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0篇 |
免费 | 209篇 |
国内免费 | 40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03篇 |
农学 | 218篇 |
基础科学 | 147篇 |
385篇 | |
综合类 | 2170篇 |
农作物 | 325篇 |
水产渔业 | 193篇 |
畜牧兽医 | 782篇 |
园艺 | 251篇 |
植物保护 |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122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189篇 |
2013年 | 257篇 |
2012年 | 424篇 |
2011年 | 434篇 |
2010年 | 465篇 |
2009年 | 407篇 |
2008年 | 441篇 |
2007年 | 354篇 |
2006年 | 305篇 |
2005年 | 237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17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了筛选小麦纹枯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多种化学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烯唑醇、井冈霉素、敌力脱、适乐时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a)抑菌效果较好,EC50均小于1 mg/kg;敌萎丹、立克秀、甲基托布津、扑力猛、五氯硝基苯、三唑酮和退菌特对小麦纹枯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EC50均在10 mg/kg以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1%复方适乐时FS1 : 500包衣和2.5%适乐时FS 1:500包表处理防效最好,分别达到84.23%和83.52%;其次为12.5%烯唑醇WP 1 : 625拌种和2%立克秀WS 1 : 500拌种,为81.49%和77.23%;3%敌萎丹FS 1:500包衣、2.5%扑力猛FS 1:500包衣、15%三唑酮WP 1:500拌种和20%井冈霉素SP 1:500拌种也有较好的防效,平均防效均大于60%.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返青期3%敌萎丹FS 1:500包衣和12.5%烯唑醇WP 1:625拌种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55.43%和51.51%;收获期白穗率调查结果发现,12.5%烯唑醇WP 1:625拌种防效最好,达84.63%;其次为3%敌萎丹FS 1:500包衣和15%三唑酮WP 1:500拌种,防效分别达到73.36%和72.31%.收获期产量调查结果表明,3%敌萎丹FS 1:500包衣、21%复方适乐时FS 1:500包衣和2.5%适乐时FS 1:500包农处理增产效果较好,分别达到13.81%、12.34%和11.50%.从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综合考虑,敌萎丹、复方适乐时、适乐时是较好的种子处理剂. 相似文献
82.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si1和Lsi2及其野生型,所有施肥和管理措施一致。于成熟期,取水稻地上部茎、叶、鞘样品,常规方法测定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结果】1)不同基因型水稻体内硅含量、植硅体含量、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突变体显著低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野生型> Lsi2野生型> Lsi2突变体> Lsi1突变体,Lsi1和Lsi2突变体水稻植硅体碳含量显著高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突变体> Lsi2突变体> Lsi2野生型> Lsi1野生型。2)野生型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鞘>叶>茎,而突变体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叶>鞘>茎,水稻叶片中的植硅体碳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最高,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分布趋势为叶>茎>鞘,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为叶>鞘>茎。3)水稻植硅体含量与硅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高吸硅的水稻植硅体含量高,且形成的植硅体比表面积小,表明植硅体含量及其形态受其遗传特性的影响。植硅体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植硅体碳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表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除了受植硅体含量影响,还受植硅体所包裹的有机碳浓度影响。4) 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生物量、植硅体储量、植硅体碳储量显著高于其突变体。【结论】具有高吸硅能力的野生型水稻与其突变体相比,生物量、硅、植硅体、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增加,分布不同,虽然植硅体碳含量降低,但植硅体碳储量增加。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比低硅突变体水稻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83.
84.
秸秆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清瓶培养消化方法,在中温(32~35℃)环境下,研究了小麦秸秆在不同固含率下的厌氧消化状态.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固含率5%~25%范同内,理论产气数值与实际气体量成线性相关,方程:y=1.846 2x-448.73,R2=0.926 5;无论产气还是产酸和用酸平衡上,同含率25%是较适宜物料厌氧消化的浓度,产气量超过理论数值109.0 mL·g-1;3种不同粒径的产气量最大是<0.5 cm,其次1~2 cm,3~5 cm,考虑到粒径小容易酸化的原因,故选择秸秆厌氧消化的粒径范围<2.0 cm. 相似文献
85.
长江渔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而长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文化之一。面对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对此,有助于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有助于长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有助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上海市崇明区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形式,对长江渔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收集来的数据以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主要问题为:地方管理与治理能力比较薄弱;急功近利开发影响保护与传承;普通民众保护与传承意识淡薄。对此,建议完善长江渔文化保护与传承法治与机制;加强对长江渔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保护;加强长江渔文化的宣传应用与活态传承;加强长江渔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与开发等,为长江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86.
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有机碳表层富集现象,进行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方法】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免耕7年稻田,研究了轮耕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对等质量法计算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结果】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降低了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下层5—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降低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层化率;而翻耕、旋耕后免耕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于翻耕、旋耕分别呈相反的趋势。2006—2009年表层600Mg·hm-2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以长期免耕最高。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秸秆还田会提高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层2550Mg·hm-2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而翻耕、旋耕后免耕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翻耕、旋耕有所降低。【结论】长期免耕后,连续免耕秸秆还田会增加表层600Mg·hm-2土壤有机碳储量;而翻耕、旋耕秸秆还田会提高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相似文献
87.
小麦纹枯病生防菌株S 024的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种诱变方法(紫外线、微波、LiCl,LiCl 紫外线、LiCl 紫外线 微波)对出发菌株S 024进行了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几种诱变方法对S 024的诱变效果差异较大,紫外线(UV)照射和LiCl处理均未能筛选到正突变菌株;微波(MV)处理(50,100 s)可选育出高效菌株,LiCl和UV复合诱变处理的效果最好,共筛选到3个高效菌株(LiU-024-1,LiU-024-4,LiU-024-9),其中LiU-024-4菌株抑菌率比出发菌株S 024提高了34.44%;连续3代转代培养,其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基本稳定.用MV对3株高效菌株再进行诱变处理,其抑菌活性基本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88.
89.
卫星遥感估产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简述遥感估产的基本原理、程序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遥感估产模型进行了评价,并介绍了面积估算方法的发展趋势。遥感信息源的分辨率越来越高,3S、建模与农业、生态、计算机应用等技术相结合,为遥感估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而使建立集高时效性、高精度、可操作性强、易于业务化等优点于一身的优秀的遥感估产系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0.
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对赤拟谷盗幼虫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1,8-桉叶油醇、樟脑、马鞭草烯醇、冰片和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的活性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熏蒸、触杀和驱避等测试方法评价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赤拟谷盗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川甘亚菊挥发油、灌木亚菊挥发油和1,8-桉叶油醇均具有一定的熏蒸活性(LC50分别为94.60、81.17 mg/L和18.42 mg/L)和触杀活性(LD50分别为216.93、100.50μg/头和52.69μg/头)。同时,在高测试浓度(78.63 nL/cm~2和15.73 nL/cm~2)时,分别处理2 h和4 h后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以及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均表现出较明显的驱避活性,冰片驱避活性接近于阳性对照避蚊胺。因此,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的幼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