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7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林业   194篇
农学   117篇
基础科学   82篇
  246篇
综合类   1339篇
农作物   265篇
水产渔业   65篇
畜牧兽医   365篇
园艺   172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对地下害虫防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而大量释放绿僵菌可能引起土著微生物群落变化,从而影响其植物保护的综合效果。本文研究了花生播种期施用绿僵菌后,在根际和根围土壤中绿僵菌自身种群及土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群的消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种群在30 d内快速下降,之后降速减缓,以低密度持续存活。随花生生长,土壤微生物自身有消长过程,施用绿僵菌对放线菌影响最大、真菌其次、细菌最小,在根际的影响大于在根围的影响。分别地,绿僵菌处理对根际和根围细菌、根围真菌无显著影响;使根际真菌种群初期的下降速度减缓,到达谷底时间由15 d推迟到30 d,但回升速度加快,达峰顶由60 d提前到45 d,峰值降低1/3;绿僵菌明显抑制了根际放线菌种群,使其消长变化周期与对照完全相反,且45 d时回落至低点后不再回升;绿僵菌减缓了根围放线菌种群下降,使达谷底时间由30 d推迟到45 d,且回升幅度减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施菌后15~30 d的幼苗至初花期有明显变化,细菌种群总体占比显著下降,但与对照相比,施菌后的根际细菌占比提高,真菌占比下降,放线菌占比显著地先抑后扬。在根围的变化相对较小。45 d即盛花期后,三类微生物结构逐渐恢复趋近原来状态。  相似文献   
42.
阐述了新形势下种子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变当前现状,促进种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3.
该研究旨在阐明CPT1A基因在广西麻鸡组织表达和时序表达谱,为研究鸡体内脂肪代谢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选取胚胎期到性成熟时的广西麻鸡,在不同发育时间点采集胸大肌、腓肠肌、心脏和肝脏组织样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分析CPT1A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表达规律.组织表达结果显示,CPT1A在广西麻鸡不同发育阶段4种组织中...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水氮空间调控对机采棉群体塑造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新陆中66号为供试品种,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膜内不同滴灌带条数,分别为2、3和5条(分别标记为G2、G3、G5);副区为不同施氮量,分布为0、238、317、396 kg/hm2(分别标记为N0、N1、N2、N3),研究棉花生育期内不同水氮处理对群体指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农学效应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对机采棉群体塑造影响极显著,滴灌带布置条数对茎粗和果枝始节高度有显著影响;增加布管数量和施氮量可增加机采棉的叶面积指数,并在生育中后期达到显著影响;机采棉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和籽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单峰趋势,在N2水平下有最大值;滴灌带条数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果枝始节果枝始节高度、吐絮初期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显著。【结论】水氮空间调控会显著影响棉花群体塑造和产...  相似文献   
45.
针对餐饮废水含油量高,成分复杂等特点,采用格栅-沉淀-吸附工艺处理,经特质无纺布和改性纤维球过滤后(简称前处理)的餐饮废水,再利用核桃壳颗粒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不需要改变pH值前提下,投加核桃壳颗粒30g/L,吸附20min,振荡强度为120r/min,30℃时,对COD和含油量的去除率均达到69%以上。  相似文献   
46.
针对单品种淡水活鱼数量估计问题,以鲫鱼和鳊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数量淡水鱼的被动水声信号作为样本,通过4~6层小波包分解算法,对比分析了样本的若干特征提取方案,明确了鲫鱼水声信号特征的提取方案为短时平均过零率+6层小波包分解频段能量,而鳊鱼只需提取6层小波包分解频段能量作为其信号特征。根据不同样本集划分方法比较结果,确定了鲫鱼样本集划分方法为Rank-SPXY(m=10),鳊鱼为Rank-SPXY(m=5)。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筛选出样本的关键特征,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若干淡水活鱼的数量估计模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性能较好,鲫鱼和鳊鱼数量估计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和0.893,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1.79和2.01。  相似文献   
47.
两种硼肥对油菜新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种不同含量的速溶硼肥,solubor和宽甸硼砂施用于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华双3号、中油杂2号和华杂3号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硼增加油菜苗期、越冬期、初花期干物重,增加株高、主花序长度、分枝数、单株角果数、粒数和粒重,而叶数、根茎粗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不同施硼菜籽产量平均增加5.7%~20.1%,喷施等量0.075%、0.10%、0.15%硼肥溶液,solubor优于宽甸硼砂,增产率分别为13.3%、18.3%、20.1%和5.7%、9.9%、15.2%;喷施等量有效硼时,两种硼肥的油菜单株粒重及菜籽产量均相近。表明两种硼肥对双低常规油菜与双低杂交油菜均有相似的显著增产效果,其增产率取决于有效硼施用量;在低硼土上,可满足双低油菜产量达2500~2800kg/hm^2的硼素需求为每公顷喷施宽甸硼砂5.7kg或solubor硼肥2.85kg。  相似文献   
48.
7株解有机磷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解有机磷的微生物。对这7株解磷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GenBankaccessionNo:S2,AY651922;S3,AY661923;X1,AY651925;Y1,AY651924;H1,AY663435;H2,AY663436andHe,AY663436)。其中S2、S3、X1和He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Y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H1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H2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进一步通过G C含量和DNA-DNA杂交研究,结果表明,S2、S3和X1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alcaligenes),Y1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  相似文献   
49.
猪瘟DNA疫苗的临床免疫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期研究工作筛选出2种DNA疫苗质粒的基础上,采用3种免疫策略(DNA疫苗单独免疫法、DNA疫苗初免蛋白免疫加强的prime-boost方法以及沙门氏菌(Salmonella)载体介导法),于某规模化猪场对猪瘟病毒(CSFV)的DNA免疫效果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随机选择未经猪瘟疫苗免疫的断奶仔猪60头,分6组进行免疫接种,检测免疫猪抗体产生情况并对各组免疫猪进行攻毒试验。免疫猪血清抗体ELISA检测结果表明,pcDSW组、pIRE2IL2组、pcDSW E2protein组和pIRE2IL2 E2protein组均产生了较高的抗体水平,而沙门氏菌介导的2种DNA疫苗质粒诱导的抗体水平不显著。攻毒试验结果表明,pcDSW和pIRE2IL2单独免疫组或prime-boost组能够抵抗致死剂量的CSFV石门强毒攻击,保护率87.50% ̄90.00%。其中pcDSW效果好于pIRE2IL2。而沙门氏菌介导的DNA疫苗组不能产生有效保护。不同接种途径的免疫效果比较结果表明,颈部肌肉注射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较后肢胫前肌注射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高。  相似文献   
50.
四川盆地紫色土N,P损失载体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已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研究了雨强及耕作措施对紫色土N,P损失量及载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耕作方式相同时,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总径流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保蓄雨水和含水量的提高。在相同雨强条件下,平作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土壤侵蚀也最剧烈。横坡垄作在中小雨强条件下控制地表径流和侵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在大雨强条件下,控制径流和泥沙的效果减弱;横坡垄作有增加地下径流和N流失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有约1%的化肥N(速效N)被雨水淋洗出土体并排放到环境中;而速效P的流失量只占化肥P的3/10000~10/10000,流失量很微小。紫色土坡耕地P流失载体是泥沙,流失量更易受雨强的影响,要控制P流失,首先应防止土壤侵蚀;横坡垄作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因此,也能较好控制P流失。紫色土坡耕地N流失载体在雨强较小时是径流,径流中又以壤中流为主,要控制N流失,首先必须控制壤中流;传统横坡垄作会加大壤中流量,也就加大了N流失。全面控制紫色土的N,P损失,必须采用控蚀耕作、增厚土层、提升土壤有机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