及香气成分,2017-2019年春季采摘BJGF1-2鲜叶,分别按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工艺进行制样,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并对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JGF1-2红茶表现为薄荷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β-芳樟醇、苯甲醇、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2分;BJGF1-2绿茶表现为嫩香稍带花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顺-已酸-3-已烯酯、吲哚、顺-茉莉酮、橄榄醇、香叶醇、橙花叔醇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2分;BJGF1-2白茶表现为毫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芳樟醇、苯甲醛、苯乙醇、苯甲醇、β-紫罗酮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4分;BJGF1-2乌龙茶表现为花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吲哚、橙花叔醇、顺-已酸-3-已烯酯、香叶醇、己酸已酯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1.6分.BJGF1-2制红茶、绿茶、白茶和乌龙茶总分均比对照高或与对照相当,说明BJGF1-2是一个多茶类兼制的茶树新品系. 相似文献
964.
965.
着丝粒特异性蛋白CENP-Ⅰ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T-PCR的方法从Hela细胞总RNA中获得编码CENP-Ⅰ蛋白第1-293位氨基酸的CENP-ⅠcDNA序列,采用基因体外重组法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内;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Ni^2+-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质;用纯化的蛋白质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琼脂糖免疫双扩法和Western blot鉴定得到高效价的特异性抗CENP-Ⅰ抗体. 相似文献
966.
967.
国家审定品种茗科1号(Camelliasinensis cv.Mingke1)制作坦洋工夫滋味醇厚鲜爽,花果香明显,现已被广泛用于制作高端坦洋工夫红茶。本文从鲜叶原料、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五个加工工艺介绍了茗科1号制作坦洋工夫红茶的初制技术。 相似文献
968.
969.
转录调控基因GmLEC1转化大豆及转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高油大豆中豆30开花后30 d的发育种子为材料,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脂肪酸合成相关转录因子LEC1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同源序列法从大豆种子中分离了大小为850 bp的cDNA片段;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RNAi表达载体pHGlec;分别利用大豆子叶节和胚尖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抗性芽获得率,PCR检测阳性率为指标,对转化系统进行优化。确定了6.0 mg.L-1的6-BA为胚尖转化法最佳激素配比;经PCR鉴定,优化后的胚尖转化法阳性苗获得率为7.58%,子叶节转化法转化率为1.86%。 相似文献
970.
不同浓度钾对茶树幼苗生长及叶片活性氧代谢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约10月龄的茶树幼苗(瑞香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置5个不同的供钾浓度(0、100、400、800、2000μmol·L-1),一周浇施3次,处理26周后,研究了不同浓度钾对茶树生长及叶片活性氧代谢酶类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在较低钾处理条件下(0、100μmol·L-1),茶树根、茎叶重量减少,根冠比增加;茶树叶片、茎部、根部K含量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叶部位钾含量在处理浓度小于800μmol·L-1时均呈显著增加,在达到800μmol·L-1时增加不显著;通过叶片部分活性氧代谢酶类测定发现: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上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供钾浓度达到800μmol·L-1显著增加,后变化不显著;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着供钾浓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其中,在供钾浓度为0时,与其他各处理产生显著差异;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随着供钾浓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正常供钾浓度(2000μmol·L-1)与较低钾处理叶片(0、100、400μmol·L-1)的MDAR酶活性达显著水平;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在供钾浓度为0时最低,但与其他各处理未达到显著差异;总之,当供钾浓度为0时会显著降低茶树叶片CAT、APX、MDAR等的活性,缺钾条件下影响茶树正常代谢酶类的合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