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227篇
  免费   9521篇
  国内免费   16769篇
林业   12349篇
农学   9964篇
基础科学   9210篇
  18286篇
综合类   83334篇
农作物   12048篇
水产渔业   7435篇
畜牧兽医   28501篇
园艺   13006篇
植物保护   8384篇
  2024年   1464篇
  2023年   3736篇
  2022年   8005篇
  2021年   7925篇
  2020年   7365篇
  2019年   7320篇
  2018年   5456篇
  2017年   8247篇
  2016年   5615篇
  2015年   8432篇
  2014年   8796篇
  2013年   10675篇
  2012年   14591篇
  2011年   15139篇
  2010年   14551篇
  2009年   12831篇
  2008年   13124篇
  2007年   11864篇
  2006年   9597篇
  2005年   7568篇
  2004年   4837篇
  2003年   3056篇
  2002年   3168篇
  2001年   2914篇
  2000年   2764篇
  1999年   1140篇
  1998年   291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224篇
  1994年   214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72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7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8篇
  1962年   34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57篇
  1955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Nesquehonite, a hydrous magnesium carbonate, occurs as a weathering product on the surface of the Antarctic meteorite LEW 85320(H5 chondrite). Antarctic meteorites have resided on the earth for periods of 10(4) to 10(6) years, but the time needed for weathering products to form has been uncertain. Isotopic measurements of delta(13)C and delta(18)O indicate that the nesquehonite formed at near freezing temperatures by reaction of meteoritic minerals with terrestrial water and carbon dioxide. Results from carbon-14 dating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 meteorite has been in Antarctica for at least 3.2 x 10(4) to 3.3 x 10(4) years, the nesquehonite formed after A.D.1950.  相似文献   
42.
三年来作者对于幼龄結果油棕的果穗和果实腐烂的症状、分布、蔓延为害,其发生条件和栽培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观察,并进行了病原分离、培养、田间人工接种和試探性化学保护等試驗。同时对果实离层組織的形成进行了切片检查。 結果指出海南十二个地区的幼龄结实棕园普遍出現的花、果、穗腐与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果腐是果实离体后从蒂部組織开始的。从腐果組織中經常可以分离到細菌、炭疽菌和鐮刀菌。多次田間接种証明这些菌对健康果实和果穗均无致病能力。大田喷药无效。看来,油棕果腐病是由于环境坏、管理差的条件下,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产生离层而与果柄分离,再由外界杂菌腐食脫果而致腐烂。可見,本病是屬于非侵染性的生理病害。  相似文献   
43.
1962年秋,作者等在南昌近郊,从感病长果种辣椒的果上,分离到两种炭疽病菌。一种分生孢子为椭圓形(以下簡称G菌),病斑圆形或椭圓形,凹陷,灰綠色或黄色,以后变棕色。另一种分生孢子为鐮刀形(以下簡称V菌),病斑不定形,暗棕色至黑色。这两种病菌,在馬鈴薯、洋菜培养基上都能形成孢子,且对辣椒都有寄生性。  相似文献   
44.
灌溉水源是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能否有效开发的关键。当前,中国正在推动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为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该研究考虑北方地区已建、在建及规划的供水工程,基于自然适宜、利用高效、发展稳定三方面评价准则,结合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方法,开展了雨养情景和供水灌溉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雨养农业情景下,北方地区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别为2.9万、1.0万和0.6万km2。灌溉农业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明显增加,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将分别达到5.4万、7.6万和6.5万km2,主要集中于新疆、内蒙古和甘肃3省(自治区)。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及国家水网工程效益发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46.
新春祝辞     
值此农历乙酉年新春佳节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向工作在全国兽药科研、生产、检验、销售一线的全体同仁,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工作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拜年,并致以新春的祝贺!衷心地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相似文献   
47.
测定并比较了60Co辐射诱变姬松茸突变株J3与原菌株J1子实体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除菌柄和盖皮外,姬松茸突变株J3子实体其它部位的必需氨基酸、儿童氨基酸、硫氨酸、支链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均高于原菌株J1.姬松茸突变株J3子实体中谷氨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比原菌株J1、α-酪蛋白和卵清蛋白提高34.88%、56.68%和122.32%.  相似文献   
48.
与传统的土壤栽培方式相比,无土栽培的优点在于既可以生产廉价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可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种植密度以提高产量,甚至可以满足航天、极地条件下的农作物生产的需要,所以无土栽培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近年来,我国的无土栽培面积迅速增加,2000年达到500 hm2(公顷),2002年达到了856 hm2(公顷).  相似文献   
49.
日光温室内外金太阳杏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明杏对设施栽培的生理反应,对日光温室内外金太阳杏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金太阳杏单位重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光(CO2)饱和点和光(CO2)补偿点降低鸦露地晴天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温室内也呈双峰线,但双峰出现原因不同。并且研究了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及变化规律,发现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蒸腾作用、气温、叶温、光合有效辐射等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50.
以6年生曙光油桃为试材,研究40℃、45℃、50℃3个梯度高温短时间处理对花芽和叶芽的存活率、萌芽级数以及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探讨短时间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短时间高温处理时期的推迟,处理温度的升高,处理持续时间的延长,短时间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作用增强。11月30日高温处理中,4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呈负调控效应,其萌芽级数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而淀粉含量高于对照;45℃和5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呈正调控效应,其萌芽级数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而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虽然部分花芽和叶芽因高温处理而死亡,但是在存活芽中短时间高温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作用明显增强。12月10日高温处理中,4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的调控效应不明显,45℃和50℃高温处理和11月30日处理相同,具有正调控效应,只是前者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效果优于后者。不同高温处理桃芽的萌芽级数和淀粉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淀粉含量的降低,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即淀粉向可溶性糖的快速转变是高温解除休眠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