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篇 |
农学 | 10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17篇 | |
综合类 | 121篇 |
农作物 | 9篇 |
水产渔业 | 15篇 |
畜牧兽医 | 99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0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垂吊型矮牵牛叶片培养不定芽发生和微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垂吊型矮牵牛叶片为材料 ,建立了垂吊型矮牵牛叶片高效不定芽发生、植株再生和微繁的技术体系。研究了不同激素及其组合对叶片不定芽发生、壮苗和生根的效应。结果显示 ,MS +BA 2mg L +NAA 0 1mg L是叶片不定芽发生的适宜培养基 ;MS +BA 0 5mg L +IBA0 1mg L +GA 0 5mg L是不定芽形成壮苗的适宜培养基 ;MS +IAA 0 1mg L是壮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 ;草炭珍珠岩基质是生根苗移栽的适宜基质 相似文献
302.
供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野生亲本人工繁殖的第1代人工养殖群体。对0-4龄鲟性腺发育定期活体取样监测观察,发现雌鲟在3龄,肉眼可以观察到卵巢中直径为0.2-0.3mm的白色卵粒,处于卵巢发育的第Ⅱ期。4龄雌鲟卵径达0.5-0.8mm,卵黄生长期开始,卵核位于卵母细胞的中央。推测养殖雌性施氏鲟在5-6龄可以达到性成熟产卵。3龄雄性养殖施氏鲟精巢宽0.9-1.5cm,重9.1-15.6g,呈粉白色。4龄雄鲟已完全达到性成熟,精巢宽度达3.5-5.7cm,重260-504g,通过注射激素催情,可获得大量优质精液。养殖雄性施氏鲟的性成熟年龄比野生的提早3-4年。 相似文献
303.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剂量铅对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存活及凋亡的影响。用新生24 h内SD大鼠,建立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不同浓度醋酸铅染毒后,用MTT法测定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铅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铅(50μmol/L)在3~6 h对神经细胞生长无明显作用,12 h后则表现抑制作用,其他各染毒组随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作用12 h以上差异显著(P〈0.05);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随染铅剂量的增加,细胞核呈新月形,染色质浓缩,出现凋亡小体,甚至核碎裂;细胞凋亡率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对照组为0.7%,染铅组依次为1.1%、1.5%、1.9%、2.2%,而各染铅组细胞坏死率均为0.2%,与对照组比较只增加了0.1%。表明本试验所选择的铅浓度引起神经细胞死亡是以凋亡为主,低剂量铅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存活和促进其凋亡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04.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因此,恢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和珍贵阔叶树种作为目标树种,采取目标树培育方法,伐除影响其更新和生长的林木,而将云冷杉和一般阔叶树作为伴生树种,逐渐减少云冷杉的优势,最终逐渐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对针阔比8∶2和7∶3混交林红松分布格局,采取人工补植、间伐等措施,结合天然更新,向随机分布进行调整;采取人工补植、清理母树周围枯枝落叶层等措施人工辅助红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305.
Niobium/uranium ratios in greenstone-belt basalts and gabbros indicate that parts of the Late Archean mantle beneath Western Australia underwent a level of melt extraction, 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comparable to that seen in the present mantle. The implication is either that (i) the amount of continental crust that formed before 2.7 x 10(9) years ago was much greater than generally thought or (ii) crustal growth occurred by severe depletion of small volumes of the mantle rather than by moderate depletion of a large volume of mantle. 相似文献
306.
了解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为拉萨河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了拉萨河中下游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进行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水样153份,分析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该流域原生动物类群组成中稀有种、偶见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与理化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季节,稀有种80种,占总物种的40%;偶见种95种,占总物种的48%;常见种21种,占总物种的11%;恒见种1种,占总物种的0.5%。(2)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物种类群组成中偶见种是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重要贡献者。(3)多样性指数表明,Richness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春季和夏季高于秋季,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春季高于秋季高于夏季。(4)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流域均具有显著差异,且流域差异相比季节差异较大。(5)根据Mantel检验分析原生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环境因子中,水温(WT)、总溶解性固体(TDS)、盐度(Salt)、电导率(EC)、总磷(TP)及溶解氧(DO)是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