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0篇 |
免费 | 225篇 |
国内免费 | 42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42篇 |
农学 | 212篇 |
基础科学 | 167篇 |
347篇 | |
综合类 | 2230篇 |
农作物 | 346篇 |
水产渔业 | 178篇 |
畜牧兽医 | 727篇 |
园艺 | 320篇 |
植物保护 | 1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226篇 |
2021年 | 215篇 |
2020年 | 167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209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234篇 |
2014年 | 218篇 |
2013年 | 269篇 |
2012年 | 376篇 |
2011年 | 358篇 |
2010年 | 333篇 |
2009年 | 268篇 |
2008年 | 335篇 |
2007年 | 321篇 |
2006年 | 226篇 |
2005年 | 199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探究Smoothened (Smo)信号在精巢不同细胞增殖与存活中的作用,实验分离鉴定了尼罗罗非鱼smo (命名为Onsmo),检测了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在精巢中的细胞表达模式,在尼罗罗非鱼精巢组织的体外培养体系中,用Smo特异性激动剂SAG或抑制剂环巴胺分别进行处理,EdU掺入法及TUNEL法检测了处理后生殖细胞(Vasa+)、Sertoli细胞(Amh+)与Leydig细胞(Cyp17a1+)增殖或凋亡情况。结果显示,Onsmo开放阅读框全长2 478 bp,编码825个氨基酸,含有7次跨膜结构域,与人SMO氨基酸一致性达77%;Onsmo表达于包括精巢在内的多个组织;在精巢中,Onsmo在多种不同类型细胞表达,包括精原细胞、精母细胞、Sertoli细胞以及Leydig细胞;在精巢组织的体外培养体系中,SAG处理对精原细胞增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环巴胺处理对Sertoli细胞、Leydig细胞凋亡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表明,On Smo信号在尼罗罗非鱼精巢精原细胞增殖与体细胞存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首次证实... 相似文献
72.
为探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形态性状与体重和出肉率的相关关系,便于通过形态性状分析筛选高体重和高出肉率的大口黑鲈群体,本研究选择国内广泛养殖或选育的4个大口黑鲈品种(美国原种、优鲈1号、优鲈3号、台湾群体)为实验对象,测定了体重(Y)、出肉率(YF)、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厚(X4)、头长(X5)、眼间距(X6)、眼径(X7)、吻长(X8)、尾柄长(X9)、尾柄高(X10),使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体重和出肉率的主要形态性状,并构建了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对4个大口黑鲈群体体重影响最大的性状均为全长(X1)或体高(X3),而对4个大口黑鲈群体出肉率影响最大的性状分别为尾柄高(X10)、尾柄长(X9)、体长/尾柄长(X2/X9)、体重(Y)。美国原种形态性状与体重(Y)、出肉率(YF)的回归方程为:Y=–622.778+21.21X1+45.305X3+16.633X8+17.431X10,YF=12.394+3.683X10+24.152X1/X2;优鲈1号形态性状与体重... 相似文献
73.
长散布核元件-1(Long spread nuclear element-1,LINE1)是跳跃基因。前期比较基因组研究发现,南极鱼经历漫长的低温适应进化后,与南极圈外的同亚目鱼类相比较,在基因水平上LINE1的扩增效率高达8~300倍,但LINE1的扩增与鱼类抵御寒冷之间的关系尚未明了。本实验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成纤维细胞ZF4进行了不同时间梯度的低温处理(18℃、5 d和18℃、30 d),同时对斑马鱼成鱼也进行了不同时间的低温处理(10℃,3 h、6 h、1 d、3 d、5 d)。采用RT-qPCR检测了LINE1的mRNA水平,并克隆了斑马鱼LINE1基因启动子区,利用Luciferase双荧光报告系统,在ZF4细胞中验证LINE15’UTR在低温压力下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短时间低温处理下,ZF4细胞中LINE1 mRNA水平有所降低,而在长时间低温处理中,LINE1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在成鱼中,短时间低温处理下,LINE1 mRNA水平降低;长期低温处理下,LINE1 mRNA水平显著升高。在ZF4细胞中发现,LINE15’UTR具有生物活性。在低温处理(18℃,3 d)下,报告基因信号减弱,间接表明LINE1启动子活性减弱。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压力会影响LINE1在鱼类中的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LINE1在鱼类适应低温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75.
研究了7月份植物收割对人工湿地基质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脱氢酶活性及养殖废水中总氮(TN)、总磷(TP)、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植物收割后磷酸酶、脲酶、蛋白酶活性开始增高,分别于第20天(13.7 mg/100 g)、第16天(1.9 mg/100 g)、第12天(61.7 mg/100 g)达到最大值,均于第28天(10.1 mg/100 g、1.1 mg/100 g、43.2 mg/100 g)恢复到收割前水平。脱氢酶活性在植物收割后第4天(142.3μL/100 g)降到最小值,此后开始增高,第16天(249.5μL/100 g)达到最大值,于第24天(195.6μL/100 g)恢复到收割前水平。净化效果研究表明,植物收割后TP、TN去除率开始增高,分别在植物收割后第20天(75.1%)、16天(60.6%)达到最大值,均于第28天(51.1%、34.1%)恢复到收割前水平。COD去除率在收割后第4天(25.3%)降到最小值,此后开始增高,第16天(70.2%)达到最高值,第24天(46.5%)恢复到收割前水平。 相似文献
76.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嘉陵江中网箱养殖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患肌肉溃烂病病鱼和健康鱼,对比测定二者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大小等指标,以研究病鱼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病鱼和健康鱼鱼体的多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健康鱼,病鱼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目显著减少,白细胞数目极显著增加,红细胞有变小趋势,表明肌肉溃烂对中华倒刺鲃红细胞有一定破坏作用;相对于健康鱼,病鱼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升高,表明在病理情况下,鱼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吞噬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7.
78.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tes, SCD)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限速酶,它在调节肝脏脂肪生成、脂肪酸代谢和脂质氧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的完整scdcDNA序列,qRT-PCR分析了组织表达特点。为了验证scd基因的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scd基因敲除斑马鱼模型,研究了F3突变体的表型和基因表达变化,并结合高脂饲料实验验证了scd基因缺失后斑马鱼脂代谢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scdcDNA序列全长1333bp,其中包括173 bp、1008 bp、152 bp的5’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和3′非编码区,编码335个氨基酸。scd基因在雄性和雌性罗非鱼的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肝脏内表达量最高,脾脏内表达量最低。利用CRISPR/Cas9构建了scd基因敲除的斑马鱼(Daniorerio)模型进行功能验证,与野生型[SCD(+/+)]斑马鱼相比,纯合型[SCD((–/–))]斑马鱼腹部明显膨大。Western blot... 相似文献
79.
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银杏植株叶片中分离到108 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测试从中筛选获得35 株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证明,菌株 Zy44、Fy11、Hy7、Hy14 和 Zy25 对辣椒疫病防效显著,其中Zy44 和 Fy11 发酵液在辣椒疫霉菌接种 20 d 后防效分别为 62%和 52.3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试、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这两个菌株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发酵滤液及酸沉淀获得的脂肽类抑菌物质对盆栽辣椒苗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 Zy44 的防效高于 Fy11,且脂肽类物质的防效高于发酵滤液;显微镜观察发现菌株 Zy44的脂肽类抑菌物质可导致辣椒疫霉菌菌丝体膨大, 分枝增多, 成簇状,并显著抑制孢子囊的形成. 相似文献
80.
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带毒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幼虫具有一定的侵染性;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蛹重和羽化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幼虫历期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利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开发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