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3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475篇
林业   275篇
农学   296篇
基础科学   192篇
  484篇
综合类   2401篇
农作物   420篇
水产渔业   225篇
畜牧兽医   725篇
园艺   340篇
植物保护   266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421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目的】分析稻米垩白率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探讨稻米垩白率的遗传特点和不同群体检测QTL的效率。【方法】利用由粳稻品种越光和籼稻品种Kasalath杂交衍生的BIL群体和以越光为背景、Kasalath为供体的CSSL群体,对2005年和2006年南京的稻米垩白率QTL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 CSSL群体检测到5个垩白率QTL和2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BIL群体检测到3个QTL和4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其中,qPGWC-6a在2个群体中重复出现,1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在CSSL群体中2年均被检测到,在BIL群体中,所有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P<0.01)。在第3和4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新的垩白率QTL。【结论】上位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在垩白率遗传中同样重要。垩白率QTL和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与环境的互作普遍存在,但效应小于相应的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利用不同群体分析垩白率QTL,有利于全面揭示稻米垩白率的遗传互作网络。  相似文献   
972.
我国花生产业面临的机遇与科技发展战略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分析了我国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我国植物油脂安全对花生生产的推动作用和国内外花生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结合现代花生产业科技发展方向,从花生产业创新技术体系建设、花生产业重点发展学科等方面分析了未来20年花生产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着眼点,对于大幅度提升我国花生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花生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73.
花生品种芽期抗旱性指标筛选与综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PEG渗透胁迫人工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了27个花生品种种子萌芽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并对其抗旱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芽期各性状指标对水分胁迫浓度的适应性不同,其中根长、生根率、根干重、发芽率对胁迫浓度表现差异明显,与品种综合抗旱能力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筛选出8130、冀花2号、冀花4号、花育27号、花育25号和鲁花14等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结合田间直接鉴定的结果,室内高渗溶液萌发法是鉴定花生萌芽期抗旱性的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4.
【目的】对水稻F8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长QTL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相同亲本衍生的不同群体的遗传图谱、QTL位置、QTL效应的异同,鉴定稳定表达的穗长QTL,以期增加对穗长遗传行为的了解,且有助于通过分子聚合育种手段改良穗长性状。【方法】以籼稻品种泸恢99和粳稻品种日本晴(基因组测序)为亲本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188个家系为研究材料,利用包含207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软件QTLNetwork 2.0,对水稻穗长QTL进行定位和效应分析,并比较分析F8、F2群体的QTL定位和遗传图谱异同。【结果】在F8群体中检测到7个与穗长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2、3、6、7、8、10染色体上,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3.38%—14.8%,总贡献率为52.5%。F8、F2群体在5条相同染色体上都定位到了穗长QTL,这些QTL所在标记区间物理位置大部分是重叠和包含关系。F8、F2图谱在定位标记数、标记的位置顺序、遗传距离、平均图距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结论】在F8、F2群体检测到一个稳定遗传的主效应QTL位点,位于第6染色体,并发现了4个尚未报道的穗长QTL。  相似文献   
975.
张涛    杨蛟  蒋开锋    曹应江  杨莉    杨乾华  万先齐  游书梅  罗婧  高磊  李昭祥  郑家奎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11-23
【目的】利用功能基因标记分析三系杂交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44个根据文献共同报道的QTL位点或者已经被精细定位或已克隆的与水稻产量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功能基因标记,以及29个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在三系杂交水稻亲本间多态性高、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SSR标记分析76个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按POPGEN32分析软件要求将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结果数字化,将数字化的矩阵数据转换为基因型数据,在POPGEN32软件下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用于评价所有亲本材料的基因多样性;计算遗传分化系数(Fst)、Nei遗传距离(D),进行遗传结构和遗传关系检测。利用NTSYS-pc2.10e软件计算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并根据GS按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品种间遗传聚类树状图。【结果】44个功能基因标记中有37个标记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84.09%,共检测到8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位点2.32个,变化范围2-4个;其中有效等位基因(Ne)62.95个,占73.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变幅为0.049-0.831,平均值0.585。76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323-0.973,平均值0.650。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18处分为保持系和恢复系两类。保持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51,属高度遗传分化,Nei遗传距离(GD)0.185,类群内遗传距离相对较小,类群间遗传距离相对较大。2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72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位点2.48个,变化范围2-4个;聚类分析表明未能将保持系和恢复系分为两类,部分保持系聚类在了恢复系群,部分恢复系聚类在了保持系群。【结论】相对于普通分子标记,功能基因标记具有较高的DNA多态性检测效率,用于类群划分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等方面更具准确性和可靠性;三系杂交稻亲本在44个产量功能基因位点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同源性较高。但保持系群和恢复群系间在这些功能基因位点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杂交水稻骨干亲本在产量性状上仍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976.
控释肥和添加剂对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和减排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发展低碳农业和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控释肥和添加剂对双季稻(Oryza sative L)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旨在综合评价其减排效果,筛选既能保证产量又能有效减排的施肥措施。【方法】以华中江汉平原地区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控释肥或添加剂处理,包括①习惯施肥作为对照,②硫包膜控释尿素,③树脂包膜控释尿素,④缓释碧晶尿素,⑤尿素中加入质量分数1%的硝化抑制剂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⑥施肥时泼洒与尿素等量的1:200倍稀释有效微生物菌剂培养液(EM菌剂),采用自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同步观测土壤无机氮素和产量,得出不同施肥处理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特征,由内插加权法求得排放总量,最终计算出综合温室效应和排放强度。【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CH4和N2O排放通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早稻CH4排放总量以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最低,晚稻以碧晶尿素最低;而早稻和晚稻N2O排放总量均以硝化抑制剂DMPP最低。综合两个季节,各施肥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以CO2当量100年算)差异显著(P<0.05),其中常规施肥>硫包膜控释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EM菌剂>碧晶尿素>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对比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排效果,其中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减排效果最高为56.2%,碧晶尿素次之为45.6%,且晚稻减排效果明显高于早稻。早稻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产量与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晚稻则存在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13.5%-16.2%。各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以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最低,与常规施肥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双季稻不同施肥处理CH4和N2O的排放总量差异显著,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均能达到不同程度的减排。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对早稻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对晚稻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减排效果也高于早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可得出在当前的稻田管理条件下施用包膜控释肥、抑制剂和生物菌剂,能保证产量并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水稻低碳高产可行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977.
对攀西地区9个黑山羊类群线粒体mtDNA D-loop区序列多态性及系统进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群体间共有多态位点178个,单一多态位点47个,简约信息位点131个,平均核苷酸歧义度为0.03500,有53种单倍型,说明遗传多样性丰富;而通过构建黑山羊系统树可以看出,9个类群黑山羊明显分为3支系,即支系A~C。进而揭示黑山羊是多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978.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是影响稻田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研究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并配合施入不同量氮肥(150、225、300 kg·hm-2和375 kg·hm-2)对稻田土壤固碳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评估综合增温潜势,对分析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固碳效果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秸秆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固碳量,秸秆配施氮肥处理固碳量最高值为147.74 kg·hm-2,比单施氮肥处理平均高出38%。在降低温室效应方面,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降低N2O的累积排放量;与单一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降低CO2的累积排放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H4的排放。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温室气体强度和综合温室效应分别为0.372、5 394.22 kg CO2-eq·hm-2,显著低于单施氮肥处理的0.630、9 339.94 kg CO2-eq·hm-2,以及单一秸秆还田处理的0.816、9 872.2 kg CO2-eq·hm-2,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缓净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79.
参照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的基因组序列设计了1对VP3基因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获得了DHAV-1a结构蛋白VP3基因,将纯化的VP3基因与pEASYTM-Blunt Zero Cloning Vector连接,构建DHAV-1aVP3基因克隆重组质粒,然后将VP3基因片段插入pET-32a(+)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以1.0mmol·L-1 IPTG于37℃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VP3基因于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其分子量为47kDa,且表达的VP3蛋白能够与Anti-His Mouse mAb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DHAV-1aVP3蛋白功能和以VP3蛋白为抗原研制DHAV-1a诊断试剂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0.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西苕溪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38个采样点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完整周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西苕溪流域水质时间与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聚类分析将整个流域河段在空间上分为四个部分,即上游林区的河段、紧邻城镇的下游河段、下游平原区的干流河段和分散于农业灌溉区的河段;利用因子分析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从时间维度研究不同水质参数的季节敏感性,氮素在整个研究时间段与旋转因子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00,表现出整个研究时间段内的敏感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实现时空的统一分析,相同时间不同河段间差异性显著且都与其地理位置特点相吻合,所有河段在时间维度上均显现出丰水期的水质与另两个水期差异显著的特点,紧邻城镇的下游河段水质是整个流域中不同水期间差异性最小的,凸显了人为干扰的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西苕溪流域水质的时空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为流域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