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54篇
  免费   1173篇
  国内免费   1840篇
林业   1206篇
农学   999篇
基础科学   835篇
  2031篇
综合类   9559篇
农作物   1312篇
水产渔业   619篇
畜牧兽医   3253篇
园艺   1423篇
植物保护   930篇
  2024年   187篇
  2023年   437篇
  2022年   953篇
  2021年   919篇
  2020年   872篇
  2019年   856篇
  2018年   585篇
  2017年   970篇
  2016年   610篇
  2015年   941篇
  2014年   976篇
  2013年   1152篇
  2012年   1750篇
  2011年   1713篇
  2010年   1613篇
  2009年   1468篇
  2008年   1405篇
  2007年   1220篇
  2006年   964篇
  2005年   787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新型杀虫剂甲磺虫腙的合成与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氯苯甲酰氯、苯甲醚、甲基磺酰氯、水合肼、丁酮等为原料合成了新型杀虫剂甲磺虫腙(试验号:ZJ0967),其化学名称为甲磺酸-4- 苯酯,其结构经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甲磺虫腙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特别是对粘虫Mythimna sepatar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进一步毒力测定表明,甲磺虫腙对斜纹夜蛾的LC50值为8.45(7.69~9.62) mg/L,其杀虫活性与虫酰肼相当,但低于氟啶脲。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0%甲磺虫腙WG在有效成分为210~420 g/hm2时,对斜纹夜蛾7 d的防效可达88.6% ~93.9%,未观察到对作物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122.
 绿色木霉LTR-2是生物防治菌株。利用来自巨大芽胞杆菌Ap25的β-1,4-葡聚糖酶基因glu14构建木霉表达载体pSilent/glu14,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法(REMI)转化绿色木霉LTR-2。PCR扩增及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插入木霉转化子的染色体DNA上。转化子的β-1,4-葡聚糖酶水解活性,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平板抑制作用及温室防治效果较原始菌株LTR-2明显提高(P<0.01),其中转化子L-10的效果最好,平板抑制率比LTR-2提高了27.0%,温室防治效果比LTR-2提高了26.7%。本试验表明,利用REMI技术,将β-1,4-葡聚糖酶基因重组到木霉染色体DNA上,是获得高效木霉工程菌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3.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绿盲蝽引诱剂或驱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田间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方法收集了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最终测定了雌、雄绿盲蝽成虫对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结果表明,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且4种棉花品种之间的挥发物差异也很显著。棉花石远321的挥发物总量最大,其中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含量最高,壬醛和罗勒烯其次。蜀葵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最少。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均能够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EAG反应,且雄性成虫的反应值大都高于雌性成虫。其中,绿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对反-2-己烯酸丁酯EAG反应值最大,芳樟醇、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及DMNT也能够激发绿盲蝽较大的EAG反应。在趋向行为检测中发现,DMNT及柠檬烯等对雄性成虫具有吸引作用。对雌性成虫有吸引作用的物质有γ-萜品烯、DMNT、月桂烯、α-石竹烯、罗勒烯及乙酸叶醇酯等,其中γ-萜品烯和乙酸叶醇酯对雌性成虫具有极显著吸引效果。锦葵科候选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雌、雄虫具有不同EAG和趋向行为反应影响,候选气味化合物可以作为设计绿盲蝽引诱剂组分进行害虫防控田间实践。  相似文献   
124.
通过在人工培养箱内模拟环境条件,探讨了不同光照和温度对白花鬼针草和金盏银盘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和温度不是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白花鬼针草种子萌发的温度适应范围比金盏银盘宽,在15'12/10oc、20℃/15℃、25℃/20℃、30℃/25oC、35℃/30℃、40℃/35℃下均能萌发,在15%/10气、20%/15℃、25%/20℃、30~E/25℃时萌发率均达94%左右,金盏银盘种子在40%/35℃时不能萌发;温度影响白花鬼针草和金盏银盘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时间及峰值大小,而光照不影响。  相似文献   
125.
深绿木霉蛋白质TraT2A诱导兰州百合抗灰霉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活体试验法分别测定了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蛋白质Tra T2A对兰州百合灰霉菌的抑制作用和诱导抗病效果及持效期。结果表明TraT2A高浓度(5×液)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7.44%,低浓度(100×液)具有较高的诱导抗病作用,其诱导效果可达55.89%;TraT2A 100×液处理兰州百合植株3 d后挑战接种灰霉菌,分别于0、1、3和5 d对兰州百合叶片中的PAL、PPO、POD和SOD酶活性及丙二醛、叶绿素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TraT2A诱导处理后可提高百合叶片中与抗病性相关的防御酶PAL、PPO、POD、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的含量;在接种后1、3和5 d时,4种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二醛含量则低于对照,4种酶活性在第5 d时均达到最大值,PAL、PPO、POD和SOD分别是对照的1.47、2.28、1.36和1.49倍;在接种后1、3和5 d时,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0.13、12.05和6.05 mg/g;丙二醛含量仅为对照的0.68、0.40和0.51倍;TraT2A防治百合灰霉病的持效期为7 d,高于阿泰灵和速克灵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126.
以绥粳1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探索优化聚天冬氨酸尿素和常规尿素的施用方式对寒地水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聚天冬氨尿素(分2次和4次施用)和常规尿素分4次施皆显著提高了水稻穗、茎、叶的干物质量及氮素含量,并降低了土壤NO3--N和NH4+-N的淋溶。其中,以聚天冬氨尿素分4次施的处理效果最佳,其籽粒氮含量、精米氮含量及有效穗数、总粒数等指标皆最高,稻谷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0.24%~48.07%(2019年)和18.95%~51.91%(2020年)。  相似文献   
127.
研究真空冷冻干燥与热风干燥对不同果桑品种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果桑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果桑品种大十、台湾72C002和白玉王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后果实中总酸含量、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花色苷含量及16种氨基酸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差异和变化,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品种果实干燥处理前后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8.
猪博卡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博卡病毒是最新发现的一种DNA病毒,于2009年首次在瑞典患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猪体内被鉴定。为了及时地评估其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递交的唯一一条猪博卡病毒核苷酸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并首次建立了猪博卡病毒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对2009年我国部分省市猪场的191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75份为猪博卡病毒阳性,这表明我国猪群中猪博卡病毒相当流行。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可以作为猪博卡病毒在临床上的一种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29.
细胞凋亡与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修庚  韦伟  高洪 《中国畜牧兽医》2006,33(9):I0004-I0006
细胞凋亡(apoptos is)是普遍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内的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是不同于坏死的正常生理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抗凋亡是生物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理平衡的一种主动的自我保护行为。凋亡或抗凋亡均是在基因控制下,多样性、偶联性、多途径的信号转导过程。它也受到内外生存因子的影响和制约,肿瘤等多种疾病均能影响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30.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病毒分离、分离毒株测序以及遗传演化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4个猪场剖检的4头猪进行分析。结果: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高热性传染病;病理学观察为非化脓性脑炎和间质性肺炎等多器官严重的病理变化;RT-PCR和病毒分离确定该疫情的主要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与典型PRRSV感染不同的是:成年猪感染率达50%以上,病死率达80%以上;PRRSV分离株全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属于PRRSV北美洲型,特别是PRRSV NSP2不连续缺失30个氨基酸,说明此次流行的PRRSV毒株可能为高致病性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