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707篇
  免费   8916篇
  国内免费   15795篇
林业   11197篇
农学   8661篇
基础科学   8522篇
  16778篇
综合类   80272篇
农作物   11530篇
水产渔业   7086篇
畜牧兽医   26856篇
园艺   12731篇
植物保护   7785篇
  2024年   1430篇
  2023年   3627篇
  2022年   7716篇
  2021年   7552篇
  2020年   7027篇
  2019年   7018篇
  2018年   5184篇
  2017年   7897篇
  2016年   5299篇
  2015年   8010篇
  2014年   8417篇
  2013年   10184篇
  2012年   14076篇
  2011年   14495篇
  2010年   13978篇
  2009年   12310篇
  2008年   12608篇
  2007年   11353篇
  2006年   9137篇
  2005年   7159篇
  2004年   4633篇
  2003年   2817篇
  2002年   2868篇
  2001年   2624篇
  2000年   2482篇
  1999年   850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7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54篇
  1955年   28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牦牛奶产业是青藏高原巩固脱贫攻坚、实现畜牧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选择,政府、企业和牧户等多元主体在推动产业链建设上发挥着不同作用。本研究以那曲市色尼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龙头企业成为牦牛奶价值增值的关键主体,养殖合作社成为牧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供销合作社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补充,牧户在牦牛奶产业发展中显著受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当前,那曲牦牛奶产业存在产业发展初级、产品同质竞争、草原过载过牧、合作社管理不规范、行政干预过多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等问题。基于牦牛奶产业对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下一步应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投入、积极引育管理人才、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厘清多元主体职责定位等,推动当地牦牛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2.
【目的】筛选适宜在宁夏雨养区推广种植的饲用型小黑麦(×Triticosecale)品种(系)。【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定6个小黑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个小黑麦品种(系)越冬率均在85%以上,其中冀饲草1号越冬率最强,达89.80%;生育期天数基本一致,均为246~248 d;各品种(系)小黑麦农艺性状和营养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冀饲草1号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达8978.23 kg/hm2和9.53%,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石大1号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为95.26,冀饲草1号种子产量最高(5 894.44 kg/hm2);经PCA综合分析得出,小黑麦评价由高到低顺序为石大1号、冀饲草1号、鉴46、晋饲草1号、鉴47、鉴18。【结论】可选择石大1号、冀饲草1号、鉴46在宁夏雨养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953.
在消费升级和国民健康意识的普及趋势下,我国乳制品消费量也逐渐提高,高端牛奶在特仑苏和金典广泛的市场教育下,迎来了稳定增长。牛奶高端化大势所趋,地方品牌在高端市场、超高端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一点线下市场尤其明显,线下市场地方品牌的高端奶占据了2/3以上的市场份额,“特金”一统高端市场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式。同时,地方品牌的活跃和高端产品的多元化也充分说明统一标准化与天然概念不能兼得。  相似文献   
954.
为探讨盐碱地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高效生产的最佳施氮种类和施氮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在湖南稷子拔节期设置不施肥(CK)、尿素和硫酸铵(N1,N2)轻施肥(F1:50 kg·hm-2)、中施肥(F2:100 kg·hm-2)、重施肥处理(F3:150 kg·hm-2),研究不同氮肥和施氮水平下湖南稷子田间农艺性状、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变化,探讨盐碱地湖南稷子实现高效生产的适宜氮肥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量为F2和F3时能够显著提高盐碱地湖南稷子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P<0.05),植株不同部位氮含量上升,施氮量F3时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P<0.05),且同一施氮量下追施硫酸铵后湖南稷子产量、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均高于尿素。综上所述,氮肥追施量在150 kg·hm-2时,有利于盐碱地湖南稷子的产量的提升和养分的吸收,且同一条件下追施硫酸铵较追施尿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55.
为探究放牧和降水变化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控制试验。试验设置围封和适度放牧,分别进行模拟降水处理(减少降水量50%、自然降水、增加降水量50%、增加降水量100%),并在每年8月观测植物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减水会降低植物功能群多样性、生物量和物种数量,增水有利于植物功能群多样性的提高。多年生丛生禾草多样性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同时,对降水梯度和功能群多样性进行拟合分析发现,降水量低于年降水量16%则不利于除灌木、半灌木外其他功能群植物的生长。围封草地增水67%~79%时,功能群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值均较高,功能群多样性较高;由于放牧提高了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放牧地各指数在增水26%~50%时较高,功能群多样性较高。综上,适度的放牧及水分补充有利于提高植物功能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956.
为更好地利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野生资源,本研究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共采集了1 723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通过表型特征观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鉴定出了99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246份垂穗披碱草种质,并测得老芒麦的DNA含量在5.86~7.30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6.66 Gb;垂穗披碱草材料的DNA含量在9.50~10.36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9.97 Gb。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野生老芒麦材料在苗期基部叶鞘出现了绒毛,分析发现该表型出现的概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海拔、年年均气温以及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老芒麦苗期基部叶鞘绒毛的有无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能是老芒麦种质应对不同环境类型的适应性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老芒麦的形态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为老芒麦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957.
为验证不同类型及比例的酵母培养物(YC)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在发酵底物条件下分别添加不同类型及比例的YC,一个对照组、4个试验组,测定体外发酵参数浓度;发现YC-3能极显著降低培养液pH和丙酸浓度,显著增加异丁酸浓度和乙丙比。在体外条件下添加1%、2%YC均能显著增加培养液中乙酸浓度,添加4%YC能极显著降低异戊酸的浓度。YC不同来源和不同水平影响绵羊瘤胃体外发酵pH、丙酸及乙丙比等发酵参数,用于指导畜牧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958.
本文针对天祝县岔口驿马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岔口驿马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通过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为岔口驿马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9.
选用临床检查健康的(26±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00头,按体质量和性别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2000mg/kg氧化锌、基础日粮+3000mg/kg氧化锌、基础日粮+250mg/kg蛋氨酸锌、基础日粮+500mg/kg蛋氨酸锌。试验期14d。于断奶后0,7,14d,经前腔静脉采血,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血清中铜、铁、锌水平。试验结束时,每组选5头仔猪放血致死,取心、肝、肾、脑、脾、胸腺组织,测定铜、铁、锌含量。结果显示,仔猪断奶后,血清中铜、锌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添加不同锌源和锌水平的高锌日粮能提高断奶仔猪肝、肾、脑、血清锌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仔猪血清铜和心、胸腺铜以及脾铁水平(P0.05或P0.01),对血清铁及其他组织铁含量无明显影响。这表明高锌日粮能增加断奶应激仔猪体内锌水平,降低部分组织中铜、铁含量。  相似文献   
960.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现疑似副黏病毒症状的1日龄雏鸭和死亡鸭胚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HA、HI和病毒中和反应鉴定为副黏病毒,命名为SDFCH株。按常规方法测得SDFCH株的生物学毒力指标MDT、ICPI和IVPI分别为56.6 h、1.78和2.59,鸭胚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5,表明SDFCH株为副黏病毒强毒株。用分离病毒对11日龄鸭胚和7日龄雏鸭攻毒,孵化出的雏鸭和攻毒的雏鸭均出现明显的剖检变化。根据GenBank中NDV 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鸭源Ⅰ型禽副黏病毒(APMV-1)SDFCH株的F基因。与已发表副黏病毒F基因相关序列对比结果表明:SDFCH株与鸭、鹅源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6.4%~98.0%之间,而与Lasota株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4.4%和87.9%。表明该毒株相对于传统的Lasota株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