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2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篇 |
农学 | 23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23篇 | |
综合类 | 166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45篇 |
园艺 | 18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蜡梅花cDNA文库构建及其高频出现脂转移蛋白cD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构建蜡梅花cDNA文库,分析蜡梅脂转移蛋白基因的表达,为探索蜡梅冬季开花分子机理,分离克隆特色基因奠定基础。【方法】以蜡梅花器官为材料,用SMART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 构建文库,RT-PCR分析基因表达。【结果】经测定原始文库滴度达到1.4×106 pfu/ml,扩增总文库滴度约为1010pfu/ml,重组率达到96%,插入片段在0.5 kb 以上,平均约1.1 kb,通过PCR 检测,从总文库中检测到了表达丰度不同的蜡梅PI、AP3和LTP基因的特异片段,说明所构建的文库覆盖度高、代表性强,LTP基因具有内含子,而总文库中扩增出的LTP基因不含内含子,说明所构建的cDNA文库无基因组DNA污染, LTP基因在蜡梅开花各个时期均表现较高的转录水平,与EST分析时高频率出现LTP序列的情况相符,证实所构建的文库能够反映蜡梅开花过程基因表达的基本情况。【结论】已获得高质量的蜡梅花cDNA文库,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基因克隆或EST测序分析,这是首次正式报道蜡梅cDNA文库的构建。LTP基因在蜡梅开花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为探索蜡梅冬季开花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2.
83.
日本松干蚧疫情在吉林省发生发展趋势及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4年,吉林省日本松干蚧分布面积256.7hm^2,到2002年,分布面积达到10867.2hm^2,呈快速扩散蔓延趋势。日本松干阶主要治理对策是:在疫情发生区,以营林抚育、封山育林、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全力封锁控制疫情,严防继续扩散蔓延,努力减轻危害损失,对无防治前途的疫林进行有计划地砍伐更新;在疫情保护区,通过隔离带和检疫检查站建设,阻断日本松干蚧的自然和人为传播。 相似文献
84.
【目的】为了明确南繁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遗传分化情况,【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南繁核心区(三亚、乐东和保亭)和非核心区(琼中、屯昌和定安)共60个稻瘟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几乎所有菌株都聚在同一个谱系里,并且该谱系没有明显的亚群;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核心区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和基因流分别为87.89%、0.2738和4.2897,高于非核心区群体的81.37%、0.2703和3.5892;然而,核心区群体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1657和0.1044,低于非核心区群体的0.1662和0.1223。【结论】这些结果表明核心区和非核心区菌株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群体间均存在较多的基因交流,但遗传变异均主要来自群体内;相比之下,核心区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6.
87.
88.
徐稻5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采用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技术育成的一个丰产、稳产、优质及综抗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6年5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59。 相似文献
89.
Low frequency cyclic loading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with six diagonally crossing reinforced coupling beams. The ratio of the span to depth is 1.0,1.5,2.0 and 2.5.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ehavior of crack development, failure mode, ductility, stiffness degeneration, hysteretic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se specime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eismatic behavior of properly reinforced diagonally cross reinforced coupling beams is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ly reinforced coupling beams, and this kind coupling beam can get no less than 3.5 chord rotation ductility at the 0.20 ratio condition of shear to compression. For diagonally crossing reinforced coupling beams with the small ratio of span to depth, the mechanism of the main force transfer system is the main diagonal strut tie model and stirrup truss model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