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2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6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蛋氨酸螯合锌不同添加量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灶福 《畜禽业》2006,(1):20-21
将600只鸡分成3组,每组200只鸡。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对照组微量元素采用的饲料级无机盐;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添加60mg/kg,40mg/kg的羟基蛋氨酸螯合锌,以研究蛋氨酸螯合锌不同添加量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代替无机盐可显著提高内用仔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且肉用仟鸡日粮中蛋氨酸螯舍锌添加量以每千克饲料中添加60mg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2.
为定量分析生物炭施用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时空效应和影响机制,同时为番茄生产中生物炭合理施用量的确定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analysis法分析了生物炭施用条件下,生物炭特性、土壤条件、田间管理措施与时空特性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番茄产量、果实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0.05),增长率分别为 30.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为27.6%~33.9%)、13.8%(95% CI为10.8%~16.9%)、6.7%(95% CI为3.3%~10.2%)和10.7%(95% CI为5.8%~15.8%),而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1%(95% CI为-6.7%~0.8%),对番茄果实糖酸比含量增加效应不显著(95% CI为-3.0%~7.9%);番茄产量效应的亚组分析表明,生物炭施用在不同时间和区域特征下对番茄增产效应影响显著(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炭施用对番茄增产效应呈波动式增长趋势,华北、东北农田区的番茄增产效应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番茄增产率呈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与番茄增产率呈负相关关系,番茄增产率随土壤全氮及硝酸钾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田间管理措施对番茄产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量>40~80 t/hm2时,增产率可达37.8%(95% CI为33.5%~42.1%),生物炭热解温度在400~600 ℃内,生物炭pH值控制在>8~9为最优;生物炭施用量、生物炭pH值和产量年份是影响生物炭增产效果的3个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生产中科学、合理生物炭施用量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3.
94.
通过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常规分析手段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含量较高。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与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有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SF-Ⅰ、SF-Ⅱ和CK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SF-ⅡSF-ⅠCK;随着土层的下移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SF-ⅡSF-ⅠCK;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增幅较高,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的下移逐渐下降,0~20 cm土层中,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其余时期无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中,仅播种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16S rDNA-PCR-DGGE分析可知,秸秆还田后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细菌群落发生较大的变化,拔节期变化最大。SF-Ⅱ、SF-Ⅰ、CK土壤菌属不同,细菌多样性指数SF-ⅡSF-ⅠCK;秸秆深翻还田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尤其是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群。半干旱冷凉地区两年秸秆还田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比一年秸秆还田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5.
【目的】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研究海带岩藻聚糖及其级分对肉鸡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海带岩藻聚糖及其级分的免疫调节功能与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方法】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OOH)为活性氧诱导剂,加入肉鸡腹腔巨噬细胞培养液中,测定细胞培养液中抗氧化酶的变化,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以及细胞因子IL-1和TFN-α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用tBOOH处理后的巨噬细胞,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显著升高(P<0.05),SOD和GSH-Px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显著降低(P<0.05),NO、iNOS和呼吸爆发显著降低(P<0.05),细胞因子IL-1分泌量显著下降(P<0.05),表明细胞出现明显的氧化损伤。在培养液中加入海带岩藻聚糖及其级分,能够缓解细胞的氧化应激,使得细胞存活率上升,LDH和MDA降低,SOD和GSH-Px升高,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海带岩藻聚糖及其级分具有抗氧化活性,不同级分的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其中级分Ⅲ、级分Ⅳ的作用较强。海带岩藻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促进作用与其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6.
97.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春玉米区,玉米长期连作导致了耕层变薄、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连续多年(8、5、2年)秸秆旋耕还田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土壤中最丰富的细菌类型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真菌类型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下降,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稳定;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先下降后上升,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变化规律相反;属水平上Sphingomonas、Lysobacter、Hannaella相对丰度先上升后下降,而Leptosphaeria和Mono-dictys相对丰度变化规律相反;Pseudarthrobacter、Fusarium相对丰度下降,Gaiella相对丰度较稳定;Guehomyces相对丰度增加;并且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拐点均出现在秸秆还田5年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有所降低;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土壤的差异物种有Aquicella、Fusicolla和Spizellomyces;由此可推测,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氮和钾含量,减少病害;试验区连续多年的玉米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玉米秸秆连续还田5年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8.
在介子交换模型下,考虑质子入射动能为2.8GeV时,对p+4 He→p+π+4 He反应中共振激发N*(1 440)(Roper共振态)进行了研究,在π介子与核子不变质量为1 440MeV附近重现了Roper共振峰;得出了末态π介子的角分布和动量分布,讨论了在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上开展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
选用24只3月龄、体质量(13±1.0)kg的雄性波尔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试验期60d。Ⅰ组为对照组(饲料添加微量元素);Ⅱ组(低剂量组)、Ⅲ组(中剂量组)、Ⅳ组(高剂量组)分别肌肉注射"生命元"0.5,1.0,2.0mL/kg。试验前1d及试验后15,30,45,60d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ANAE)、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C3bRR)及免疫复合花环率(ICR);试验后30,45,60d测定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周期指标。结果表明:(1)"生命元"能提高波尔山羊血液中T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且在试验后45,60d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并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2)"生命元"能够提高波尔山羊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的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增强波尔山羊的红细胞免疫功能。(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不同程度降低G0/G1期和DNA的百分含量,提高S、G2-M期DNA的百分含量以及细胞分裂指数(PI)和DNA百分含量,并在一定时期呈现显著性(P〈0.05或P〈0.01)差异,并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0.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cefquinome in the endometrium of mares after intrauterine treatment and to evaluate associated inflammation. Mares (n = 14)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i) control (n = 4) were either not treated (n = 2) or received (n = 2) lactated Ringer's intrauterine for 1 or 3 days; (ii) treated mares (n = 10) received intrauterine cefquinome for 1 or 3 days. After at least 10 days had passed following the last treatment and ovulation, mares were given Prostaglandin F2α (PGF2α)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alternate treatment. Endometrial biopsy samples were taken at 2, 8, 24 and 48 h, or at 4, 12 and 36 h, after the last treatment. Biopsy samples were taken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from control mares (n = 2) and lactated Ringer-treated mares (n = 2). Cefquinome concentrations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ssay and inflammation was assessed using haematoxylin and eosin (H&E)-stained sections. Concentrations of cefquinome [559 (1 day) and 595 μg/g (3 days) at 2 h, and 403 (1 day) and 370 μg/g (3 days) at 4 h] were similar between treatment groups at 2 and 4 h after treatment (p > 0.05). At 8 h, as well as at 24 and 48 h, concentrations were greater in the 3-day group (17 vs 301 μg/g, 3 vs 80 μg/g and 0.1 vs 0.2 μg/g, respectively) (p <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i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t 2–48 h after treatment were found between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