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29篇
  免费   1150篇
  国内免费   1492篇
林业   1751篇
农学   1525篇
基础科学   799篇
  1730篇
综合类   10856篇
农作物   1127篇
水产渔业   722篇
畜牧兽医   2905篇
园艺   1223篇
植物保护   933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639篇
  2021年   665篇
  2020年   647篇
  2019年   610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788篇
  2016年   520篇
  2015年   787篇
  2014年   777篇
  2013年   951篇
  2012年   1280篇
  2011年   2018篇
  2010年   1594篇
  2009年   1442篇
  2008年   1327篇
  2007年   1125篇
  2006年   991篇
  2005年   866篇
  2004年   951篇
  2003年   647篇
  2002年   490篇
  2001年   337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510篇
  1992年   423篇
  1991年   343篇
  1990年   185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2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4篇
  1932年   3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土壤空间变异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8,自引:7,他引:48  
阐述了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土壤空间变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国内外土壤空间变异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土壤空间变异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2.
适宜的气候要素是保障东北春玉米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依据温、光、水气候要素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分别构建温度、日照和降水适宜度模型,引入有效降水提高模型精度,再基于有效降水和实际降水将三种气候要素耦合建立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Ⅰ和模型Ⅱ,并利用1994—2013年有效气象、物候数据和2003—2010年像元尺度大田玉米生长状况时序遥感监测信息对海伦和泰来两个典型东北农业台站进行模型测试检验,将最适用模型应用于东北三省玉米典型种植区以估算2008与2009年25个站点不同生育期各气候要素适宜度。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有效降水的模型Ⅰ”所估算的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与NDVI、EVI的相关系数(0.58、0.29)均优于“基于实际降水的模型Ⅱ”(0.52、0.18),融合有效降水信息的模型Ⅰ更能有效捕获气候要素对春玉米生长胁迫现象。应用结果显示,模型Ⅰ估算的2008和2009年东北春玉米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分别为0.67和0.56,与该地区2008年春玉米实际产量高于2009年表现一致;两年间东北三省春玉米各气候要素适宜度总体表现为温度>日照>有效降水;辽宁与吉林的温度、有效...  相似文献   
73.
20%精喹禾灵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20%精喹禾灵乳油防除大豆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精喹禾灵乳油用药有效成分剂量应为45.0~52.5 g/hm2,该剂量下,20%精喹禾灵乳油搭配笔者单位自主研发的HY-01增效剂,能够有效防除夏大豆田的马唐、牛筋草、稗草;施药后30d,对禾本科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在95%以上,可见在推荐剂量下施用对大豆安全。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共分离了976株细菌分离物,发现来自甘蔗根围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9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在PDA平板的对峙培养过程中不形成抑菌圈,但4d后可使上述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溶解。扫描电镜观察发现S9菌株在待测的立枯丝核菌表面形成了溶菌斑。S9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作用过程是通过吸附在病原真菌的菌丝上,并随菌丝生长而生长,而后产生溶菌物质消解菌丝体。液体共培养测定也证明了S9菌株具有上述作用。本研究还发现,S9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真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鲜红毛壳菌(Chaetomium cupreum)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的生长没有影响。盆栽试验证明了S9菌株可有效地控制立枯丝核菌(R.solani)引起的番茄苗期病害。S9菌株与其它拮抗真菌混合具有促进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   
75.
为明确吉林省西瓜蔓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水平,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51株西瓜蔓枯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两种药剂对西瓜蔓枯病菌的MIC值, 并测定了吉林省7个西瓜主产区的375株菌株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 供试的151株菌株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 接近正态分布; 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203 0±0.135 3) μg/mL和(0.675 9±0.394 2) μg/mL; 两种药剂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20 μg/mL和40 μg/mL。供试375株菌株对两种杀菌剂的抗性频率均为0。本研究结果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合理用药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后续其抗性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6.
GFP标记生防细菌B579及其定殖能力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标记靶标微生物是目前研究微生物和宿主互作的重要手段。在本研究中,作者用电击转化的方法将携带质粒gfpmut3a基因的穿梭载体pGFP4412导入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579中,并得到成功表达GFP的枯草芽孢杆菌B579-gfp。用抗生素平板回收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对枯草芽孢杆菌B579-gfp在盆栽的黄瓜根表定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标记菌株在激发光波长为488 nm的蓝光下可观察到亮绿色的荧光;B579-gfp菌体能够定殖在黄瓜根部,在根基部和中部都有菌体聚集而形成膜状结构,在根的分叉和根冠处可观察到大量B579-gfp定殖;浸种、蘸根以及灌根接种均可回收到大量的B579-gfp,分别为4.0×103、1.0×104和2.0×102 cfu/g。  相似文献   
77.
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对于植物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是近年建立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等特点,已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对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的原理、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在植物病原体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8.
一个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m连锁的SCAR标记的分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将以前在稻瘟病菌菌株S1522获得的与决定对水稻品种梅雨明无毒性的基因(AVR-Pikm)相连锁的1个RAPD标记OPO121000进行了克隆和鉴定。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OPO121000的大小为946个碱基,不含有与已报道的稻瘟病菌Mg-SINE、Fosburry、Magyy、Grasshopper、Pot2以及Pot3等同源的重复序列。根据OPO121000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24个核苷酸的特异引物,对无毒表型亲本S1522和毒性表型亲本S159、无毒表型群体基因池、毒性表型基因池以及有性杂交后代108个菌株进行了PCR扩增,所有无毒表型的菌株均能特异性地扩增出1条与OPO121000大小相同的DNA条带,而毒性表型的菌株除5个重组个体外,均不能扩增出这条特异带。此结果表明,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m连锁的RAPD标记OPO121000被成功地转化为SCAR标记,为进一步通过染色体步移克隆该无毒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短稳杆菌(Empedobacterbrevis)是从罹病死亡的四龄斜纹夜蛾幼虫尸体中分离、筛选、纯化而来的生物农药创制新品种。经初步试验,该农药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防效。为摸清进一步提高该农药防治甘蓝小菜蛾药效的有效途径,探索光照、温度、湿度、稀释浓度、防治对象不同虫龄与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设置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探析田间应用技术,为合理、科学、大面积推广使用该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喷施试验,设置CK、喷Zn、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4个处理,以揭示锌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施方式对小麦籽粒千粒重及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及喷Zn使籽粒Zn含量由CK的25.9 mg·kg~(-1)分别提高到32.2、52.4 mg·kg~(-1)和52.7 mg·kg~(-1),增加幅度分别为24%、102%和103%;喷三唑酮和喷Zn+三唑酮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植酸含量,相比对照分别降低23.8%、15.9%,使植酸/Zn摩尔比明显降低,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锌生物有效性。Zn与三唑酮配合喷施下提高籽粒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还能兼顾防治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