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70篇
  免费   805篇
  国内免费   1260篇
林业   829篇
农学   542篇
基础科学   621篇
  1399篇
综合类   6158篇
农作物   892篇
水产渔业   639篇
畜牧兽医   2003篇
园艺   962篇
植物保护   490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523篇
  2021年   552篇
  2020年   504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615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600篇
  2014年   632篇
  2013年   745篇
  2012年   1094篇
  2011年   1116篇
  2010年   1056篇
  2009年   948篇
  2008年   930篇
  2007年   835篇
  2006年   747篇
  2005年   580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2.
沈虹 《广东园林》2006,28(6):58-61
概述广州市近年园林绿化发展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树立城市大园林的全局观念,应通过建立健全标准规范,加强科研与信息、资金投入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广州园林建设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3.
以突尼斯软籽石榴为试材,在倒春寒发生前2 d开始持续监测石榴树冠层温度,倒春寒结束后调查石榴树受倒春寒危害的临界低温及寒害症状。结果表明,软籽石榴树春季生长期间,岭地、沟地和台地石榴树冠层温度降至1.4℃、-0.1℃、2.3℃,气象预报低温低于6.4℃时,石榴树芽和新梢发生低温寒害,芽尖焦枯发黑,芽体展叶受阻;新梢幼叶扭曲畸形,叶缘焦枯。  相似文献   
194.
产科教一体化是科教融汇理念实践的创新路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立足职业院校“科技服务”职能,利用常年服务乡村的优势,打造国家“双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形成“341”科技服务模式,推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走出富有协同创新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5.
圈养秦岭羚牛夏季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和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羊的夏季昼间的时间分配状况,更好地加强饲养管理,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夏季白昼羚牛的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分别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从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同一群中的羚牛个体的活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96.
为摸清河套灌区地膜使用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本研究对不同作物种植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膜污染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18.20~418.6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131.11 kg·hm-2。地膜残留量受覆膜年限、作物类型、回收情况、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其中覆膜年限对残膜量的影响最大,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地膜残留量显著增加,覆膜20年以上地块残膜量显著高于覆膜年限少于20年地块(P<0.05)。玉米种植区地膜残留量(132.77 kg·hm-2)高于向日葵种植地区(127.88 kg·hm-2)。地膜回收意识是影响河套灌区地膜残留量的重要因素,回收方式主要为人工拾捡或耙地带出农田,研究区地膜回收率仅为38.10%,地膜回收地块的残留量(108.28 kg·hm-2)低于不回收地块(145.03 kg·hm-2)。相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中砂质壤土残膜量最多(153.84 kg·hm  相似文献   
197.
从连作苹果园健康苹果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对苹果连作障碍镰孢属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XC1,该菌对尖孢镰孢菌的抑菌率最高,达到79.83%.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16S rDNA、gyr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目前菌株XC1已保藏于中国微生...  相似文献   
198.
利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EST)和电子克隆等技术,克隆家蚕BmEDF基因cDNA电子序列,经RT—PCR生物验证正确,登录GenBank(DQ443161)。BmEDF基因cDNA长1098bp,ORF全长810bp,编码产生269个氨基酸。BmEDF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0.7kDa,等电点(PI)为9.16。本研究将对今后分子水平分析胚胎发育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9.
大豆皂甙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而对大豆制品中各类皂甙的定量分析是研究大豆皂甙药理作用的基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差示折光(HPLC-dRI)检测法测定单糖链大豆皂甙的含量.色谱条件为:ODS-AM-303色谱柱(YMC,4.6 mm×250 mm,5μm),柱温40℃,合0.1%三氟乙酸的乙腈-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1mL min-1.Ba、Bb、Bd、Be、αg和βg分别在2.24~11.2、2.35~11.8、1.58~7.92、2.01~10.1、1.38~6.88和1.62~8.1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5%、93.8%、94.1%、95.8%、93.4%和94.2%,RSD为3.22%、3.18%、4.01%、3.53%、4.07%和4.28%.该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大豆皂甙样品中各类皂甙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0.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