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12篇
  免费   1177篇
  国内免费   1862篇
林业   1299篇
农学   1012篇
基础科学   836篇
  1831篇
综合类   9180篇
农作物   1326篇
水产渔业   929篇
畜牧兽医   3077篇
园艺   1552篇
植物保护   809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398篇
  2022年   901篇
  2021年   880篇
  2020年   828篇
  2019年   769篇
  2018年   568篇
  2017年   912篇
  2016年   614篇
  2015年   1013篇
  2014年   1028篇
  2013年   1179篇
  2012年   1624篇
  2011年   1778篇
  2010年   1653篇
  2009年   1387篇
  2008年   1412篇
  2007年   1267篇
  2006年   998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494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288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评价其可持续利用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渔业可持续指数的评价框架,并利用该评价指数对江苏省1949~2007年的渔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江苏省渔业资源基本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0、1990年代总体处在较强的不可持续利用状态,过度捕捞是导致渔业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原因;2000年以后不可持续性程度有所减缓,说明伏季休渔、增殖放流等生态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最后就如何提高渔业资源可持续性水平,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渔业资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42.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1.21)g;养殖密度,A1~A3组:600 g/m3,B4~B6组:400 g/m3,C7~C9组:200 g/m3。海黍子养殖密度,A1、B4、C7组:0 g/m3,A2、B5、C8组:1 000 g/m3,A3、B6、C9组:2 000g/m3。结果显示:(1)A1、B4组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最小;C8和C9组仿刺参的Mdwg和SGR最大;A2组海黍子的SGR最大;C9组海黍子SGR最小;(2)A1、B4组NH4+-N、NO2--N、NO3--N和PO43--P含量较高;A3、B6、C9组各营养因子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海黍子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其密度显著影响仿刺参的生长(P0.05)。本试验条件下,C8、C9组搭配比较合适,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43.
944.
高体革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长情况。在一套包括微滤机、高效生物滤塔、紫外杀菌器、温控装置等组成的工厂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高体革鯻养殖试验,并检测试验期间水质变化情况。经过151 d养殖试验,高体革鯻规格达到410 g/尾,养殖密度为40 kg/m3,成活率为97.7%,特定生长率为0.93%/d。生物过滤器经过28 d挂膜成功后,系统水处理效果保持稳定,水质指标维持在较低水平,NH4+-N2.0 mg/L,NO2--N0.2 mg/L。  相似文献   
945.
大连沿海野生鼠尾藻种群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对大连沿海4个采样点潮间带野生鼠尾藻种群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生态学调查.结果显示,鼠尾藻种质资源的生态分布受海域地貌特征、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藻体长度和质量增长受海水表面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与盐度的季节变化无相关性.7-10月各种群生物量和长度达到最高值,5-7月出现...  相似文献   
946.
为探究江苏省长荡湖、固城湖、高邮湖、洪泽湖、太湖、阳澄湖6个不同地理湖泊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的氨基酸组成及其对应的营养品质评价,本研究采用OPA-FMOC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并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标准对其进行...  相似文献   
947.
对2008年8月福建省泉州市某海水场养殖锯缘青蟹中发生的死亡现象,开展锯缘青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解剖可见肌肉明显坏死、溶解;头胸甲储积大量暗黄色体液,经福尔马林固定成固态物质;光镜下发现病蟹的中肠腺上皮细胞坏死、细胞质中出现大型的包涵体;电镜下发现病蟹的细胞质中有长约为500hm、宽约为200hm杆状结构的疑似杆状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948.
为进行三疣梭子蟹外观特征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三疣梭子蟹背部白色斑纹评估方法,经人工对比验证其准确性达100%。在此基础上,对来自海域的30只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2.8±0.56)g]进行跟踪观察,发现蜕壳前后白色斑纹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而白色斑纹面积和斑纹区域面积则会随着蜕壳后蟹壳面积的增加而扩大;蜕壳后,白色斑纹面积增加89.33%±8.61%,斑纹区域面积增加90.51%±7.95%,蟹壳面积增加94.66%±8.26%,均显著正相关。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海区梭子蟹白色斑纹分布特征,对来自朝鲜、中国辽宁和浙江等不同海区的三疣梭子蟹进行白色斑纹个数(N)、白色斑纹面积(S1)、斑纹区域面积(S2)、白色斑纹面积百分比(R1)、斑纹区域面积百分比(R2)和密度(D)等6项参数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海区三疣梭子蟹斑纹性状存在显著特点,朝鲜海区呈现斑纹小、分布面积少、占蟹壳总面积比例低的特点;辽宁海区呈现斑纹小、分布面积多、占蟹壳总面积比例高的特点;浙江海区呈现斑纹大、分布面积少、占蟹壳总面积比例低的特点。本研究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研究,通过建立评估参数阐明三疣梭子蟹白色斑纹的生长规律,揭示了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白色斑纹具有地理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49.
冷、热休克法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用冷、热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结果表明,在卵受精后2min,5℃处理20min,胚胎时期的三倍体率达70%左右,孵化率50%左右,幼鱼时期三倍体(含嵌合体)的检出率为25%,此条件为冷休克处理的优化参数;在卵受精后2min,40℃处理2min,胚胎时期的三倍体诱导率达58%,孵化率为39%,幼鱼时期三倍体(含嵌合体)的检出率为40%,此条件为热休克处理的优化参数。正交分析得出,冷休克条件下起始休克时间是原肠期三倍化率和孵化率的重要影响因子,温度对畸形个体的产生有重要影响;热休克条件下,参考三倍体率、畸形率、孵化期相对存活率三者而言,休克温度均是重要因素。比较观察到冷休克处理组的胚胎受损情况严重,后期的成活率较热休克处理组要低,总体诱导效果逊于热休克处理组。  相似文献   
950.
将体质量(24.55±1.04)g的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种幼鱼放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水温控制在15、18、21、24、27℃和30℃下,常规饲养60d,比较其生长、存活、变异系数和肥满度,以探讨4种鲟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鲟鱼在21~24℃时,生长性能、存活率和肥满度较高;然而,高温和低温对4种鲟鱼的生长、存活和肥满度都产生负影响。在最适温度下,4种鲟鱼体质量增加速度由高至低为达氏鳇施氏鲟(♀)×达氏鳇(♂)达氏鳇(♀)×施氏鲟(♂)施氏鲟。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估算出4种鲟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区间分别为18.67~28.00℃、21.51~31.32℃、21.21~29.64℃和17.81~27.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