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7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林业   118篇
农学   141篇
基础科学   138篇
  237篇
综合类   1109篇
农作物   174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249篇
园艺   138篇
植物保护   1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Abstract. A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from the gills and plicate membrane of the sea scallop, Placopecten magellanicus , was prevalent in near-shore Rhode Island scallop populations such as Block Island Sound and Narragansett Bay, but relatively scarce in Georges Bank samples. Fifty-three per cent of scallops transplanted in cages to Narragansett Bay became infected with the rickettsiae in 2.5-3.5 months. Scallops that were transferred to aquaria with Narragansett Bay water were 100% infected with rickettsiae in 5 months or less.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heavy infection of P. magellanicus inhibits swimming response and that rickettsial infection may contribute indirectly to mortalities by reducing scallop mobility and avoidance of predators. The organism was successfully cultured in gill organ culture and by direct injection of infected tissue homogenate, but could not be grown on artificial media or in yolk sac of embryonated hens' eggs. Other bivalve species could not be infected with the rickettsia of P. magellanicus through the water column or by direct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82.
研究了膜式氧合器3种不同解吸方式,即:O2对流法、真空抽取法和酸吸收法去除水产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对其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氨氮初始浓度和pH是氨氮去除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当pH>9时,O2对流法和真空抽取法对氨氮去除效果比pH<9时要高,而酸吸收法不论pH高低时比其它2种方法都能获得较高的氨氮去除率。  相似文献   
183.
黔白9号是针对贵州省冬春、早春、春夏反季节大白菜生产需要及春夏叶菜淡季市场需求,采用2个强冬性自交不亲和系材料CQ2和ye14-2杂交育成的中晚熟一代杂种。该品种冬性极强,抗寒性、抗病性强,商品性佳。在冬春严寒条件下长势好,产量4 668.4 kg/667 m2,适宜在贵州大白菜产区及类似生态区作晚秋种越冬栽春季上市以及早春栽培春夏上市。  相似文献   
184.
甘蔗新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旱坡地探索不同甘蔗新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甘蔗农艺性状、工艺品质等方面的表现,为不同甘蔗品种在当地蔗区的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选用甘蔗新品种粤糖60,柳城05-136和福农39作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90000、120000、150000和180000芽/hm2四个不同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出苗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有效茎数、蔗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分蘖率、成茎率、茎径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在不同种植密度方面,90000芽/hm2种植密度的甘蔗分蘖率、成茎率、茎径最大;120000芽/hm2种植密度的甘蔗出苗率最大、生长速度最快;180000芽/hm2种植密度甘蔗的产量最高;不同品种方面,粤糖60产量最高、柳城05-136的生长速最快、蔗糖分最高;福农39的还原糖分最高。柳城05-136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80000芽/hm2、粤糖60及福农39的最佳种植密度都为120000芽/hm2。  相似文献   
185.
为了明确气候变化对辽宁省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基于1968—2017年气象站点数据,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运用M-K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辽宁省春玉米生长季各气候要素、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春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除丹东呈增加趋势外,其它地区呈现减少趋势; 大部分地区温度呈现升高趋势,风速呈显著减弱趋势,相对湿度变化趋势不显著; 日照时数除辽阳、本溪呈不显著增加外,其他地区呈减少趋势。降水、最高温和平均温是影响辽宁省春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尤其是朝阳、葫芦岛、锦州、阜新和大连地区,春玉米对这些要素更敏感,与降水量正相关,与最高温、平均温负相关,未来降水量减少、温度升高将不利于这些地区春玉米生长。随着位置东移降水量逐渐以负效应为主,温度逐渐表现为正效应。除阜新、抚顺、本溪等部分地区呈现干旱化外,其他地区表现为不显著的湿润化趋势。朝阳、葫芦岛、阜新等地区春玉米产量对6月、7月的干湿变化较敏感,易受旱减产; 干旱化将使阜新春玉米生产形势变得严峻,朝阳、锦州、大连地区湿润化对春玉米生长有利; 沈阳、鞍山、辽阳和营口地区5—9月的干湿状况均对春玉米产量有影响,抚顺、本溪、铁岭等地区则易受6—8月的干湿状况影响,这些地区当前较适宜春玉米生长; 丹东地区易受涝减产,且湿润化趋势将会对该地区玉米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辽宁省不同气候要素及干湿变化对不同地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效应有正有负,程度也各不相同,各地应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措施促进玉米丰产。  相似文献   
186.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苏打碱化土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生物炭+常规施肥(BC)、牛粪+常规施肥(CD)、玉米秸秆+常规施肥(SW)和羊粪+常规施肥(GM)5个处理,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碱化土壤有机碳(SOC)库和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收获季采集0—30 cm耕层土壤,分析不同有机物料添加下SOC及其活性碳组分和主要盐碱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2019年和2020年各有机物料添加处理下SOC平均增幅分别为22.7%和17.2%,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平均增幅分别为22.9%和18.2%;4种有机物料均提高了碱化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其中,CD和GM处理下各活性碳组分含量增幅较其他处理更高;2019年各有机物料添加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CPMI)较CK提高53.8%~108.3%,2020年提高71.3%~144.1%(P<0.05),CD和GM对CPMI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土壤化学性质方面,2020年各有机物添加处理下pH均显著下降,BC和CD处理下碱化度(ESP)分别显著下降36.9%和29.3%,CD处理下蔗糖酶活性提高36.7%(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影响苏打碱化土SOC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活性有机碳组分和ESP。牛粪和羊粪施用对苏打碱化土有机碳库质量提升作用较好,生物炭施用对盐碱化指标改良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7.
2019~2020年以陕单 650(中熟)和东单 60(晚熟)为材料,设置 4个种植密度 6.0×104、 7.5×104、 9.0×104和10.5×104株/hm2,研究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子粒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可以提高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陕单 650在密度为 9.0×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 18 083.5 kg/hm2,东单 60在密度 7.5×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17 472.9 kg/hm2。两个品种粒重及子粒含水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陕单 650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平均灌浆速率较东单 60均早 4 d和高 0.06 g/d;陕单 650和东单 60子粒平均脱水速率为 0.98%/d和 0.93%/d,陕单 650在生理成熟 4 d后子粒含水率迅速降至 25%。当密度为 9.0×104株/hm2时,陕单 650的叶片干物质转运率明显高于东单 60。通过适度增密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降低子粒水分的技术途径,协同实现陕西春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子粒收获生产。  相似文献   
188.
针对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中环境因素检测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准确性差、成本高等问题,研制一种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农情测控仪。介绍该测控仪的工作原理与软、硬件设计,检验其主要技术指标及系统运行可靠性。经验证,该测控仪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能满足测控精度要求,性价比较高,适宜在农业设施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9.
[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各种种植环境下作物对水分要求越来越精准,结合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分势能的概念,设计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自动检测系统。[方法]利用电子式土壤水分张力传感器实时测定供试盆钵中土壤水分的张力数值,同时采用电子式重量传感器测定土壤重量,利用差减法计算土壤含水量,并绘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通过对江苏地区2种不同质地土壤实地测定得出:质地不同水分特征曲线走势不同,分别为:徐州地区黄河古道砂质土水分特征曲线关系式为 Y=-0.0002X3+0.0277X2-1.6445X+38.161,R2=0.9919;大丰金海农场盐碱土水分特征曲线关系式为 Y=-0.002X2-0.426X+39.905,R2=0.9913。[结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自动检测系统可以同时反应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势能状况,可反映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的有效性,为科学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0.
土壤肥沃耕层构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作用,论述构建土壤肥沃耕层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及我国土壤耕层构建模式的发展历程,介绍一种将深翻和秸秆还田结合起来的土壤肥沃耕层构建新模式,为提高土壤耕层的肥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