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63篇 |
免费 | 193篇 |
国内免费 | 37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6篇 |
农学 | 429篇 |
基础科学 | 141篇 |
414篇 | |
综合类 | 1486篇 |
农作物 | 290篇 |
水产渔业 | 150篇 |
畜牧兽医 | 530篇 |
园艺 | 203篇 |
植物保护 | 2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16篇 |
2020年 | 140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30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160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187篇 |
2009年 | 173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183篇 |
2006年 | 155篇 |
2005年 | 126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200篇 |
2002年 | 310篇 |
2001年 | 246篇 |
2000年 | 159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氨气是畜禽养殖业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有害气体之一。为了获得用于治理畜禽粪便氨气污染的微生物,从发酵3 d的鸡粪中分离筛选高效氨氮降解菌,研究其对鸡粪的除氨效果。【方法】以硫酸铵为唯一氮源,对鸡粪中具有氨氮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进行连续10代的富集培养,将获得的富集培养液按10-1梯度稀释后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的单菌落接种至富集培养基中,培养24h后,测定培养基中剩余的氨氮含量,比较各菌株之间的氨氮降解率,筛选出具有高效氨氮降解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研究不同温度(20℃、25℃、30℃、35℃、40℃)和pH(3.0、4.0、5.0、6.0、7.0、8.0、9.0)对菌株生长的影响,探索不同碳源(淀粉、甘露醇、柠檬酸钠、葡萄糖、乙酸钠、碳酸氢钠)、C/N(5、10、20、40)以及初始氨氮浓度(100、300、600、1 200mg·L-1)对菌株氨氮降解性能的影响。最后将得到的目标菌株制成菌悬液,按10%的接种量接种到鸡粪中,同时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24 h、48 h、72 h和96 h,测定鸡粪的氨气散发量以及不同形态氮素的变化情况,评价目标菌株对鸡粪的除氨效果。【结果】通过富集培养,从鸡粪中共分离出15株能够降解氨氮的菌株,进一步筛选得到1株氨氮高效降解菌LSA,经鉴定为克柔假丝酵母(Candida krusei),与Candida krusei isolate EM12(JF274497.1)的相似性达到99%,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KT025851。该菌株的对数生长期为6-12h,可在pH 3-7,20-40℃条件下生长,能够分别利用葡萄糖、乙酸钠、淀粉、柠檬酸钠、甘露醇作为碳源,不能利用无机碳,当培养基的C/N为20时氨氮去除效果最佳。随着培养基中初始氨氮浓度的升高,菌株LSA对氨氮的降解率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反,氨氮降解速率则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当氨氮初始浓度为327.20mg·L-1时,60h内菌株LSA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71.88%,菌体含量为OD600 2.45;当氨氮初始浓度为1 105.26mg·L-1时,96h内菌株LSA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57.44%,菌体含量达到OD600 2.96。将其接种到鸡粪中可以显著降低鸡粪中氨氮的含量,最高可降低22.30%;减少粪中氨气的挥发量,最高可降低15.92%;增加粪便总氮含量;降低粪便氨氮占总氮的比重。【结论】克柔假丝酵母(Candida krusei)LSA菌株具有高效氨氮降解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可有效减少鸡粪中的氨氮含量,降低氨气的挥发量。 相似文献
52.
从银杏外种皮中提取的银杏酚酸和白果酚有杀虫、杀菌作用。银杏酚酸和银杏黄素、银杏异黄素混合物对致病性真菌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且有抗过敏、抗炎等作用。同时测定了银杏外种皮中萜内酯的含量和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的含量。结果表明 :银杏外种皮有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53.
应用猪精液抑制素主动免疫法诱导黄牛孪生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2 70头经产母黄牛分成 3组 ,每组 90头 ,分别在产后 13个月用 2mg(Th组 )或 1mg(Tl组 )精液抑制素和福氏完全佐剂进行主动免疫 ,3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所用抑制素剂量减半 ,佐剂为福氏不完全剂。另一组牛用不含抑制素生物活性的精液提取物和上述佐剂进行主动免疫和加强免疫 ,用作对照组 (C组 )。母牛发情时 ,间隔 8 12h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在主动免疫和加强免疫后 812d采集颈静脉血 ,收集血清 ,分别用双扩散凝胶沉淀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抗抑制素抗体的效价。根据记录完整的 2 4 7头牛资料 ,发现Th组 87头母牛中有 73头(83.9% )发情 ,其中 5 1头排单卵 ,19头排双卵。妊娠期末 ,15头产双胎 (孪生 2 6 .3% ,15 / 5 7)。而在T1组 (72头 )和C组 (88头 )中 ,分别只有 4 4头 (6 1.1% )和 5 5头 (6 2 .5 % )母牛发情 :其中排双卵的母牛分别为 4头和 0。妊娠期末 ,孪生率分别为 3.1% (1/ 32 )和 0 (0 / 34)。分析血清抗体水平 ,证明排双卵的母牛血清抗抑制素水平显著高于排单卵和不排卵的母牛 ,排卵数与抗抑制素抗体水平呈正相关 (r=0 .75 0 7,P <0 .0 1)。 相似文献
54.
工科院校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没能同样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精神;
有助于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提升人格境界;有助于培养个性和谐、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5.
56.
57.
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检疫害虫。近年来在很多省市发生为害,且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并呈扩大蔓延趋势。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稻水象甲大发生危害的情况及原因,深入分析了其发生规律,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58.
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和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农田面源污染的减控技术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沟渠不仅兼具农田排水沟的过水功能,同时是有效消减面源污染且适合中国农情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该研究阐述了生态沟渠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消减机理(底泥吸附及植物阻抗作用、植物/微生物吸收作用、降解去除作用);通过整理分析559组生态沟渠野外观测试验数据,剖析了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植物种类、生物量这4个主要影响因子对农田排水中N、P及农药去除率的影响;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多因子影响与N、P及农药去除率之间建立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随单一因子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或生物量增大而增大,但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对总氮/总磷去除率的贡献大于生物量。农药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生物量增大而增大,随污染物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研究可为生态沟渠的合理构建和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9.
60.
为搞清楚花斑皮蠹的生物学特性和幼虫密度与化蛹的关系,对花斑皮蠹采用室内
饲养和系
统观察。结果表明,(1)在相对湿度为(75±3)%,温度为35℃、32.8℃、27.8℃、2
2.8℃、17.8℃的
条件下,花斑皮蠹的蛹期分别为(3.97±0.91) 、(4.07±0.88)、(5.13±0.89)、
(9.41±1.49)、(18.
8±4.3)d,成虫产卵前期分别为(2.14±0.69)、(2.25±0.59)、(2.43±0.92)、
(4.53±2.34) 、
(
17.23 ±5.65)d,卵期分别为(5.59±0.49)、(5.9±0.97) 、(8.85±1.04)、
(13.79±1.0) 、(28.6
±
0.26 ) d,蛹平均羽化率为(98.7±0.4)%,每雌虫平均产卵量为(53.6±5.8)粒,
卵平均孵化率为
(82.8±3.7)%;(2)羽化后的成虫取食蜂蜜后其寿命相应延长,未交尾的雌虫寿命长
于雄虫,而交
尾后则相反;(3)虫口密度越大末龄幼虫化蛹历期越长;(4)雌雄性比为1.0∶1.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