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67篇
  免费   1215篇
  国内免费   1776篇
林业   1141篇
农学   967篇
基础科学   797篇
  1992篇
综合类   9419篇
农作物   1288篇
水产渔业   562篇
畜牧兽医   3172篇
园艺   1410篇
植物保护   910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409篇
  2022年   921篇
  2021年   891篇
  2020年   840篇
  2019年   825篇
  2018年   559篇
  2017年   954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922篇
  2014年   951篇
  2013年   1124篇
  2012年   1734篇
  2011年   1694篇
  2010年   1595篇
  2009年   1449篇
  2008年   1389篇
  2007年   1210篇
  2006年   950篇
  2005年   769篇
  2004年   476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建立实现牡蛎疱疹病毒(OsHV-1)在贝类宿主组织中的精确定位方法,基于原位杂交PCR (ISPCR)技术建立了OsHV-1的间接原位杂交PCR (indirect IS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OsHV-1在魁蚶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先选择适合原位杂交PCR的引物,在载玻片上实现对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然后与使用相同引物制作的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显示样本内OsHV-1的组织分布。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间接ISPCR的扩增循环数以及组织消化的蛋白酶K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PCR扩增循环数为20,蛋白酶K浓度为20μg/mL。利用经优化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对OsHV-1在魁蚶外套膜、鳃、肝胰腺、斧足和闭壳肌5个样本中的组织分布情况和亲嗜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魁蚶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浸润的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胰腺和鳃浸润的血细胞、斧足和闭壳肌中坏死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中。本研究建立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精确定位的优点,通过组织切片上显示的病毒核酸阳性信号,能判别OsHV-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受感染的细胞类型;适用于OsHV-1感染的确诊、病毒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92.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1.21)g;养殖密度,A1~A3组:600 g/m3,B4~B6组:400 g/m3,C7~C9组:200 g/m3。海黍子养殖密度,A1、B4、C7组:0 g/m3,A2、B5、C8组:1 000 g/m3,A3、B6、C9组:2 000g/m3。结果显示:(1)A1、B4组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最小;C8和C9组仿刺参的Mdwg和SGR最大;A2组海黍子的SGR最大;C9组海黍子SGR最小;(2)A1、B4组NH4+-N、NO2--N、NO3--N和PO43--P含量较高;A3、B6、C9组各营养因子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海黍子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其密度显著影响仿刺参的生长(P0.05)。本试验条件下,C8、C9组搭配比较合适,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3.
动物产品中的尼卡巴嗪药物残留已被我国及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列为重点检测内容,其最大残留量为0.01mg/kg-0.2mg/kg不等。为探讨合适的检测方法,本文对国内外相关尼卡巴嗪的分析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做了分析和比较,并重点介绍了动物源性食品中尼卡巴嗪残留量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其最低检测限可达到10μg/kg甚至0.5μg/kg,基本上符合现有相关标准的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994.
二氧化碳麻醉技术在罗非鱼无水保活运输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氧化碳(CO2)对罗非鱼进行麻醉,以麻醉时间、复苏时间为指标,探讨CO2浓度、水温、浸浴时间对罗非鱼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温25℃、浓度0.41~ 1.13 mg/L时,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时间缩短,复苏时间延长;浓度0.58 mg/L时,水温由10℃升高到30℃时,麻醉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复苏时间呈下降趋势.罗非鱼血浆生化指标分析表明,麻醉中罗非鱼的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分别与麻醉前、麻醉后差异显著(P<0.05);麻醉中罗非鱼的肌酐、尿素氮、乳酸含量显著高于麻醉前和复苏后;与麻醉中罗非鱼的血浆生化指标相比,复苏后的罗非鱼血浆生化指标均下降.研究表明,CO2对罗非鱼有麻醉作用,CO2麻醉可辅助罗非鱼无水保活运输.  相似文献   
995.
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密度高、风险大,养殖对象对pH、溶解氧、温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参数的变化敏感,受影响严重,监测水质参数极为重要。本文针对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特点和需求,研发了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分析研究pH、溶解氧、温度、亚硝酸盐等水质参数的阈值,设计水质监测数据无线采集节点和基于Zigbee的无线监测网络,建立水质监测系统软件平台。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实时监测,保证生产安全,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96.
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刚 《水产学报》1997,21(3):225-232
嘉陵江鲶的卵母细胞划分为6个时相。第Ⅱ时相卵母细腻外不仅具有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的结缔组织膜,第Ⅳ时相卵终细腻具漏斗状和精孔及椭圆形的精孔细腻。嘉陵江鲶的成熟年龄大多为1龄。生殖期雌雄经为2:1。繁殖季节中雌鱼的成熟系数高达14.5%。对鲶进行人工催产,成功地获得了鲶的受精卵。鲶的受精卵圆形、绿色,膨大后其直径为.05-4.57mm。温度在27.5-31℃,幼鱼孵出需要29个小时30分钟。初孵仔鱼  相似文献   
997.
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规格一致、健康无病、初始体质量(43.42±0.75)g的矛尾复鳙虎鱼240尾,随机分到20个水族箱内,每箱12尾.饱食量投喂鲜杂鱼.然后不同时间取样,测定胃、前肠、中肠、后肠内容物的质量及其粗蛋白、脂肪和水分含量,探讨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在刚摄食后胃内容物达到最大值,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减少,至22 h排空为0.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用来模拟食糜在胃中的变化;食糜在前肠、中肠和后肠出现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3 h和4 h.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2、9 h和10 h.试验结束时(投喂后26 h)前肠、中肠和后肠仍有剩余食糜.食糜中粗蛋白和脂肪含量在胃、前肠、中肠、后肠逐渐降低,但胃中粗脂肪含量高于食糜中的含量,而粗蛋白含量低于食糜中含量.  相似文献   
998.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生产运行成本,同等生产规模的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为网箱养殖的2~3倍,不宜大规模推广,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山溪、水库进行自流式流水养殖;网箱养殖投入产出比高,能源消耗少,节约水资源,养殖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成活率、资金投入的效益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中华鲟成鱼养殖方式。池塘养殖中华鲟成鱼虽然投入和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低,效果差,不宜大量采用。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单位面积载鱼量均较低,规格1~3kg的个体,养殖时的有效载鱼量控制在10kg·m-2左右较适宜,不宜超过15kg·m-2。  相似文献   
999.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寡肽(OMet)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并与在饲料中添加等量的晶体蛋氨酸(CMet)的效果相比,实验以初始体重为(26.0±1.6)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设计1个低鱼粉(31.8%)对照饲料(LF).在LF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5%、0.65%和0.95%的晶体蛋氨酸或蛋氨酸寡肽,配制其他6组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Met 0.35、CMet 0.65、CMet 0.95、OMet 0.35、OMet 0.65和OMet 0.95,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LF组相比,OMet组和C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均显著升高,并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其中,OMet 0.95组的增重率最高.与CMet组相比,O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不同饲料处理对大黄鱼存活率、饲料系数、体组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OMet组大黄鱼的肝体比较CMet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晶体或蛋氨酸寡肽显著影响了大黄鱼幼鱼的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OMet组大黄鱼肝脏中这两种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CMet组的(P<0.05),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大黄鱼肝脏谷草转氨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各饲料处理组之间血清中的血氨浓度和尿素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等量添加蛋氨酸寡肽比晶体蛋氨酸更能促进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及其对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00.
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 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设置温度和p 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探究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温度24.0℃条件下,黄姑鱼进入稚鱼期的时间为25 d,高温处理(26.0℃~28.0℃)生长加快,仅为22 d,同时,随着温度升高(26.0℃、26.6℃和28.0℃),生长率逐渐增加(0.73、0.74和0.78 mm/d),并且各处理组之间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26.6℃最高,26.0℃最低。黄姑鱼死亡率在p H为7.80、7.73和7.49时分别为3.9%、19.4%和21.7%,各处理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但p H对黄姑鱼早期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方程拟合,结合IPCC对2100年温度和p H的预测,到2100年,在RCP 2.6情景下,黄姑鱼早期生长率为0.71 mm/d,死亡率为31.1%;在RCP 8.5情景下,黄姑鱼生长率最高达到0.76 mm/d,死亡率为23.9%。在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共同作用下,黄姑鱼的早期补充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