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54篇 |
免费 | 248篇 |
国内免费 | 57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54篇 |
农学 | 242篇 |
基础科学 | 270篇 |
546篇 | |
综合类 | 2271篇 |
农作物 | 346篇 |
水产渔业 | 151篇 |
畜牧兽医 | 970篇 |
园艺 | 442篇 |
植物保护 | 2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280篇 |
2021年 | 269篇 |
2020年 | 225篇 |
2019年 | 211篇 |
2018年 | 168篇 |
2017年 | 279篇 |
2016年 | 208篇 |
2015年 | 286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316篇 |
2012年 | 432篇 |
2011年 | 434篇 |
2010年 | 389篇 |
2009年 | 354篇 |
2008年 | 351篇 |
2007年 | 322篇 |
2006年 | 276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17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研究测定分析了秸秆制粒饲喂肉牛对其采食、反刍、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和增重的影响,以丰富秸秆饲料化利用方式。试验选取30头18月龄左右、活重接近的西杂肉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头),分别饲喂粉碎玉米秸秆(对照组)、玉米秸秆颗粒饲料(试验Ⅰ组)及玉米秸秆精粗饲料颗粒(试验Ⅱ组)。结果表明,1)秸秆制粒饲喂肉牛,其采食、反刍、咀嚼时间均有所缩短,且每食团咀嚼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4),而试验Ⅱ组采食时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2)除试验Ⅰ组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3组肉牛其他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3)秸秆粉碎制料后饲喂肉牛影响瘤胃发酵,与对照组比较,试验Ⅰ组瘤胃pH值及丁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乙酸含量和乙酸/丙酸显著升高(P<0.05);试验Ⅱ组瘤胃液丁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乙酸/丙酸及NH3-N含量显著升高(P<0.05)。4)秸秆粉碎制粒饲喂肉牛能显著增加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0.05),试验Ⅰ组及试验Ⅱ组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高出0.36和0.38 kg,饲料转化率(料重比)分别提高27.86%和29.09%。 相似文献
52.
旨在研究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斜发沸石对苏淮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肠道形态的影响,为斜发沸石在苏淮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选择体重(50±2)kg、健康的苏淮阉公猪4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共4个处理组。试验预饲期10 d,所有猪自由采食对照组基础日粮;正试期64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至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2.0%的斜发沸石。结果:随斜发沸石水平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肠道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道黏膜IgG含量升高。随斜发沸石水平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随斜发沸石水平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含量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随斜发沸石水平增加,十二指肠隐窝深度降低;空肠绒毛高度和空肠段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升高的趋势。试验表明,在各组日粮消化能和粗蛋白均满足且一致的情况下,添加适宜比例斜发沸石对改善猪的机体血液及肠道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综合考虑以上检测指标变化规律及斜发沸石添加成本,建议斜发沸石的适宜添加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53.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多年生苜蓿草地(L-L)及苜蓿耕翻轮作处理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苜蓿-谷子(L-M)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C)、轻组有机碳(LFOC)及重组有机碳(HFO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0 cm土层,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TOC、ROC、HFOC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苜蓿连作表层(05 cm) 和苜蓿轮作(小麦)中层(3050 cm) ,LFOC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苜蓿轮作(马铃薯)表层(05 cm)和苜蓿轮作(玉米)底层(170200 cm)。与苜蓿连作模式相比,苜蓿轮作(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会降低TOC、ROC、HFOC含量,增加LFOC含量,其中TOC含量分别降低17.44%,9.25%,18.40%和9.34%;ROC含量分别降低28.10%,8.52%,29.75%和23.17%;HFOC含量分别降低18.80%,10.06%,20.53%和12.50%;LFOC分别增加7.41%,5.56%,22.22%和57.41%。可见,苜蓿种植多年耕翻轮作粮食作物后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水平,且对有机碳各组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4.
利用EST数据库资源克隆家蚕Bombyx mori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果蝇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jps[jpg;icpmate dehydrogenase,6PGDH)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家蚕EST数据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克隆到了家蚕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的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2011bp.经RT-PCR克隆、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0RF),编码蛋白为483个氨基酸;通过与人、果蝇、家鼠、摇蚊、线虫的6PGDH蛋白序列比较,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5.
56.
为探究WIF1(Wnt inhibitory factor 1)基因中WIF1-I8-sv889结构变异位点变异与皱皮香猪躯干被毛形成的关系,本试验采用冰冻组织切片观察皱皮香猪皮肤毛囊的组织学形态,采用PCR方法分析WIF1-I8-sv889位点在猪群中的分布频率,并通过在线软件UCSC、RegRNA 2.0对结构变异序列所含的功能元件进行分析。组织学研究显示,与正常香猪和大白猪皮肤相比,皱皮香猪毛囊毛根鞘伸入真皮层,形成棘突,且皱褶凹陷处毛囊聚集,相反皱褶凸起处毛囊较少;皱皮香猪皮肤毛囊中的毛球宽度显著增大(P<0.05),单个毛囊中的毛干数极显著增多(P<0.01)。在WIF1-I8-sv889结构变异断点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片段长1383 bp,与参考基因组比,1383 bp中889 bp为结构变异区间,缺失581 bp,倒置308 bp。群体分布结果显示,猪群中WIF1-I8-sv889位点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检测到3种基因型:正常的Ⅱ型、杂合的DI型和缺失的DD型,皱皮香猪中未检测到Ⅱ型;与正常香猪和大白猪相比,皱皮香猪中D等位基因占优势(94.44%);经卡方检验,皱皮香猪D等位基因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香猪和大白猪(P<0.05;P<0.01)。结果提示,WIF1基因中的WIF1-I8-sv889结构变异可能与皱皮香猪毛囊的形态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7.
为了探讨寄生于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棕熊东北亚种、棕熊西藏亚种、黑熊四川亚种、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蛔虫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扩增了这些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同源性序列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COXⅠ、COXⅡ基因长度均分别为393和582bp,其中大熊猫与小熊猫及4种熊科动物蛔虫COXⅠ和COX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4.8%~95.0%和94.9%~95.5%;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蛔虫的COXⅠ、COX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9.8%和99.5%。分子系统树(NJ/MP/ML)表明,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和4种熊科动物体内的蛔虫均为贝蛔属(Baylisascaris)蛔虫;而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寄生的蛔虫应为蛔属(Ascaris)蛔虫。同时,分析结果也揭示了蛔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59.
60.
放牧条件下绒山羊绒毛季节性生长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试验研究放牧条件下绒山羊绒毛季节性生长变化的规律。选择体重及产绒性能相近的2.5岁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10只,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自然光照和短光照处理,短光照组每天的光照时间比自然光照组减少2小时,两组试羊在同一草场放牧。结果表明,放牧条件下,随牧草营养值下降(CP含量13.9%~6.0%)和光照递减(14.6~9.4h/d),绒毛生长呈慢—快—慢增长模式,主要的生长期在9月下旬~12月上旬,11月份为高峰期;减少光照可刺激绒毛生长,使快速生长的时间提前至8月下旬,绒毛长度增加10.9%,但生长模式不变。绒毛细度(14.6~14.9μm)和强度(6.9~5.9g)不受季节影响,但绒毛伸度下降54.3%;减少光照不改变绒毛强度和伸度,但绒毛细度增加5.6%、产绒量提高12.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