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3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395篇
林业   311篇
农学   203篇
基础科学   229篇
  395篇
综合类   2362篇
农作物   276篇
水产渔业   301篇
畜牧兽医   866篇
园艺   440篇
植物保护   221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396篇
  2009年   383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发达国家化肥减量政策的适用性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梳理和分析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地区)化肥减量政策的具体做法、实施效果和适用条件,以期发现化肥减量政策在环境取向制定时的共同规律和一般条件,从而为中国化肥减量政策的制定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各个国家(地区)的化肥减量政策各有优缺点且适用条件不同,其中欧盟的命令控制型政策适用于涉及农户少、农业种植类型或农场类型同一的情况,美国的经济激励型政策适用于涉及农户较多、农产品市场体制比较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灵敏的情况,日本的公众参与型政策适用于相关农业团体较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因此,中国在制定化肥减量政策时,应对各国的政策手段取长补短、综合选择;为此,应从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着手,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通过化散为整确保环境标准的有效执行、通过协同带动和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从而保证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等化肥减量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不同电子受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揭示厌氧水稻土中微生物作用导致的氧化还原过程变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人工合成氧化铁体系接种土壤浸提液厌氧培养及接种铁还原菌纯培养等试验方法,通过向培养体系中添加SO24-,探讨了硫酸盐作为竞争电子受体对不同铁还原体系中Fe(Ⅲ)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水稻土的泥浆培养过程中,Fe(Ⅲ)还原速率均随着SO24-浓度增加而降低,但Fe(Ⅱ)的最终累积量却较对照处理有明显的增加。添加硫酸盐对Fe(Ⅲ)还原速率(k)的影响表现为:石灰性水稻土〉酸性水稻土;而最终Fe(Ⅱ)累积增加率则为:酸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由接种不同水稻土浸提液的培养试验看出,添加SO24-后Fe(Ⅲ)还原受到显著的抑制,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Fe(Ⅲ)还原反应依然可以进行,并且Fe(Ⅱ)累积量最终达到与CK相同的水平。在接种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中,添加SO24-对供试的4株铁还原菌的Fe(Ⅲ)还原过程并未产生抑制效应,表明铁还原菌本身并不受硫酸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超低温小麦种子和幼苗保存及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芳  王子成  何艳霞  曲先 《核农学报》2009,23(4):548-554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周98165和开18的种子与幼苗为材料,对它们超低温(液氨中)保存前后的发芽和成活率及田间生长指标进行了研究,并采用AFLP和MSAP技术对其遗传稳定性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小麦种子经超低温保存后,其发芽率和成活率与对照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田间生长,除分蘖数稍低于对照外,其他生长指标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区别。而超低温保存后的幼苗,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AFLP技术分析了超低温保存前后的样品,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的AFLP带型一致,统计的1500多条带中未见明显差异带型,表明在超低温保存前后无论是种子还是幼苗,其基因组DNA序列均没有发生变异。进一步用MSAP技术分析了超低温保存后的样品的甲基化水平,13对引物共扩增出590多条清晰的带,与对照相比,超低温保存后的材料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变化。其中变异带最多的达83条,变异率高达13.67%,且脱甲基化变化是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4.
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几种典型土壤全磷和Olsen-P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了11个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耕作制度、典型土壤类型长期定位试验不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和Olsen-P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长期不施肥条件下耕作,土壤Olsen-P含量下降比全磷的明显;在试验进行5年左右,土壤全磷含量都有所降低,以后各点表现不尽相同,新疆灰漠土、长沙水稻土和郑州潮土全磷含量随时间延长呈显著直线下降,其它试验点全磷的变化不明显;作物携出磷与土壤全磷下降之间,无论绝对含量或相对含量都不成比例。土壤Olsen磷下降率比全磷高几倍。Olsen-P下降趋势与起始土壤Olsen磷含量有关:起始土壤Olsen-P磷大于20 mg/kg时,25年内一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降低40.5 mg/kg,特别是前5年下降更快,降低30 mg/kg;起始土壤Olsen-P为10~20 mg/kg时,下降趋势比前者缓慢,15年内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19 mg/kg, 前5年下降15 mg/kg,15年后几乎不变;起始土壤Olsen-P小于10 mg/kg时,25年内无明显变化。Olsen-P下降量与起始Olsen-P占全磷的比例成显著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5.
目前甘薯中针对SNP位点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的报道较少。为开发甘薯特异SNP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测序,筛选稳定的SNP位点,将其开发为基于HRM技术的分子标记,并在甘薯种质材料中进行验证。通过对23个甘薯种质材料简化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分析,共发现835 756个SNP多态性位点,筛选其中的3 650个含有SNP多态性位点的高质量测序片段,成功设计了134对引物;初步验证发现,22对(16.42%)引物没有扩增产物,15对(11.19%)引物扩增产物2个以上,36对(26.87%)引物的扩增产物没有差异。61对(45.52%)引物在8个样本中的扩增特异性好,而且样本之间有差异。最后筛选34对扩增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52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扫描,发现材料间多态性介于27.27%~90.91%之间,平均多态性达到59.35%。聚类分析表明,参试52份甘薯种质材料之间的差异较小,多数材料与骨干亲本南瑞苕、徐薯18之间关系较近,国外引进甘薯材料和地方品种差异较大。建议在今后甘薯育种中尽量选用地方品种和国外甘薯品种,从而更好地拓宽甘薯遗传背景。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和HRM技术开发甘薯SNP分子标记的新思路,为今后甘薯SNP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参考。同时本研究开发的甘薯分子标记,丰富了甘薯分子标记类型,为甘薯研究者开展快速的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6.
紫外辐射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外线消毒技术在国内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可靠的绿色环保技术,在各类污水的消毒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紫外消毒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影响紫外线消毒效率的各种因素,并着重概述了该技术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7.
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在杀菌、抗病毒、抑制肿瘤、防癌抗癌、控制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良好功效。在抗生素、生长激素的毒副作用日益遭到质疑的今天,茶多酚以其生物学功能和“绿色”本质倍受关注。文章就茶多酚的组成、结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8.
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pocheima cinerarius nucleopolyhedrovirus,AciNPV)是春尺蠖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该文研究了AciNPV的形态结构和室内生物活性,及AciNPV室内生产过程中的适宜感染浓度、感染虫龄和感染温度,从而为该病毒今后的商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9.
我国家具业的发展状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家具业的发展,对我国家具业的市场容量、产品结构、所用材料及现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0.
稀酸预处理改善玉米秸秆酶水解性能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稀酸预处理提高玉米秸秆在纤维素酶酶解阶段提高纤维素转化率的机制,利用一系列的检测方法:FT-IR、XRD、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分析了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在形态学和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变化.在经过稀酸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在纤维素酶酶解阶段其纤维素转化率有较大的提高,经过170℃,60 min,固液比1∶15(g∶mL),1.00 g/mL酸质量浓度的条件预处理后,从31.88%提高到95.74%.XRD结果显示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结晶度有所增加,从原料的37.8%增加到58.7%,但是当预处理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结晶度没有较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58%.玉米秸秆的表面结构在稀酸预处理后,原来的光滑表面变得粗糙、多孔,这样的表面有利于纤维素酶与玉米秸秆的接触,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比表面积有很大程度的增加,经过170℃,60 min,固液比1∶15,1.00g/mL酸质量浓度的条件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比表面积从0.329 m2/g增加到2.878 m2/g,这都有利于改善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作用,增加纤维素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