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6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393篇
林业   328篇
农学   215篇
基础科学   235篇
  384篇
综合类   2405篇
农作物   268篇
水产渔业   299篇
畜牧兽医   870篇
园艺   457篇
植物保护   21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407篇
  2009年   383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目的]中国旱地及水旱轮作区经过长久以来多种施肥模式的调整,各区域土壤磷素状况变异较大,探讨各区域土壤磷肥盈亏量和作物磷肥偏生产力的时空演变及主要驱动因素,为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和磷肥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农业农村部1988—2019年在全国旱地及水旱轮作区开展的长期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分析东北、华北、长江中...  相似文献   
262.
  【目的】  研究长期施肥以及秸秆还田对黑土中微生物标识物氨基糖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调节黑土碳循环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2018年选取其中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 三个处理进行秸秆微区田间试验。这三个处理的土壤中分别再设加入1 cm 长玉米秸秆6000 kg/hm2的处理(CKS、NPKS、MNPKS)和不加入玉米秸秆的处理(CK、NPK、MNPK),共6个处理。秸秆与土壤混匀后置于PVC框(长0.9 m、宽0.6 m、高0.6 m)内,PVC框上端高于地面20 cm。在PVC框埋入土壤60天(夏季)、150天(秋季)后,取土样测定理化性状及氨基葡萄糖(GluN)、氨基半乳糖(GalN)和胞壁酸(MurN)含量。微生物真菌残体碳和细菌残体碳含量依据各氨基糖含量计算。  【结果】  与CK相比,NPK和MNPK处理能够促进氨基糖在土壤中的积累,其中第60天氨基葡萄糖分别显著增加18.81%和105.36%;胞壁酸分别显著增加19.62%和129.30%。两种施肥措施均能提升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的含量,而且MNPK处理微生物残体碳积累量较CK处理高出近1倍。各处理中真菌残体碳含量要远高于细菌残体碳含量,两种施肥措施均会降低真菌残体碳占微生物残体碳的比重,说明施肥会增加细菌在这一过程中对黑土有机碳积累的贡献。NPKS处理氨基葡萄糖占总氨基糖含量百分比明显增加,MNPKS处理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所占百分比也在第60天、第150天这两个时期内逐渐上升,表明真菌细胞死亡残体积累量在增加。  【结论】  添加秸秆后的MNPK处理促进了黑土中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NPK处理与秸秆添加相结合可以提高真菌残体碳在微生物残体碳中所占比重。因此,施肥和秸秆添加会使黑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残体的积累特征。  相似文献   
263.
参考GenBank上发表的猪圆环病毒Ⅱ型(porcine circovirus2,PCV2)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通过反向PCR技术扩增出9株PCV2流行株的全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9株PCV2的基因组全长为1768bp或1767bp,同源性比较发现,本研究的9株PCV2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6%~100%,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PCV2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5.1%~99.8%,与法国和新西兰代表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代表株的亲缘关系较远。所得9株PCV2的ORF2核苷酸及其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1%~100%和91.8%~99.6%,存在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264.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O113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有强烈的抑菌作用(表现出一透明抑菌圈)。培养液上清中加入6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所得的蛋白粗提液对热稳定,对链霉蛋白酶E不敏感,对蛋白酶K部分敏感,对中国各稻区白叶枯病菌的7种致病型都有强烈的抑杀作用,蛋白粗提液100℃加热15min后脱盐,经DEAE0-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得3个未分开的抗菌活性峰,示吸附部分经CM-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得到1个主活性峰,由于B.subtilis SO113的分泌蛋白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表现出良好的广谱抗性以及丰富的抗菌活性峰,因此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和设法隆编码抗菌蛋白的基因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5.
基于多元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troduce an integrated method for effectively identifying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sources and apportioning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apply it to a case study. The method combin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PCA/APCS) receptor model and geostatistics. The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n area of 31 km2 in the urban-rural transition zone of Wuhan, a metropolis of central China. 124 top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s of eight heavy metal elements (Mn, Cu, Zn, Pb, Cd, Cr, Ni and Co). PCA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ree major factors were responsible for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which were initially identified as “steel production”, “agronomic input” and “coal consumption”. The APCS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then applied for source apportionment. Steel production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source for Ni, Co, Cd, Zn and Mn, agronomic input for Cu, and coal consumption for Pb and Cr. Geo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 using ordinary kriging was finally used to map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and further confirm the result interpretations. The introduced method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tool in soil pollution 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identification, and might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66.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器官,在能量固定和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光诱导型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的作用元件及其功能对于其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用PCR技术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基因组中分离了光诱导型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ST-LS1的1556bp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已报道的ST-LS1启动子(Gen Bank accession No.X04753.1)有99.68%的同源性,包括参与芽的特定表达和光反应顺式作用元件as-2-box、光效应顺式作用元件G-box等。将该片段与GUS基因融合,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Ⅰ121-ST-LS1,应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用qRT-PCR和GUS活性组织染色检测转基因烟草植株,结果表明,在ST-LS1启动子驱动的GUS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叶和茎中能够检测到GUS基因的表达,根中则检测不到;对黑暗、恒温光照培养、自然光条件处理20d后的转基因植株分析表明,在黑暗处理的转基因植株中GUS基因无表达,而在自然光条件处理转基因植株的叶和茎中GUS基因的表达高于恒温光照培养的转基因植株。结果可为应用基因工程改良农作物品种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267.
高利华  屈忠义 《土壤》2017,49(3):614-62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农田施用生物炭0 t/hm2(A0)、15 t/hm2(A15)、30 t/hm2(A30)和45 t/hm2(A45)后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温度和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每个生育期,各处理耕层土壤含水率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均高于对照.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差异性显著,且显著相关,其中A30处理增幅最大,达13.74%;在玉米三叶期和拔节初期,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温度,且呈正相关;在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表层温度依次为A30>A0>A45>A15,与施炭量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耕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随施炭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均高于对照,与施炭量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整个玉米生育期,相比对照A0,处理A15、A30和A45有机质最大增幅分别为:14%、20%和58%,有效磷最大增幅分别为:62%、99%和113%;施用生物炭后,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对照A0,处理A15、A30和A45碱解氮的最大增幅分别为13%、17%和10%,速效钾的最大增幅分别为:35%、48%和63%.综上所述,膜下滴灌条件下适量施用生物炭可有效增加耕层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和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生物炭具有一定的保水、保温、保肥特性,有利于提高土壤水、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268.
贾蓉  曲东  乔莎莎 《农业环境保护》2013,(12):2395-2402
发酵型微生物是铁还原菌中的主要类群,但其发酵产氢过程对铁还原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采用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的方法对微生物分别利用葡萄糖、丙酮酸盐和乳酸盐为碳源时,Fe(Ⅲ)还原过程中脱氢酶活性变化、培养体系pH、氢气分压及铁还原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发酵微生物脱氢产氢过程与微生物Fe(Ⅲ)还原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2种水稻土浸提液中的微生物均能够以葡萄糖为优势碳源进行脱氢、产氢及还原氧化铁,Fe(OH),可以诱导脱氢酶的产生,利用葡萄糖时脱氢酶活性在厌氧培养的4-6d出现最大峰值,利用丙酮酸盐和乳酸盐时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培养的15d和21-22d,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与最大铁还原速率Vmax显著负相关、与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时间zk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脱氢产氢过程中产生的H+导致培养体系pH的变化是影响铁还原过程的主要原因,培养体系pH与体系氢气分压及Fe(Ⅱ)累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微生物利用不同碳源产氢时,利用葡萄糖的产氢能力最高,丙酮酸盐次之,乳酸盐最低。Fe(OH)3的加入增加了氢气的消耗量,培养体系氢气分压与Fe(Ⅱ)累积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9.
分子标记技术在牧草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牧草资源情况以及2种主要分子标记RAPD和RFLP在苜蓿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品种的分类和鉴定、遗传育种中的作用等3个方面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70.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绘制园林表现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借鉴计算机在建筑设计中绘制表现图的作法,结合实践中计算机园林表现图 疑难问题的讨论,论述了园林规划设计中如何综合运用各种软件绘制合乎实践要求的计算机表现图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