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1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574篇
林业   517篇
农学   690篇
基础科学   268篇
  628篇
综合类   1979篇
农作物   359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753篇
园艺   278篇
植物保护   28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formulas of the total potential energy of arbitrary thin- walled open cross section member counting in the geometric non-linear factors is deduced. The deductions are based on the most general finite deformation theory and the two assumptions that"the  相似文献   
22.
23.
小麦白秆病是在青藏高原上为害小麦的一种新病害,在受害的叶、叶鞘及茎秆上产生草黄色条斑和椭圆形至长方形斑点两种症状。经鉴定病害由壳月孢属(Selenophoma)真菌引起。病菌在15℃黑暗条件下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培养,形成粘质状菌落,生长缓慢,不形成分生孢子器,而在菌丝上芽殖分生孢子;在15℃黑光灯照射下的燕麦琼脂等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7.9-26×2.6-3.6μ;而芽殖分生孢子的大小及形态变异较大。病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0—20℃,以15℃为最适宜。其寄主有小麦、黑麦及冰草等。种子和幼苗经接种后,均产生系统性条斑症状。根据病菌的形态和寄主范围,小麦白秆病菌即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efA.G.Johnson,由于S.donacis 只产生斑点症状,而小麦白秆病菌产生特有的系统性条斑症状,且发生温度偏低,所以认为小麦白秆病菌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的一个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et A.G.Johnson的“白秆(albo-culmo)生态型。  相似文献   
24.
本项工作的目的在于探求水稻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初孵幼虫在稻株上的定向特性,为鉴定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品种植株间的抗螟性能做一些基本工作。其次,以人工合成的“稻酮”进行蚁螟趋化反应试验。工作系于1961—1964年进行。所得结果初步表明:1.在稻株上的定向部位:蚁螟侵入孔距稻株基部的相对高度为,分蘖期<10厘米;圆秆期10—20厘米,孕穗期后>30厘米。在生长期相同的植株上,籼稻>粳稻。入侵途径以叶鞘侧部的脉间蛀入为主,部分咬脉而入。2.蚁螟在分蘖期至圆秆期稻株上主动选择叶鞘部位入侵,并非由“向地性”所支配。3.蚁螟对各生育期水稻叶鞘组织的趋化反应与成虫的产卵选择性相吻合,即偏选分蘖期与孕穗期的稻株(或叶鞘)。4.在稻株叶鞘及孕穗穗苞内含有诱致蚁螟的物质,而在稻叶叶片组织内可能含有拒食作用的物质。5.蚁螟着生数量,在秧苗上为,17天秧>44天秧;在分蘖与圆秆期稻株上,籼稻>梗稻。6.一定浓度的人工合成“稻酮”能明显地引起蚁螟的嗅觉反应。  相似文献   
25.
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1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山农凯新1号’是以丰产性强的‘凯特’杏为母本, 以品质优良的‘新世纪’杏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结合胚培技术育成的新品种, 具有成熟早、香味浓、品质优、自交坐果率高、丰产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6.
黄瓜全雌性基因连锁的AFLP和SCAR分子标记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本研究以全雌品种‘戴多星’自交系和弱雌品种‘北京截头’自交系为双亲杂交获得F1 ,然后得到F2 性型分离群体, 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构建全雌和弱雌两个基因池, 筛选了64对AFLP选择性引物EcoR I-NN +Mse I-NNN组合, 发现EcoR I-TG +Mse I-CAC引物组合在全雌基因池中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234 bp的特异带。经F2 代单株验证, 该特异条带能在全雌单株中稳定出现。以MAP MAKER (Version 310) 软件分析, 该标记与全雌性位点的连锁距离在617 cM。命名该连锁标记为TG/CAC234。将该特异条带回收、克隆、测序, 设计特异SCAR引物, 再对F2 代单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仅在全雌单株中扩增出1条分子量为166 bp 的特异带, 表明已成功地将与黄瓜全雌性连锁的AFLP标记转化为操作简便、表现稳定的SCAR标记, 该标记命名为SA166。  相似文献   
27.
不同施肥期沾化冬枣对15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盆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 研究不同时期施15N - 尿素, 对沾化冬枣15N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生长季前期(萌芽前和花前) 施用15N - 尿素, 经根系吸收后, 15N优先分配到贮藏器官(包括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 中, 然后外运用于树体新生器官(包括枣吊及其叶片、新生营养枝、细根及果实) 的形成, 果实采收后15N开始向贮藏器官回流; 果实硬核期15N直接用于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而不是先贮藏再利用; 果实速长期15N优先向贮藏器官中积累; 萌芽前施15N在树体内的运转规律符合落叶果树贮藏N营养分配规律, 优先转运到生长中心。随着施肥期的后延, 植株对15N - 尿素的当季利用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8.
经过3年的调查研究,明确了德州市保护地内黄瓜圆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灭病源、培育壮苗,增施有机肥,适时叶面追肥,适时灌水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该套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黄瓜圆叶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9.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育成早熟大白菜新品种‘豫新5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豫新5号’是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双单倍体育种技术选育的一代杂种,该品种生育期60 d,单球质量23 kg,球形指数1.35,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净菜产量56.7 t·hm-2,可兼作早熟、晚熟栽培。  相似文献   
30.
番木瓜环斑病毒株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PRSV株系特异性引物对PRSV的PRSV126(PRSV日本分离物)、Ys、Vb和Sm等株系进行RT-PCR方法鉴定,引物PR21/PR22能把Ys从Vb和Sm中鉴定出来,PR300/PR301则能把Vb从Ys、Sm和PRSV126中鉴定出来;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Ⅱ、Sau3A I和Hinf I对PRSV的PRSV126、Ys、Vb和Sm等株系进行单酶切RT-PCR-RFLP分析,Hinf I能把PRSV126与Ys、Vb和Sm鉴别开来,Sau3A I能把Ys与Vb和Sm鉴别开来,Hae Ⅱ则能把Ys与PRSV126、Vb和Sm鉴别开来;以P1/P2为引物,对Vb、Ys和Sm株系进行RT-PCR-RFLP-SSCP分析,结果能一次把三者较好地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