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6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532篇
林业   255篇
农学   237篇
基础科学   263篇
  519篇
综合类   2350篇
农作物   335篇
水产渔业   149篇
畜牧兽医   990篇
园艺   455篇
植物保护   283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王晓菁  潘灿平  张艳  牛艳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2):250-252,25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枸杞中吡虫啉、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方法。样品采用酸性乙腈溶液提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检测,面积外标法定量分析,吡虫啉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系数为0.9997,阿维菌素为0.9995,线性范围为10.0~1000μg/L。枸杞中吡虫啉平均回收率92.0%~110%,最小检测浓度0.047μg/kg;阿维菌素平均回收率86.0%~98.0%,最小检测浓度0.33μg/kg。该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定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可满足检测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952.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系‘兰考906’携带一个小种专化的隐性抗白粉病新基因,暂称为PmLK906.用‘中国春’ב兰考906’F2:3纯合抗、感家系构建抗、感cDNA池.以此抗、感cDNA池为探针筛选小麦基因芯片,获得了可能与PmLK906基因连锁的EST(expression sequencetag)信息.其中感病池表达量高8倍以上的34个,抗病池表达量高8倍以上的28个,排除假阳性结果,这些信息可能代表了与PmLK906紧密连锁的基因.从抗病池表达量高的28个EST中选择2个EST序列信息,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在抗、感亲本cDNA和抗、感cDNA池中扩增,显示出一致的差异条带,提示与PmLK906连锁.  相似文献   
953.
以己烯雌酚(DES)、琥珀酸酐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混合酸酐反应(氯甲酸异丁酯法)将半抗原己烯雌酚与载体蛋白BSA联接制备成人工免疫原。用此免疫原免疫家兔,并以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的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被免疫兔血清中的抗DES抗体效价高达28。本试验为下一步制备抗DES单克隆抗体及研制快速检测DES残留的免疫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4.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年来严重威胁陕西省猕猴桃生产的枝腐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主要在秋冬及早春发生,以危害当年的结果枝为主,引起枝条皮层腐烂及整枝枯死。全省各地发病程度在年份间有差异,严重时病株率和病枝率分别达98%和33%。利用常规的病原菌分离培养及接种方法证明该病害为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的形态特点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一种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0~3.0舯A×0.5~1.0 μm,极生单鞭毛。电镜观察发现,该病原细菌主要分布在枝干皮层细胞间隙,并且在发病后期的组织中易观察到由5~15个菌体集结成团的现象。  相似文献   
955.
目前内蒙古地区典型草原退化较为严重,要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力,可从建群种之一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的人工辅助繁殖入手.自然状况下,克氏针茅的种子萌发率太低,为此采用多种无机化合物、不同温度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对克氏针茅种子处理不同时间,研究不同处理对克氏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理化措施可提高克氏针茅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指数,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处理为30%过氧化氢浸种20min,发芽率可达50%,发芽势为25%,分别比对照增长9倍,25倍;其次为300mg/L GA3浸种48h,发芽率为45.70%,发芽势为28.33%,分别比对照增长8倍,28倍.克氏针茅种子出芽率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种皮限制.该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繁殖克氏针茅,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6.
本试验根据山西省北杜坞村的气候条件以及半夏和冬小麦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半夏与冬小麦间套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半夏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15日~3月25日,新种半夏地的适宜播种量为130kg/667m2,重茬半夏地其播种量应比上一年的减少30%,适宜播种深度为5cm~7cm,此外,采用农家肥料、小麦秸秆双覆盖和小麦收割时留高茬,外加小水勤灌,每次灌溉量17.5m3/667m2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半夏的产量。  相似文献   
957.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肠杆菌耐药的现状、特点、生化机制和分子机理及抑制剂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正确理解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特点及其规律,从而为防治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8.
不同采收期对红富士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红富士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分别于盛花期后168 d、171 d、174 d、177 d、181 d和183 d采果,冷藏中定期测定几种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收期不影响呼吸峰出现的时间,但影响峰值高低;早采的果实失水严重;晚采的果实硬度下降快且腐烂率高;适期采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及vC含量变化幅度小,失水及腐烂少。用于长期贮藏的洛川红富士最佳采收期在盛花期后171~177 d,采收时硬度≥8.4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  相似文献   
959.
为进一步深入解析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花粉败育的机理,本研究从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PHYMS-1376及其对照可育系CK-1376各时期花药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TraesCS1D02G362900.1,与小麦基因组数据库比对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 TaWRKY51同源度为97%,说明该差异表达基因为 TaWRKY51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转录激活活性与花药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TaWRKY51开放阅读框全长663 bp,可编码220个氨基酸,含有WRKY结构域和锌指结构,分子量约为23.34 kD,等电点为6.42;启动子区包含与光响应、茉莉酸甲酯响应、脱落酸响应等7类顺式作用元件,且TaWRKY51蛋白被定位在细胞核内,具有一定的转录激活活性;与CK-1376相比,PHYMS-1376植株花药中 TaWRKY51的表达量在5个发育时期均高于CK-1376,且在四分体时期、单核晚期、二核期和三核期与CK-1376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该基因与PHYMS-1376花粉败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0.
  【目的】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雨养农业作物持续增产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研究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为黄土塬区可持续的农田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位于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始于2003年。设有4个传统耕作和4个免耕处理,具体为传统耕作 (CT)、传统耕作+地膜覆盖 (CP)、传统耕作+秸秆覆盖 (CS)、传统耕作+地膜+秸秆覆盖 (CPS)、免耕 (NT)、免耕+地膜覆盖 (NP)、免耕+秸秆覆盖 (NS)、免耕+地膜+秸秆覆盖 (NPS)。调查分析了2007—2016年玉米产量和玉米养分吸收特性。  【结果】  4个传统耕作处理中,CP处理玉米籽粒平均产量比CT处理提高了24.4%,氮素和钾素养分利用效率最高;CS处理玉米平均生物产量比CT处理提高了39.4%,玉米茎秆养分吸收量最高,特别是总吸钾量提高了101.7%;CPS处理籽粒平均产量最高 (9381.6 kg/hm2),总吸氮量和吸磷量分别比CT处理提高了63.2%和123.7%。4个免耕处理中,NP处理籽粒平均产量比NT处理提高了25.8%,NS处理比NT处理降低了3.9%;CPS处理平均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植株总吸氮量和总吸磷量最高。相同覆盖处理下,传统耕作的平均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氮磷总吸收量均高于免耕。平水年地膜覆盖增产效果最好 (27.0%~37.4%),干旱年秸秆覆盖增产效果最好 (3.5%~8.5%),丰水年则以地膜秸秆双元覆盖增产效果最大 (31.6%~38.1%)。  【结论】  黄土高原旱地条件下,传统耕作对玉米的增产效果好于免耕。采用传统耕作结合地膜秸秆双元覆盖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在不同气候年份下对玉米增产效果均较好,且年际间变异幅度较小,是渭北旱塬增加玉米养分吸收,提高籽粒产量的最佳田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