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8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120篇
基础科学   94篇
  230篇
综合类   1090篇
农作物   216篇
水产渔业   155篇
畜牧兽医   557篇
园艺   221篇
植物保护   10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FD6分离自福建闽侯青口青菜根围土壤,采用凹玻片法和离体果实接种法测定菌株FD6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抑制能力。PCR法克隆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结构基因(prn),利用同源重组构建prnA缺失突变体并分析其功能。结果表明,菌株FD6处理桃后可完全抑制桃褐腐病发生;细菌悬浮液对褐腐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抑制率达93.18%,细菌培养滤液的抑制率为69.36%;细菌悬浮液对黄瓜根结线虫也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序列分析表明荧光假单胞菌FD6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全长为5 868 bp,内含4个开放阅读框prnAprnBprnCprnD,这4个基因组成1个共转录单元。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菌株FD6与P. protegens CHA0、Pf-5的prn基因相似性达94%。利用遗传学方法证实prnA基因是硝吡咯菌素合成的必需因子,此外该基因还影响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和藤黄绿脓菌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992.
本试验旨在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猪腹脂中的富集,及富n-3 PUFA猪油对SD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60±2)kg的育肥母猪(长白×东北民猪)15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麦麸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10%亚麻籽、10%亚麻籽+200 mg/kg维生素E.56 d后屠宰,取腹脂测定n-3 PUFA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组猪腹脂中n-3PU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选择60只36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大鼠,对照I组为不添加油脂的基础饲粮,对照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的上述试验各组获得的猪腹脂制成的液态油的饲粮,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表明:添加10%猪油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不添加油脂组(P<0.05),对照Ⅱ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高于其他各试验组,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Ⅱ组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猪油可以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3.
试验采用动态pH值连续监测记录系统对瘤胃pH值进行24 h连续监测,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pH值昼夜动态变化的影响.选用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分为4期,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瘤胃pH值随着日粮NFC/NDF比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瘤胃pH值<5.2、5.5、5.8、6.0的平均持续时间亦随日粮NFC/NDF比增加而延长,分别由Ⅰ期的0、0、2.42和9.40 h/d增加到Ⅳ期的0.33、7.50、17.06和20.53 h/d;瘤胃pH值<5.5、5.8、6.0的曲线面积亦逐步加大,分别由Ⅰ期的0、0.21和1.43(pH·h)增加到Ⅳ期的1.09、4.84和8.59(pH·h);而且瘤胃pH值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最低值所持续的时间亦随日粮NFC/NDF比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4.
日本松干蚧防治技术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1952年以来国内外松干蚧的营林技术防治、检疫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具体防治技术进行了综述及评价。  相似文献   
995.
用302D和黄爆粒玉米配成杂交种混粉与黄早四杂交,分别回交1~2次,以此为原始材料组建小群体。交替运用自交选系和群体轮回选择方法,育成早熟、高配合力、抗病性强和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玉米自交系武314。用其组配的杂交种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因而被全国各地广泛应用,成为我国玉米育种中重要的早熟种质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临泽县立足饲草资源优势和县域经济特色,严格按照农村经济发展总体部署,坚持把发展以奶牛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以创建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和打造绿洲奶牛养殖示范基地为主线,突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疫病防控三大重点,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助推、典型带动等措施,大力推进奶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绿洲奶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7.
为了验证微生态活菌制剂候选菌株的益生特性,将筛选出的牛源嗜酸性乳杆菌NL0908进行体外抑菌试验,通过共培养和上清液抑菌试验,分析发现,菌株NL0908对病原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将其上清液进行相应的热处理、蛋白酶处理、中和酸等,结果表明,其抑菌物质主要是由有机酸和抗菌小肽物质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为获得猪札幌病毒病毒基因组连接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e-linked,VPg),本试验以中国西北地区猪札幌病毒CH430株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VPg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9-T Simple Vector,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后,再亚克隆至pET-30a中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将纯化的目的蛋白免疫家兔得到超免疫血清。结果显示,获得的VPg基因全长为339bp,编码113个氨基酸。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菌在37℃、1.0mmol/L IPTG诱导表达6h时重组蛋白表达量最高,表达的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大小为22ku,与预期结果相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与超免疫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超免疫血清ELISA效价可达1∶12 80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获得的超免疫血清为研究猪札幌病毒非结构蛋白VPg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吴妍  张岁岐  刘小芳  山仑 《作物学报》2010,36(6):1044-1049
利用10%PEG-6000模拟–0.2 MPa的水分胁迫,研究了外源Ca2+(在1/2 Hoagland营养液中添加10 mmol L-1 CaCl2)对水分胁迫7 d后及复水2 d,玉米幼苗整株根系水力导度(Lpr)、根系生长及叶水势(ψw)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外源Ca2+处理降低了Lpr,但对叶水势无影响;水分胁迫条件下,外源Ca2+显著提高了Lpr、叶水势,减缓了水分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复水1 d,两种钙水平下Lp均无明显恢复,但Ca2+处理的Lpr显著高于对照,而叶水势无显著差异且均能恢复至正常供水时的水平;复水2 d,Ca2+处理的Lpr即能恢复至正常供水时的水平,对照仅恢复为正常供水时的59.06%。进一步用HgCl2检测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外源Ca2+对水通道蛋白(AQP)活性没有影响;而水分胁迫下,外源Ca2+提高了AQP活性,对照AQP活性下降,说明水分胁迫时外源Ca2+促进了水分跨膜途径运输;复水2 d,外源Ca2+处理AQP活性恢复至正常供水时的水平,对照AQP活性未能恢复。另外,外源Ca2+处理减缓了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复水时侧根发育,增加根系吸水面积,为植株迅速恢复供水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增加了复水后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000.
辛永萍  单颖  夏叶 《畜牧兽医学报》2020,51(5):1101-1109
从上海某羊养殖场获得了一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CMG47。为了确定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多重PCR对该菌株进行谱系和血清型分析,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其分子分型。采用PCR方法对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通过体外观察和荧光定量PCR对菌株溶脂溶血特性进行分析。将菌株通过腹腔注射ICR小鼠和静脉注射斑马鱼,测定其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谱系Ⅰ,1/2b血清型;序列分型为ST619;携带prfAinlAinlBplcAplcBmplactAhly等主要毒力因子;体外无明显溶脂活性,溶血活性较弱;小鼠和斑马鱼试验均显示,该分离株属于强毒株,与强毒参考株EGDe的毒力相当(P>0.05)。该分离株的谱系/血清型为引起李斯特菌病的主要型别,拥有整套主要毒力因子,为单增李斯特菌强毒株。本研究为李斯特菌病散发病例的流行和传播特征分析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对建立健全李斯特菌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