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2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338篇
林业   238篇
农学   166篇
基础科学   208篇
  283篇
综合类   1614篇
农作物   227篇
水产渔业   97篇
畜牧兽医   547篇
园艺   335篇
植物保护   19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研究猪瘟(CSF)疫苗免疫猪抗结构蛋白E2、E0和C抗体的产生规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CSF疫苗免疫程序提供参考。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CSF疫苗免疫猪过程中,抗E2抗原血清抗体的产生特征;分别以重组猪瘟病毒(CSFV)结构蛋白E0和C为抗原,建立检测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检测疫苗免疫过程中抗E0和C蛋白抗体的消长规律。结果显示:CSFV-E0和CSFV-C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抗原最佳包被质量浓度分别为2.09和1.59μg/mL,待检血清样本最适稀释度分别为1∶60和1∶80,酶标二抗稀释度分别为1∶100和1∶350,2种ELISA方法与常见猪病原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CSF疫苗免疫后第7天即可检测到抗E2、E0和C蛋白的抗体,其中抗E2和E0的抗体在免疫后第21天达到最高水平,E2抗体滴度先上升后下降,E0抗体在免疫后第21天开始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C蛋白抗体在免疫后第7天出现,随后开始下降,在第28天转为阴性。结果表明,利用重组抗原建立的CSFV血清抗体ELISA检测方法,可以用于评价CSF疫苗免疫后血清中针对3种结构蛋白的抗体消长特点,从而为临床猪瘟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长春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缓冲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长春地区主要类型土壤的缓冲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缓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类土壤对酸缓冲性弱程度依次为:黑钙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暗棕壤;对碱的缓冲性强弱顺序是: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土壤碳酸钙含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缓冲性的强弱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光合菌(PSB)对欧李幼苗抗旱性的影响,以欧李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光合菌(PSB)对干旱胁迫下幼苗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细胞膜伤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欧李幼苗叶片的膜系统受到了伤害,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和光能在2个光系统之间的分配发生了改变.叶面喷施0.5×109 CFU/mL和2.0×109 ...  相似文献   
24.
育肥猪舍氨气浓度测定与排放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北京选择一典型猪场,对不同季节育肥舍的氨气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验测定,2004—2005年试验期间每2个月测定1次,每次测定3~4d,每2h采样一次,并根据二氧化碳平衡原理,对猪场不同生长阶段的育肥猪氨气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5年1月舍内氨气的平均浓度为(10.09±4.60)mg·m-3。2004年7月舍内氨气平均浓度为(3.44±2.34)mg·m-3,5月舍内氨气浓度为(6.29±4.07)mg·m-3,11月舍内氨气浓度为(6.98±2.63)mg·m-3,夏季舍内氨气浓度日夜变化不显著,冬季每日最低氨气浓度出现在9:00—17:00时段;育肥猪饲养期间的氨气排放通量为每头107.18~424.42mg·h-1。  相似文献   
25.
为了了解不同产地西洋参的质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和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西洋参有效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总皂苷、还原糖、总糖、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含量在不同产地西洋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总皂苷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吉林抚松、山东文登、陕西留坝和加拿大多伦多样品,分别为3.12%、3.26%、3.44%和5.19%;留坝样品还原糖含量最高,为6.18%;多伦多样品总糖含量最高,为35.30%。各地西洋参样品微量元素存在差异,多伦多的铝、镁和钼含量最高,留坝的钙、钼、钾和硒含量较高,文登的钴、钾、锰、钠、铁、硒、锌、铝和镍含量较高。所有检测样品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含量均在国家对中药材的限定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吉林省荒地资源的实际出发 ,在荒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对吉林省荒地资源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融合、分析、处理 ,可以直观获得荒地资源的生态适宜度等级 ,从而提高评价效率 ,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染色体加倍对木薯基因组的影响,以及多倍化与2种不同倍性木薯之间DNA碱基序列的变化的联系。本研究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为研究材料,使用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tand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SCo T)和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分别对木薯倍性间的遗传差异、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SCo T和SSR均未检测出多态性条带产生,利用MSAP技术可检测出在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均发生较大改变。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21%、59.52%,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9.92%、41.42%,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0.29%、18.10%。木薯多倍化后,其中有27.30%的位点发生了过甲基化,四倍体有25.00%的位点表现出去甲基化。本研究结果为探究木薯倍性间遗传差异和表观遗传变化规律进行了前期探索。   相似文献   
28.
盐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两种不同的玉米品种登海9号及浚单18,在不同大田盐浓度下生长,测定它们的产量以及在实验室通过不同浓度的盐胁迫测定它们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及生长量,以了解盐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田不同盐浓度土壤栽培的玉米,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产量逐渐降低,并且盐敏感玉米浚单18的降低幅度大于抗盐品种登海9号。盐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及生长量均随着盐胁迫浓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并且耐盐品种登海9号的降低幅度小于盐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29.
试验采用直接骨髓法制备林芝藏鸡染色体,通过显微自动成像系统观察藏鸡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包括间期、早前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并分析了藏鸡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规律。通过比较有丝分裂各期的形态,结果发现藏鸡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体伸展最长,碱基暴露最多,适合于做基因定位工作。同时进行了藏鸡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数据统计结果发现林芝地区藏鸡染色体数目2n=78,其中前5对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中有3对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1对近中着丝粒(sm)染色体、2对端着丝粒(t)染色体。与前人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存在一定差异,原因仍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作物适宜性评价是进行生产区划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基于气象、土壤、地形数据,构建适宜山地环境的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和方法。方法 在文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遴选18个生态指标构成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作物模型法构建,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生态效应,其他指标采用隶属度函数法分数值型和概念型分别构建。各因子权重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和适宜性函数构建玉米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适宜性评价模型及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的数据通过空间分析获得。针对山区耕地的立体分布特点,运用ArcGIS工具综合耕地利用、土壤类型、行政区划划分评价单元,经GIS的插值处理、统计分析,获得各评价单元18个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进而运用评价模型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寻甸县,全县耕地共划分为8 415个评价单元,其气候、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土地管理4个方面适宜以上的面积分别占比58%、86%、42%、90%。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中,高度适宜区和适宜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4%、50.6%,主要分布在中-东南部低中山丘陵区,中北部金沙江河谷,西部河谷槽区也有小范围的分布;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9.4%和4.6%,主要零星分布在中部以西地区,而在西北部相对集中。结论 评价方法考虑了玉米生育期和山区耕地立体分布特点,研究区适宜性区划呈碎片状分布,分布情况与区域生产情况基本相符,气候和立地条件是影响研究区玉米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