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1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林业   121篇
农学   88篇
基础科学   82篇
  139篇
综合类   897篇
农作物   161篇
水产渔业   106篇
畜牧兽医   220篇
园艺   140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免疫诱导剂处理的黑李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李品种黑宝石李为试材,用免疫诱导剂保康灵1号处理黑李叶片,测定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保康灵1号处理后黑李叶片明显变大,叶面积增加,叶片变厚,叶绿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叶片横切面显示,诱导剂处理后叶片内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下表皮明显增厚。说明诱导剂处理后黑李叶片内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增厚可能是致叶片变厚和叶绿素含量增加的原因。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出157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75个(上调1.5倍且P<0.05),下调蛋白82个(下调1.5倍且P<0.05)。GO分类和代谢途径分析结果发现差异上调蛋白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叶绿体膜和叶绿体基质中,而差异下调蛋白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基质、叶绿体被膜和光系统Ⅰ,共同参与光合作用。综上所述,免疫诱导剂保康灵1号可能通过调节黑李叶片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表达,促进叶片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62.
利用旋转涂膜的方法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40 nm)/P3HT∶PCBM(100 nm)/Al(30 nm)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不同热处理方式对P3HT∶PCBM共混体系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对器件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填充因子以及光学特性产生影响,其中热后处理(镀电极后热处理)的器件串联电阻极大地减小,短路电流密度较热前处理(镀电极前热处理)的器件有了很大的提高,由1.53 mA·cm-2提高到5.03 mA·cm-2,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近3倍.  相似文献   
963.
【目的】通过亲本条锈病的抗性评价预测F1代杂交种的抗病性,增强杂交小麦抗病育种的可预见性。【方法】以CYR23、CYR31、CYR33、CYR34 4个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生理小种作为供试菌源,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作为阴性对照,通过成株期混合接种,对13份恢复系(父本)材料和21份不育系(母本)材料及其F1代杂交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利用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等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标记或基因标记对其可能携带的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检测。同时通过半定量PCR方法在亲本及部分F1代植株的成株期进行条锈菌侵染量测定。【结果】所有材料均未鉴定到Yr5Yr10Yr15,Yr26多存在于四川品系,Yr9Yr17多存在于北方品系,本研究所有恢复系材料均未鉴定到Yr18。亲本抗条锈基因在F1代杂交种得到了聚合,符合遗传规律,表明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杂交小麦抗病辅助选育。来自四川的恢复系及其F1代杂交种整体表现优良抗性,推测其具有纯合显性的抗条锈基因,同时,这些小麦材料可以用于我国小麦抗条锈育种。F1代的实际鉴定反应型趋于亲本反应型的平均值,二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和F1代的反应型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2=0.812)。来自四川的恢复系及其F1代对新毒性小种CYR34表现优良抗性,但亲本中未检测到Yr5Yr15,推测其可能含有未知的抗条锈病基因。利用半定量PCR方法对所有恢复系、不育系和部分F1代杂交种分别进行了供试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菌量测定,结果显示所有亲本及其杂种中均未检测到CYR23,恢复系15CA50、不育系17L6078和15L7128有少量CYR31侵染,恢复系川13品6、MR1101和川麦98及其F1代杂交种未检测到CYR33、CYR34。同时发现,对不同生理小种抗性互补的亲本能有效提高F1代的抗病性。【结论】根据双亲对条锈病的反应型可以预测其F1代杂交种的抗性水平,双亲的抗病水平越高,其F1代杂交种的抗性就越好。同时可以选用具有不同条锈病生理小种抗性互补的亲本来提高F1代杂交种的抗性水平。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亲本与F1代杂交种之间的抗病规律,同时为杂交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964.
通过对吉林本地自然越冬代罹病的水稻二化螟幼虫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两个病原真菌JL003和JL005,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和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树进行分析,并采用浸渍法研究了2个菌株对二化螟3龄和6龄幼虫的毒力作用。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L003和JL005分别为渐狭蜡蚧菌和球孢白僵菌,其中,渐狭蜡蚧菌侵染水稻二化螟为国内新近报道。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渐狭蜡蚧菌JL003对二化螟3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率为53.0%和46.0%,球孢白僵菌JL005对3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率为94.0%和93.0%。对低龄和高龄二化螟幼虫,菌株JL005对二化螟的致死率均明显好于菌株JL003,表现出更大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965.
为明确我国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了我国亚热带地区12个省份的30份代表性茶园土壤,通过悬浮液培养法对土壤硝化潜势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元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等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其变化的主效应因子。结果显示,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在0.24~5.31 mg·kg-1·h-1之间;土壤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均与土壤硝化潜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LS分析显示,AOA、AOB、碳氮比、硝态氮、铵态氮、全氮、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硝化潜势差异的关键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依次降低。上述结果表明酸性茶园土壤仍然具有较强的硝化潜势,AOA可能是酸性茶园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导微生物,而因气候、土壤、栽培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氨氧化微生物、土壤碳氮有效性高低可能是导致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6.
967.
适宜氮肥施用量显著提升夏季绿茶品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我国30%的茶园氮肥施用过量。氮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能源浪费和茶园土壤质量恶化 (如酸化、板结等),还使茶叶特别是绿茶增产提质边际效应逐渐下降。夏季绿茶品质 (尤其是香气) 往往低于春茶,但其产量却远大于春茶,因此,研究施氮对夏季绿茶的品质影响,为夏季绿茶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茶园氮肥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浙江杭州,始于2005年。氮肥施用水平分别为0、119、285、474、569和712 kg/hm2。采集连续施用12年氮肥的茶树夏季新梢一芽二叶制成绿茶样。采用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茚三酮/福林酚-比色法、CN分析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绿茶感官品质、氨基酸和茶多酚总量、氮含量、氨基酸组分以及香气组分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  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绿茶香气影响较大。在施N 0~474 kg/hm2范围内,绿茶氨基酸总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在施N 474 kg/hm2时达到最高。施氮量提高到569和712 kg/hm2后,绿茶氨基酸总量降低,茶多酚总量升高,对应的酚氨比升高,而绿茶样品氮含量反而低于N 474 kg/hm2处理。在鉴定到的16种氨基酸组分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285和474 kg/hm2时达到最高,包括决定成品茶鲜爽味的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而当施氮量超过474 kg/hm2时,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开始下降。醇类、酮类、烯类、醛类、酯类以及其他香气化合物受氮素供应水平影响存在差异,主导绿茶呈香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在施N 0~285 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以占醇类物质总量比重最高的β-芳樟醇和橙花叔醇变化最为明显。酮类香气化合物在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变化趋势与醇类一致,但受氮素供应水平影响小于醇类。烯类香气物质对氮素供应水平的响应与醇类和酮类则完全相反,总量随着施氮量增加逐渐降低,而醛酯类等其他香气化合物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无规律性变化。  【结论】  茶园施氮量在285~474 kg/hm2时,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决定成品茶滋味的茶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组分和主导绿茶呈香的β-芳樟醇和橙花叔醇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68.
不同饲养方式对猪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择斯格杂交商品猪60头,同时开展17~40 kg体重阶段的大群饲养(20头/栏)与小群饲养(10头/栏)对比试验,34~60 kg体重阶段的自由采食(10头/栏)与分餐饲喂(10头/栏)对比试验,试验期40 d。结果表明,大群饲养组生长速度比小群饲养组低4.95%(P>0.05),其日采食量减少9.72%(P>0.05),饲料转化效率提高5.45%(P>0.05),头均获毛利减少0.14元;自由采食组生长速度比分餐饲喂组提高13.3%(P<0.05),其日采食量增加16.87%(P<0.05),饲料转化效率降低3.14%(P>0.05),头均获毛利增加11.31元。  相似文献   
969.
介绍了晋糯8号玉米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旨在供人们参考利用,为甜糯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70.
非粮纤维燃料乙醇因其原料来源广,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是全球生物质燃料乙醇的研发重点.纤维质预处理是纤维质转化乙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着纤维素的水解效率和纤维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本文对处理各种纤维质的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四种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对纤维质预处理技术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对非粮纤维燃料乙醇技术的研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