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1篇
  免费   586篇
  国内免费   1209篇
林业   913篇
农学   1149篇
基础科学   541篇
  1335篇
综合类   4916篇
农作物   795篇
水产渔业   521篇
畜牧兽医   1856篇
园艺   737篇
植物保护   553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378篇
  2021年   465篇
  2020年   425篇
  2019年   494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369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698篇
  2012年   862篇
  2011年   900篇
  2010年   929篇
  2009年   743篇
  2008年   840篇
  2007年   748篇
  2006年   574篇
  2005年   499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425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家蚕雌蛾交配时间早迟与产卵的关系,对家蚕雌蛾羽化后1~5h交配对产卵速度、产卵量和卵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蛾羽化后4~5h交配的雌蛾产卵速度快、产卵量最多、不良卵最少。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杜仲叶(Eucommia ulmoides leaves,EUL)对绵羊营养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5~30 kg、70~80日龄的湖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无杜仲叶日粮组,CTL)、低剂量添加组(10%杜仲叶日粮组,EUL1)、高剂量添加组(20%杜仲叶日粮组,EUL2)。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时,通过静脉采血,离心后分别取血浆和血清,血浆用于生化分析,血清用于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饲喂杜仲叶后,EUL1和EUL2组绵羊血浆中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均升高,EUL2组与CTL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EUL1组与CTL组差异不显著(P>0.05);EUL1和EUL2组尿素较CTL组极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EUL1和EUL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样品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进行检测,在正模式下得到593个代谢物,在负模式下得到1 570个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发现,各试验组间的差异代谢物较多,能将其得分图明显区分。进一步对变量重要性因子大于1.0(VIP>1.0)的代谢物进行t检验后发现,各组之间有24种特征代谢物差异显著(P<0.05)。这些差异代谢物涉及体内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的代谢,有的代谢物还与动物的免疫机能相关。杜仲叶饲料对绵羊的营养代谢、生理状态和免疫状况可产生明显的影响,代谢组学可有针对性地分析代谢物发生的步骤及生理作用,为阐明杜仲叶影响营养代谢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3个产地板蓝根多糖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小鼠吞噬试验、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最低抑菌与最低杀菌浓度的检测,对不同产地板蓝根多糖功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产地板蓝根多糖均使小鼠吞噬能力增强,并协同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苗期施用钠复合肥增强梭梭抗逆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盆栽育苗的方法,施用钠复合肥后培育梭梭植株,使其正常生长70 d后干旱20 d进行沙地移栽试验,3个月后生长期结束测定其形态指标、生物量以及Na+和K+含量,初步探讨了钠复合肥在培育强抗旱梭梭植株方面所起的作用。与对照(不施任何肥料)和施用(NH4)2HPO4(与钠复合肥含等量的N、P)的处理相比,施用钠复合肥的梭梭株高分别增加了26%和12%;分枝数增加了22%和14%;主茎直径分别增加了48%和23%、主根直径分别增加了37%和24%;冠幅分别增加了57%和28%;根冠比均增加了18%;鲜重分别增加了130%和74%、干重分别增加了154%和74%;地上部的Na+含量分别增加了45%和38%,根中的Na+含量分别增加了15%和12%;地上部中的K+含量差异不显著,根中K+含量分别降低了28%和31%。以上结果表明,钠复合肥的施用能有效地促进梭梭的生长并提高其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使用5只成年母鸡,采用846合剂全身麻醉,伏卧或卧保定,进行输尿管引出手术,手术分两步进行,最后使输尿管开口从泄殖腔壁上游离出来,固定并暴露于尾下肛门上方的体表。试验结果表明,手术对我明显不良影响,术后鸡正常采食和产蛋,能长期饲养并分别采集单纯的尿液和粪便,可作为一种有用的试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禽流感疫情的暴发,唤醒了全社会对动物疫病的重视和关注,促使人们在重视人类疫病防治的同时,更加关注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禽)共患疫  相似文献   
17.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种植莜麦(Avena nuda)的地段上播前基施硒肥,研究硒肥(Na2SeO3·5H2O)用量在570~1143 g· hm-2时,对莜麦生产特点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索提高莜麦生产水平的新途径,进一步丰富河南优质饲草资源.结果表明:对莜麦生产适宜的硒肥基施量为765~954 g·hm-2,基施硒肥能使莜麦的鲜干比平均降低6.69% (P<0.05),茎叶比平均提高10.01% (P<0.05),分蘖数平均提高12.50% (P<0.05),扬花期干草产量平均提高8.22% (P<0.05);另外,硒肥还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千粒重,但不能提高莜麦果实产量.因此,合理基施硒肥是提高莜麦  相似文献   
18.
经过2006-2008年为期3年在硒钴缺乏的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滩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上基施硒钴配合肥料,研究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改善苜蓿生长环境和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硒钴配合基施均能够显著提高现蕾到开花期苜蓿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能力(P<0.05),提高苜蓿单位叶面积生产干物质的速率,有利于苜蓿的花前青干草生产;在4种硒钴配施肥中,以硒量570 g/hm2、钴量762 g/hm2配施效果最显著,2年内牧草平均增产8.0%(P<0.05),种子的千粒重提高了12.5%(P<0.01),耕作层地下生物量提高了4.6%。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葡萄园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构建了牧草-鹅-鲜食葡萄循环生态种养体系。实践表明,在设施葡萄园推广套种牧草养鹅、鹅粪生产有机肥料、有机肥料种植葡萄和牧草等高效配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牧草-鹅-鲜食葡萄循环生态种养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有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0.
Extant colobines represent a predominantly arboreal primate radiation, but there are outliers such as some species of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spp.) that utilize both arboreal and terrestrial substrates. We quantified the degree of terrestrial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s across canopy levels,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determinants and constraints of strata association as well as use of postures in relation to behavior and food sources in a wild population of Yunn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bieti) in the Samage Forest, China. The subjects spent 80.5% of the observation time in the trees and 19.5% on the ground. Ground use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the context of travelling (61%) and less often in the context of feeding and resting (30% combined). Adult males frequented the groun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other age‐sex classes. Age‐sex differences were also apparent in substrate preferences, which likely reflect body weight constraints. Adult 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associated with solid substrates and less with terminal branches than adult females and juveniles. Juveniles were seen more often on unstable ground (i.e. on thin and oblique branches) and in the upper canopy. Substrate use also varied with behavior: feeding was much more common in the upper stratum, outer canopy, on highly inclined and thin branches, as compared to resting. Severe weather also influenced canopy use in that tree crowns were used less often during periods of snowfall. The most frequently exhibited resting and feeding postures was sitting. Standing and suspensory postures were most often used in the context of feeding on lich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