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8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林业   166篇
农学   95篇
基础科学   95篇
  111篇
综合类   1055篇
农作物   89篇
水产渔业   145篇
畜牧兽医   223篇
园艺   183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湖南大湘西地区39份绿茶样本为材料,进行感官审评,绘制风味轮,并以主要滋味成分含量为基础建立滋味类型贝叶斯(Bayes)判别模型,旨在了解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情况,并为提升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优良,汤色以浅绿色居多;香气类型包括嫩香、嫩栗香、栗香和清香;滋味特征类型有鲜、爽、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湘西地区鲜爽型、醇浓型和其它型绿茶的判别函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用于对大湘西地区绿茶滋味类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32.
紫苏籽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紫苏籽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探究了紫苏籽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3.
小麦持久条锈病抗源品种89144(BJ144)芒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以小麦持久条锈病抗源品种89144-2-3-11-2、89144-2-14-4-1-2为父本,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为母本进行常规杂交,F1代种子单粒播种,在F2代成株期进行芒的分离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顶芒品系和全芒小麦杂交后,2组合F2代群体芒的性状分离均符合1∶2的理论比例,全芒对顶芒均为显性,且全芒受1对显性基因的控制。这是否说明小麦芒性或顶芒还存在隐性性状的可能,抑或与该小麦材料是外源DNA导入小麦的变异后代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为探明根系对色素腺体密度和棉酚含量的影响,以离体条件下的无根幼苗、不同生根状态幼苗以及无菌种子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茎叶色素腺体密度、棉酚含量以及棉酚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根状态幼苗中,色素腺体密度和棉酚含量与一定范围内生根数呈显著正相关,随后趋于平稳。荧光定量PCR显示,棉酚生物合成关键基因GhCDN1GhWRKY1表达量在生根数多的无菌苗中显著增高,而对棉酚合成具有反馈调节作用的 GhCYP706B1表达量呈现相反趋势;无根幼苗茎叶腺体密度和棉酚含量均显著低于有根幼苗,棉酚生物合成关键基因GhCDN1GhWRKY1 GhCYP706B1表达量反而高于有根幼苗。有根幼苗中根的棉酚含量显著高于茎和叶,无菌种子苗根系中棉酚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茎和叶。说明棉花根系能对棉酚含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影响腺体密度。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根系是棉酚主要合成部位,地上部分也存在少量的棉酚合成,只是不能引起棉酚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5.
荔枝是广东岭南特色水果产业之一,又是广东十大特色作物之一。尽管近年来荔枝现代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广东气候条件容易引起病虫害发生,对露天生长的广东荔枝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阻碍荔枝产业发展和种植户增收。做好荔枝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推进荔枝品牌产业发展、荔枝种植户增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开展荔枝病虫害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探讨荔枝病虫害图像识别技术。二是以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为载体,探索构建新型的病虫害气象防御体系,也就是给荔枝种植户既提供荔枝病虫害图像智能识别服务,又提供病虫害小百科知识、防治建议,更为种植户构建“个人空间”,实现靶向预警,并逐步构建个性化荔枝基地病虫害预测预警模型,探索荔枝病虫害预测诊断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因此,既探讨图像识别技术如何实现又研究立体式防御措施是该文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36.
以春玉米大田单独苗前封闭除草方式、单独苗后除草方式为对照,调查苗前封闭除草结合苗后除草施用方式对湖南省永州市玉米田主要杂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藜(Chenopodium album L.)和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的防效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苗前喷施精异丙甲草胺1 200~1 800 g/hm~2封闭除草,结合苗后喷施28%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复配剂2 100~3 000 g/hm~2除草的方式,对3种杂草在苗后除草剂施药后55 d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总体高于单独处理且具长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适宜蝴蝶兰抽梗的温度,为生产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难催花品种及低温替代提供参考。【方法】以‘火凤凰’蝴蝶兰袋苗为材料,在人工气候箱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设置 5个温度处理,分别为 29/22、26/19、23/16、20/13、17/10 ℃(日 / 夜),每个处理温差均为 7 ℃,昼夜光周期10 h/14 h,相对湿度 75%。【结果】26/19 ℃处理后蝴蝶兰抽梗时间最早,处理后 30 d 抽梗,抽梗率为 100%,抽梗指数为 14.86;23/16 ℃处理后 36 d 抽梗,抽梗率达 100%,抽梗指数为 2.41;20/13 ℃处理后 40 d 抽梗,抽梗率为 95%,抽梗指数为 1.13。20~26 ℃处理抽梗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抽梗后显著下降。抽梗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上升。【结论】蝴蝶兰最适抽梗温度为 26/19 ℃;29/22 ℃处理未抽出花序轴,表明高温条件下蝴蝶兰不能诱导开花;17/10 ℃处理引起低温伤害,培育一段时间后转移到较高温度可以抽出花梗,但花梗质量偏差。  相似文献   
38.
以生鲜肉类食品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界定生鲜肉类食品供应链碳排放的系统边界,并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生鲜肉类食品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肉类食品供应链的碳排放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1t生鲜肉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碳排放为166.97kg,其中生产、运输、仓储和销售环节中碳排放分别占总供应链的28.68%、52.37%、8.90%和10.04%,运输环节对全供应链的碳排放贡献率最高。2)动态优化研究发现,运输环节改变长途运输方式、生产环节废弃物回收利用及优化生产设备效率、销售环节降低设备功率取得的碳排放优化效果最佳,在2018年供应链碳排放分别降低了41.10%、4.70%、1.61%和1.25%。3)目前优化运输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成为大势所趋,且模拟结果表明,运输中燃烧生物柴油可降低供应链碳排放的13.10%,减排效果较为显著。4)在生鲜肉预冷过程中降低制冷系统能耗、在冷藏及销售过程中提高设备空间利用率可分别使供应链年碳排放降低2 100、1 600t,虽实施效果较小,但该措施便于操作,是降低供应链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9.
为明确不同纤维剥制机械对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苎麻品种‘中苎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剥制机械(简易刮麻器、回拉式剥麻机、反拉式剥麻机)对原麻颜色、出麻率、单纤维强力和含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械剥制原麻产量与品质存在显著差异。3种机器剥制的原麻颜色均偏黄色,简易刮麻器剥制的麻纤维明度最亮,反拉式剥麻机剥制的原麻红色最深。简易刮麻器剥制麻与回拉式剥麻机剥制麻出麻率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反拉式剥麻机剥制麻,但反拉式剥麻机出麻率较高,原因主要是总胶质含量显著较高(28.21%)。不同剥制机械所获原麻的单纤维强力也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简易刮麻器>回拉式剥麻机>反拉式剥麻机。综上所述,简易刮麻器剥制原麻质量最好,回拉式剥麻机优于反拉式剥麻机。上述结果为苎麻剥麻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从蜂蜜、葡萄、面包3种原料中提取天然酵母进行梯度驯化,再通过紫外诱变育种,筛选出具有耐高糖性质的酵母并对其相关特性进行研究,将筛选出的菌株应用于黄酒酿造过程。结果表明,筛选出的酵母可耐受的糖度、pH值、酒精度分别为40%,1.5和10%Vol,将其应用于黄酒发酵中,经过7 d发酵后,菌株降糖能力较传统菌株提高了20 g/L,酒精度提高了0.4%Vol,糖类物质转化率达到11%。采用自然驯化和紫外诱变育种相结合,得到适用于黄酒酿造生产的耐高糖酵母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