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50篇 |
免费 | 4790篇 |
国内免费 | 32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42篇 |
农学 | 1345篇 |
基础科学 | 996篇 |
2236篇 | |
综合类 | 7682篇 |
农作物 | 1009篇 |
水产渔业 | 751篇 |
畜牧兽医 | 2611篇 |
园艺 | 1239篇 |
植物保护 | 8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1篇 |
2024年 | 500篇 |
2023年 | 506篇 |
2022年 | 906篇 |
2021年 | 895篇 |
2020年 | 924篇 |
2019年 | 854篇 |
2018年 | 541篇 |
2017年 | 865篇 |
2016年 | 653篇 |
2015年 | 906篇 |
2014年 | 936篇 |
2013年 | 1107篇 |
2012年 | 1433篇 |
2011年 | 1354篇 |
2010年 | 1333篇 |
2009年 | 1118篇 |
2008年 | 1099篇 |
2007年 | 919篇 |
2006年 | 789篇 |
2005年 | 592篇 |
2004年 | 337篇 |
2003年 | 226篇 |
2002年 | 201篇 |
2001年 | 213篇 |
2000年 | 202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一个调控葡萄花和果实色素形成的基因家族——MYB相关基因家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浆果的颜色是由花色素苷的量来决定的,UFGT控制花色素苷的合成,Myb相关基因通过时空表达调节UFGT,从而使花色素苷在葡萄发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表达.不同葡萄品种调节花色素苷的合成的强度和模式的差异造成了有色葡萄品种的果皮有多种颜色,白色葡萄品种果皮是由于没有花色素苷的合成.Myb相关基因家族主要有八个成员,其中MybA的三个种类VlmybA1-1,VlmybA1-2和VlmybA2以及MybB的两个种类VlmybB1-1和VlmybB1-2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2.
为实现小麦精量播种机播种量的精准检测,基于电容传感器设计了一套高精度小麦种子粒数检测系统。研究了小麦种子以单粒形式下落和多粒同时下落两种方式下的电容与小麦种子数目之间的关系。对于小麦种子以单粒形式下落,提出用差分动态阈值法检测小麦种子数目,试验表明检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 54%;对于多粒小麦种子同时下落,排种轮转速从20 r/min到55 r/min,每增加5 r/min,分别建立小麦种子数目与电容积分值之间的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实际转速和速度最近原则选择相应的回归模型,该系统对不同的排种转速均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相对误差介于-2. 16%~2. 23%之间。对于小麦精量播种机不同的排种模式或不同的排种速度,所设计的排种检测系统均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3.
994.
滨海盐碱地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滨海盐碱地定点设置连续3年棉花秸秆还田和未还田2个处理,研究其对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降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10 cm土层0.25 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0~10 cm土层5 mm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棉花播前和各生育阶段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13.45%、18.57%、22.80%和22.57%;降低土壤速效磷和含盐量,平均分别比对照降低18.29%和16.59%。在20~4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平均比对照提高37.20%和31.62%;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平均比对照降低19.06%。在40~60 cm土层,3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提高38.26%和24.83%。3年棉花秸秆还田分别比未还田显著提高棉花籽棉产量11.57%、19.01%和13.24%和皮棉产量18.56%、19.78%和18.73%,但对棉花单铃重和衣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5.
葡萄试管苗土支撑培养带坨移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土作为培养基支撑物,离体培养葡萄试管苗双节茎段,40天后即达到适于炼苗标准,成苗率95.8%。带坨移入营养钵,在不喷雾,不覆膜,空气湿度低至45%条件下,成活率达96.7%。成活的试管苗炼苗54天后移入大田,移栽成活率为100%,其中特级苗占87.5%,一级苗占12.5%。试验证明,土支撑培养带坨移栽技术是简化试管苗移栽程序,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的基本产品、Micaps实况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沈阳城区发生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是在冷涡背景下,高空存在横槽、逆温,触发的局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前高空由西北风转为偏西风,预示着横槽的到来,风廓线雷达对冷空气侵入的判别提前于常规观测资料。1000 m以下水平风的变化与降雹时间及强度有较好的对应。高空水平风速≥12 m/s的风速带在降雹前1h达到峰值。高空急流区在冰雹发生前20~25min出现急流动量下传,为冰雹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降雹阶段探测高度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空气湿度增大和高层存在大量冰晶粒子所致。冰雹过程中,冰晶粒子主要集中在1900 m以下。降雹前25min垂直风切变增大,并在降雹前20min达到极值,垂直风切变的变化与急流的变化相对应。垂直速度达到极值对应的并不是降雹的开始,低层信噪比>60 dB,对应降雹开始,信噪比对于冰雹的敏感程度比垂直速度高。垂直速度大于4 m/s与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7.
黑麦重复序列在检测小麦品种中外源染色体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RAPD引物OPH20在黑麦中扩增出的特异序列pSc20H.2设计一对PCR引物pSc20ht-23/24,以来源于黑麦的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45及感病对照Thatcher为亲本进行PCR扩增。并对42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及103个小麦品种材料进行检测。引物pSc20ht23/24在TcLr45中扩增出一条约750bp的条带,而在Thatcher中无扩增条带。对该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为734bp。42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检测在TcLr26中扩增出与TcLr45相同的条带,而在同样来源于黑麦的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25中未扩增出该条带;中国春-Imperial黑麦附加系1R-7R中除5R外均扩增出该条带;13个1B/1R易位系小麦品种也扩增出该条带;90个地方小麦品种中有16个扩增出该条带,6个品种经系谱分析具有黑麦遗传背景,表明该标记可用于检测小麦中含有的除黑麦5R染色体之外的外源染色质。 相似文献
998.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农耕区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采用多季节、多时相光谱信息、纹理信息和地形信息进行分类研究,选出最佳分类方案对农耕区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所有特征变量进行降维,将降维后的变量分别用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分类法,分析不同分类方法对农耕区土地利用类型提取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多源信息综合分类方案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效果最佳,总体精度85.54%,Kappa系数0.835 9;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可以在有效降低数据维度的同时保证分类精度;3种分类方法中,随机森林算法总体分类精度81.08%,分别较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法高9.46%和5.27%。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法结合多源信息能够有效对农耕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为土地类型的划分提供了快捷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玉米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影响玉米花药培养的几个因素及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的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玉米花培效果的重要因素,杂交种的花培效果好于不稳定系,不稳定系又好于自交系.N_6与正_(14)两种培养基都适于花药培养,但正_(14)培养基优于N_6培养基.特别是液体培养基效果更好.花药接种的适宜时期为单核中期和后期.单核后期又稍好于单核中期,单核早期的花药不能诱导愈伤组织.单倍体与二倍体花粉植株之间叶片气孔保卫细胞长度差异极显著,长度小于29μm的为单倍体.大于29μm的为二倍体或多倍体.鉴定的准确性可达到95%.因此可利用测量气孔保卫细胞长度的方法鉴定花粉植株的倍性.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室内离体测定和田间试验的方法,进行了75%肟菌·戊唑醇对向日葵核盘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菌核病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对核盘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有效浓度(EC50)为0.0370 μg/mL。其对向日葵菌核病具有很好的田间防治效果,用量在450 g/hm2时效果最好,防效为92.78%;始花期用药防治效果好于其他时期;以现蕾期、始花期、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各喷药1次最佳,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测产结果表明,喷施4次75%肟菌·戊唑醇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和常规药剂异菌氟啶胺对照,分别增产170.62%和28.7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