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4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97篇
林业   236篇
农学   154篇
基础科学   132篇
  300篇
综合类   1548篇
农作物   189篇
水产渔业   129篇
畜牧兽医   557篇
园艺   242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库框架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组织管理存在的体系不健全、标准难统一、时效性不强这3个问题,通过对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的分片设计思想,设计了荒漠化和沙化的分布式多专题监测数据库框架,探讨了监测数据库的综合集成模式结构和管理部署模式,进而基于全国第3期和第4期监测数据,利用ArcSDE在Oracle数据库中建立且优化了国家级和省级监测数据库,并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林业资源监管服务系统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数据库框架是可行的,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海量监测数据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2.
南阳市环境污染对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南阳市区5个不同污染区的常见绿化树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污染区的环境污染对植物生理特征产生的影响。分别测定不同树种成熟叶片的电导率变化、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a/b值生理生化指标,并比较同一功能区不同树种的抗污染能力。结果表明:同一树种在不同功能区的生理生化指标不同,且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功能区不同绿化树种的生理生化指标也存在显著差异。各绿化树种的抗污染能力大小为:珊瑚树>大叶黄杨>海桐>雪松。  相似文献   
143.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稻敏感品种TNl和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Mudgo,ASD7和Rathu Heenati饲养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研究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体内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在3种抗性品种上饲养一代后,其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种上的试虫相比没有显差异。然而,取食Mudgo和ASD7的雌成虫之间酯酶活性达到显性差异;取食Mudgo和Ruthu Heenati的雄成虫酯酶的Km值分别为取食TNl的2.78和2.58倍。褐飞虱体内酯酶活性还因其生物型的不同而异。对褐飞虱生物型1和生物型2个酯酶活力分布的测定结果表明,生物型2的雌、雄成虫酯酶活性均显低于生物型1的。研究还表明,在ASD7与Rathu Heenati上饲养一代后,褐飞虱雌、雄成虫GST的活性显高于取食TNl和Mudgo的个体,但抗性品种对褐飞虱成虫的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因此,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代谢酶的影响因品种的特性,代谢酶的类型,甚至褐飞虱的性别而异。中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4.
用BP神经网络预测地下水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随机系统,本文根据地下水位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映射关键,建立了一个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用于地下水位的动态预测。实例表明,该方法预测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5.
以"龙榛1号"当年萌生条为试材,研究了不同IBA浓度处理(500、750、1 000、1 250mg·L-1)对平欧杂交榛根蘖育苗生根的影响,分析了根蘖育苗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并对外源激素处理与相关氧化酶活性与生根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期探讨其生根机理。结果表明:IBA浓度处理能显著地提高生根率,以1 000mg·L-1的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和不定根质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生根过程中,POD和PPO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OD活性在育苗后20d出现峰值;PPO活性在40d时达到峰值。生根率与POD、PPO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适宜浓度IBA能增加生根过程POD、PPO活性,从而提高生根率。  相似文献   
146.
以“龙榛1号”杂交榛根蘖为试材,利用(500、750、1 000、1 250mg·L^-1)IBA、ABT和GGR处理根蘖基部,研究了激素及浓度处理对根蘖育苗生根的影响,以期探讨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激素处理中以1 000mg·L^-1 IBA处理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平均87.92%,一级侧根数量、长度和粗度显著地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在生根过程中,IBA处理的根蘖基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在不定根形成期达到峰值;而全氮含量变化为先上升后下降,含量整体低于对照;C/N比值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IBA处理枝条可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降低全氮含量,提高C/N比值,有利于诱导根原基和不定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7.
综述和讨论了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的考古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笔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描绘了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即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华南地区,分化成籼粳稻后一路向北传播至我国的北方,最后到达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以粳稻为主);另一路向南和西南方向传播至我国西南地区和福建等地,再经我国西南地区传至缅甸、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以籼稻为主),最后经印度传至欧洲美洲,从福建经台湾和琉球群岛传至日本。稻的分化亦有多种研究成果和推论,但从籼粳重要的栽培特征和农艺性状基因看,一次起源的可能性更高。文中还穿插介绍了稻的起源和传播中的一些人文传说和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48.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的籽粒灌浆特性,以此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主栽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灌浆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演替过程中,小麦籽粒千粒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平均灌浆速率逐渐增加,小麦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随之增加,长旱58的W0最大,达50.53 g。灌浆三阶段中,各阶段的灌浆速率表现为,V2>V1>V3。从灌浆持续时间看,T1和T2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变异系数较大,而T3和T相对稳定。从灌浆速率来看,V1、V2、V3、Vm、Va变异系数较大,灌浆速率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相似文献   
149.
为深入了解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遗传特性和QTL效应,选择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M344和武春3号杂交,创制F2∶3群体,并利用973对SSR引物对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进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及效应分析。构建了包含有163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分布于18条染色体,连锁图谱总长度为1 622.5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9.95cM。QTL分析表明,共检测到4个主效QTL和12对上位性QTL,涉及1B、2B、2D、4A、5D、6A和7A等16条染色体。其中,抗性淀粉含量上位性QTL3对,总淀粉含量上位性QTL 4对,直链淀粉含量上位性QTL 5对,总贡献率分别为8.34%、17.50%和8.13%。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各检测到1个加性QTL,抗性淀粉含量检测到2个加性QTL,贡献率分别为5.34%、8.49%、11.47%、12.53%。研究发现,2B染色体Xwmc453.3~Xcfd44.2标记区间的QTL位点同时影响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2D染色体Xgwm296~Xgwm455.2标记区间的QTL位点同时影响抗性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7A染色体Xwmc488.1~Xwmc488.2标记区间的QTL位点同时影响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50.
初投产茶园氮磷钾配比施用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泥池培育方法,进行初期投产茶园氮磷钾肥料配比试验.结果显示,氮磷钾不同配比施用对幼龄茶树生长性状及茶园产量影响很大,处理问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磷钾肥不同水平配施或单因素施入对茶树芽叶生化成分影响显著,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氨基酸含量有明显提高;磷钾肥对提高红茶品质有着较大的作用,单施氮肥将使红茶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