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99篇
  免费   1356篇
  国内免费   1982篇
林业   1391篇
农学   1232篇
基础科学   911篇
  2245篇
综合类   10255篇
农作物   1456篇
水产渔业   712篇
畜牧兽医   3491篇
园艺   1467篇
植物保护   1077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430篇
  2022年   967篇
  2021年   958篇
  2020年   904篇
  2019年   905篇
  2018年   622篇
  2017年   1049篇
  2016年   659篇
  2015年   989篇
  2014年   1035篇
  2013年   1236篇
  2012年   1843篇
  2011年   1839篇
  2010年   1723篇
  2009年   1547篇
  2008年   1502篇
  2007年   1305篇
  2006年   1050篇
  2005年   856篇
  2004年   526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422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山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玉米在山西粮食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重视玉米生产,进一步挖掘玉米生产潜力,对实现山西"十二五"粮食生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山西玉米生产中不利的自然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西加快培育不同生态类型品种、加大抗旱节水技术应用、大力推广深松改土和秸秆还田实用技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和蔓延以及努力提高机械化应用程度和水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92.
复合菌剂解无机磷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单纯形重心设计方法对3株耐高温解无机磷菌株(P1、P2、P3)进行了复合功能菌剂的组合,并通过响应曲面法(RSM)建立了耐高温功能复合菌剂解磷条件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对复合菌剂的解磷条件进行优化.对7组实验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组合4(P1:P2:P3=0:50%:50%)各个菌株间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共生效果最佳,解磷量为241.70 mg·L-1,显著高于各单株菌与其他组合.中心组合实验Box-Behnken对影响复合功能菌剂解磷量的5个关键因素[培养时间(x1)、培养温度(x2)、pH(x3)、磷矿粉添加量(x4)、接种量(xs)]的最佳水平范围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设计.试验数据多元拟合结果表明:(1)培养时间一次项、pH一次项、培养时间和pH交互项、培养时间和磷矿粉添加量交互项、温度和磷矿粉添加量交互项、以及所有二次项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培养时间、pH对复合功能菌剂解磷量影响较强,其他因素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接种量、磷矿粉添加量、温度.(3)优化得到耐高温复合功能解磷菌剂最佳解磷条件为培养时间7.18d,培养温度49.98℃,pH6.63,磷矿粉添加量6.21 g·L-1,接种量6.07%.验证试验表明,响应曲面法可以科学有效构建复合菌剂解磷条件的数学模型,合理优化解磷条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3.
为评价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对水体中的鱼类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暴露在25%、50%、100%浓度的污水中,在实验持续到第4天、7天和14天后分别采集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鱼的肝脏,制作肝脏组织切片,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污水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肝细胞病变程度加深,肝窦隙扩张,细胞核肿大甚至裂解消失,胞质疏松,空泡明显增加。利用RT-PCR分析NF-κB基因表达变化发现斑马鱼经25%、50%、100%浓度生活污水处理不同时间后,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研究表明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将对水体中的鱼类的肝脏产生毒性效应并可能出现NF-κB的激活,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明确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特性的影响,以陕西关中和河南豫北农户大田种植的80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其对籽粒蛋白质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位点及位点内单个亚基都对籽粒蛋白质品质特性有显著影响。3个不同位点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性状影响的大小顺序为Glu-D1>Glu-B1>Glu-A1。在Glu-A1位点内,1>Null;在Glu-B1位点内,14+15>7+8>7+9;在Glu-D1位点内,5+10>2+12>4+12。参试品种中亚基组合为1/7+8/5+10和Null/7+8/2+12的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以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编码的NSvc4蛋白和CP蛋白的致病功能鉴定为切入点,研究RSV的致病机理。【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在本氏烟中对RSV编码的6个蛋白进行细胞定位。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技术鉴定NSvc4蛋白与其余5个蛋白间的互作关系,并用酵母双杂交体系(Yeast two-hybrid,YTH)对NSvc4与CP蛋白间的互作再次验证。利用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系统在本氏烟叶片研究NSvc4蛋白和CP蛋白的致病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验证致病性鉴定结果。【结果】RSV NSvc4蛋白能与CP蛋白互作,且蛋白复合体在本氏烟细胞中能够定位到叶绿体。致病性鉴定显示,PVX-RSV-NSvc4侵染的本氏烟表现为花叶症状;PVX-RSV-CP能够在侵染叶上诱导花叶症状,但是系统叶却恢复健康;PVX-RSV-NSvc4与PVX-RSV-CP共侵染的本氏烟和PVX-RSV-NSvc4CP侵染的本氏烟的侵染叶、系统叶均表现出了严重病症。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VX载体在各侵染本氏烟中的累积量均较低,而RSV CP和NSvc4基因的表达量与本氏烟的发病症状紧密相关。【结论】NSvc4和CP蛋白均有致病性。CP蛋白的致病力不能持久,但是与NSvc4蛋白互作后具有持久致病力,表明二者协同在RSV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以改良的CTAB法提取珠海淇澳岛4种红树植物的总DNA,使用通用引物分别对其ITS区段的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并对所测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桐花树、木榄、杨叶肖槿和海漆的ITS1长度分别为404、362、460、439 bp;ITS2长度分别为219、208、231、226 bp;将4种红树植物ITS区段的序列测定结果提交到GenBank,获得了登录号.  相似文献   
997.
以种植年限为25年的蔬菜保护地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培养方式,研究不同浓度的草酸和腐殖酸对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结果表明,草酸、腐殖酸在活化以Ca-P为主的石灰性黑土中,10 g/500 g土浓度的草酸处理活化效果最佳。草酸可以同时活化土壤中的Ca2-P、Ca8-P,及有效性较低的Ca10-P、Al-P和Fe-P。供试土壤在不同浓度草酸、腐殖酸作用下,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增加幅度为Al-P>Ca8-P>Fe-P>Ca2-P>Ca10-P>O-P。总体上活化能力为草酸>腐殖酸,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8.
为研制高效的PGPR生物菌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从云南多种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7株PGPR菌株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对辣椒促生作用明显的菌株。结果表明:盆栽68d后,接种过7株PGPR菌株的处理,株高、根长、茎粗、地上部鲜重与干重和地下部鲜重与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7.65%~60.29%、33.55%~104.64%、7.41%~18.52%、81.10%~179.92%与61.76%~141.18%和85.71%~285.71%与40.00%~160.00%。7株菌株均能显著促进辣椒幼苗的生长。其中,以A2菌株为最好,与对照相比各项指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次为A1、A3~A6;表现最差的是A7,但各项指标仍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99.
黑三棱是中国常用中药材之一,文中综述了近年来黑三棱的生物学特性、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以及炮制方法与生药鉴别的研究进展,为黑三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剩余法探讨河南省玉米生产循环波动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78-2010年河南省玉米生产经历了1985-1992年、1993-2003年2个古典型循环波动,波动幅度较大,分别为0.28,0.20.其中,玉米单产是影响总产量波动的主要直接因素,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玉米市场的供需状况、气候条件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等是影响总产量波动的间接因素.由此可知,在未来河南省玉米生产的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加大生产投入,稳定单产,促进河南省玉米生产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