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04篇 |
免费 | 1096篇 |
国内免费 | 167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33篇 |
农学 | 1143篇 |
基础科学 | 733篇 |
1686篇 | |
综合类 | 9382篇 |
农作物 | 1468篇 |
水产渔业 | 854篇 |
畜牧兽医 | 2640篇 |
园艺 | 1471篇 |
植物保护 | 6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6篇 |
2023年 | 321篇 |
2022年 | 796篇 |
2021年 | 836篇 |
2020年 | 839篇 |
2019年 | 805篇 |
2018年 | 595篇 |
2017年 | 853篇 |
2016年 | 574篇 |
2015年 | 859篇 |
2014年 | 920篇 |
2013年 | 1166篇 |
2012年 | 1613篇 |
2011年 | 1630篇 |
2010年 | 1547篇 |
2009年 | 1413篇 |
2008年 | 1414篇 |
2007年 | 1308篇 |
2006年 | 1062篇 |
2005年 | 806篇 |
2004年 | 510篇 |
2003年 | 332篇 |
2002年 | 344篇 |
2001年 | 328篇 |
2000年 | 268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4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1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对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畜禽产品质量分析结果表明,牛肝是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最强的副产品,而猪肾对Cd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示范区目前饲养条件下畜禽肉、蛋产品基本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但副产品中重金属指标Cr、Cd、Pb则普遍超标。并指出加强对畜禽饲料原料和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循序渐进推动项目区畜牧业向无公害、绿色或有机方向发展,是退田还湖示范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2.
采用指纹电荷法(chargefingerprint)研究了海南岛五指山土壤指纹电荷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H、土壤黏粒含量、交换性H、交换性Al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设定的土壤pH范围(7.0、6.4、5.8、5.2、4.6、4.0)内,土壤指纹电荷随土壤pH的降低而减少;土壤指纹电荷与土壤有机质、pH、交换性H、交换性Al等之间极显著相关。研究显示,土壤黏粒含量对土壤养分的保持能力在低pH条件下比在高pH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可用有机质含量、pH、黏粒含量(体积%)、交换性H、交换性Al含量等常规理化指标来计算出指纹电荷,作为判断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及预测土壤酸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53.
三种核素对植物烂种烂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核素及其浓度与植物烂种烂芽的关系,用Sr(NO3)2、CsNO3和UO2(NO3)26H2O,配制成0,0.1,0.5,1.0,2.5,5.0,7.5和10.0mmol.L-1的溶液,研究Sr、Cs和U在发芽试验中对向日葵、大豆、玉米、黄瓜和油菜种子烂种烂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核素、核素浓度和植物对烂种烂芽的影响极显著,互作效应也非常显著。U处理的烂种烂芽率极显著地高于Sr或Cs处理,Sr或Cs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Sr2+或Cs+浓度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2.5mmol.L-1及以上U6+处理极显著地增加植物烂种烂芽率。植物之间对核素的反应差异较大,向日葵敏感,黄瓜不敏感,油菜、大豆和玉米介于二者之间。因此,不同核素对植物种子烂种烂芽的影响不同,U的影响大于Sr或Cs的影响,中高浓度U离子易致植物种子和幼芽死亡,不同植物烂种烂芽率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核素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954.
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的鳜鱼体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中,一般采用随机插入的方法。基因在受体动物的基因组中随机整合,严重制约了转基因动物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是转基因动物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基因定点整合技术,即基因打靶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基因打靶存在打靶效率太低的问题。本研究小组已建立了体外动物细胞的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并构建了用于鳜鱼的体内多位点基因打靶的打靶载体,本文开展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的鳜鱼体内实验研究。以鳜鱼rDNA基因(编码rRNA的基因)及其间隔序列作为同源重组引导序列,构建含干扰素基因的打靶载体,以其间隔序列为靶位点,针对鱼类胚胎发育特点,采用精子介导技术进行多位点基因打靶,最终获得定点整合干扰素基因的鳜鱼,并建立一套适用于动物的基因定点敲入的体内基因打靶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获得鳜鱼头肾淋巴细胞和脾淋巴细胞,采用脂质体介导法使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在鳜鱼的细胞上实行基因转移。采用正负筛选方法,利用筛选药物G418和GCV(更昔洛韦)筛选转染后的细胞两周后,对存活细胞进行DNA水平和RNA水平鉴定。结果证明了干扰素基因在鳜鱼细胞上实现了定点整合和稳定表达。(2)利用精子介导法将经线性化处理后的多位点基因打靶载体在鳜鱼的胚胎上实行基因转移。(3)根据靶位点定点整合的正负筛选原理,利用筛选药物G418和GCV筛选与富集定点整合后的阳性鱼胚或鱼苗,结果成功孵化出106尾转基因鳜鱼鱼苗。(4)培育6个月后,取20尾转基因鳜鱼进行鉴定。采用PCR、RT-PCR、测序等方法进行定点整合的鉴定。结果表明:6尾检测到已转入的基因——干扰素基因,其中有3尾实现了定点整合并表达。本研究率先将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应用到转基因鱼的研究中,建立一套适用于鱼类的高效、安全的多位点基因打靶技术,并获得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并表达的鳜鱼。 相似文献
955.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农耕地则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农地上存在的水力等侵蚀早已被研究者认识到,并且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农地上存在的另一种侵蚀,也是从根本上导致农地土壤退化及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侵蚀,却在以往的土壤侵蚀研究中被大大地忽视,这就是耕作侵蚀。
耕作侵蚀是土壤物质在耕作机具的作用下发生分散、搬运、沉积的过程。在耕作侵蚀过程中,土壤物质主要在农地内发生再分布,在坡地上,这种再分布则主要表现为坡面土壤的从上向下运动。
耕作侵蚀作为一种新近认识到的重要侵蚀过程,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耕作侵蚀研究也已在各大洲迅速开展起来。1997年起,欧共体将耕作侵蚀列为大型研究项目,组织了7个国家的科学家协作攻关,研究范围包括到全部欧共体国家;1997年7月在加拿大多伦多(Toronto)举行了第1次耕作侵蚀国际会议;1999年4月在比利时鲁汶(Leuven)举行了第2次耕作侵蚀国际会议;2001年8月将在英国埃克塞特(Exeter)再次举行关于耕作侵蚀影响的重要国际会议。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农业人口众多,耕种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坡耕地面积大,尤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坡耕地普遍较短,较陡,较崎岖,且各地的耕作机具与耕作方式差异较大,因此,耕作侵蚀是在我国广泛存在、形式多样的一种重要类型的土壤侵蚀。为了认识我国坡耕地的耕作侵蚀规律,进而发展科学的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我们从1999年开始,在我国黄土高原开展了耕作侵蚀研究。
我们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评价”(1999—2001)、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课题“耕作侵蚀过程与模拟”(1999—)及陕西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农地耕作侵蚀研究”(2000—2002)的资助下,通过前两年的研究,已获得了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黄土地区耕作侵蚀模型,黄土地区耕作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黄土地区耕作侵蚀在总土壤侵蚀中的重要性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目前,我们正在对该地区耕作侵蚀其它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各个项目进展顺利。
(王占礼,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 杨凌 712100) 相似文献
956.
不同地貌类型区1∶25万比例尺DEM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在 3个不同地貌类型区的试验为例证 ,研究探讨建立栅格化 DEM的技术要点和技术方法 ,并对所建立 DEM的精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在平原区可以直接利用 Terlk层及水系要素建立 DEM;在山区 ,则首先需要进行构造地形结构线的预处理 ,而在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仅需要构造地形结构线 ,而且需借用大比例尺的高程数据进行高程加密处理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貌特征信息的损失 ,为区域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57.
温度与再生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88年用杂交稻汕优63和冈矮63,在重庆市渝北区同一坡面海拔250-450m作中稻种植,使其再生稻在不同的自然温度下生长发育,结果表明:再生季日均温随海拔高度递增而逐渐下降,它与再生稻全生育日数和千粒重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再生苗数、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长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日均温与再生稻单产亦呈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重庆地区中迟熟杂交稻品种再生稻稳定较高产量的适宜种植区海拔高度上限约为340m,其对应的年均温为17.8C,稳定通过10C初至连续5d≥22C终日间的日均温为22.8C。 相似文献
958.
甘油-3-磷酸作为渗透压调节物红藻糖苷的合成前体物,参与藻类抗逆应答过程。为了解坛紫菜的抗逆机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建立甘油-3-磷酸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非生物(温度、盐度和干出)胁迫下的甘油-3-磷酸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温度胁迫1 h后,甘油-3-磷酸的含量快速变化,当温度高于23℃时,甘油-3-磷酸含量与胁迫温度成正比,而在12℃低温下,甘油-3-磷酸的含量反而下降;盐度胁迫促使甘油-3-磷酸的含量快速上升,且高盐胁迫下的变化显著高于低盐环境;而短时间1 h干出胁迫后的甘油-3-磷酸含量略有上升(1.19倍,与对照组相比),但随着干出时间继续延长,甘油-3-磷酸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温度、盐度和干出胁迫后的坛紫菜进行恢复培养后,甘油-3-磷酸含量均趋于对照组水平。综上可知,甘油-3-磷酸可快速响应环境胁迫,这为坛紫菜红藻糖苷抗逆机制的多层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9.
960.
我国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中有87%左右是中轻度污染土壤类型,深入研究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积累规律,是科学利用植物和土壤资源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玻璃网室盆栽模拟污染的手段,研究了玉米6种基因型在铅中度污染胁迫(800mg·kg^-1)与轻度污染胁迫(400mg·kg^-1)下的植株生长、铅吸收积累及其在玉米不同器官间分配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铅污染胁迫下,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生长及铅吸收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铅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布形式也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轻度铅污染胁迫不同程度地促进玉米所有供试基因型的生长,而中度污染胁迫下糯玉米基因型生物量最大。与正常土壤对照条件下的表现相比,不同程度铅污染胁迫下基因型申甜1号的生物量增幅最大,表现出较强的铅耐受能力。不同基因型的玉米体内铅积累量随着污染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各器官内铅积累浓度差异规律为根〉叶〉茎〉穗。掖单13号具有较强的铅转运能力(TF=0.6628),申甜1号的生物富集能力最强(BCF=0.0264),掖单13号和申甜1号均具有较强的铅吸收和积累能力,属于潜在的高积累基因型。但掖单13号根部富集量少而穗部积累多,申甜1号根中铅积累较多而果穗中较少。2个甜玉米基因型果穗内铅积累量较少,其含量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生产相应的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