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3篇
  免费   583篇
  国内免费   1549篇
林业   1452篇
农学   2135篇
基础科学   1412篇
  2379篇
综合类   3626篇
农作物   669篇
水产渔业   425篇
畜牧兽医   1747篇
园艺   370篇
植物保护   95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365篇
  2021年   569篇
  2020年   513篇
  2019年   500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428篇
  2016年   525篇
  2015年   587篇
  2014年   551篇
  2013年   644篇
  2012年   816篇
  2011年   913篇
  2010年   865篇
  2009年   777篇
  2008年   735篇
  2007年   743篇
  2006年   692篇
  2005年   618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291篇
  1996年   257篇
  1995年   235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190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3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明确华北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田间种群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于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分别采集河南、河北、山东和山西4个省的棉铃虫田间种群,采用浸叶法于室内测定棉铃虫对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和甲维盐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棉铃虫对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在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3.0~58.5倍和21.1~55.3倍,棉铃虫对辛硫磷的抗性发展相对缓慢;各监测点棉铃虫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北沧县、河南安阳、山西盐湖种群的抗性倍数由2014年的61.0倍、22.5倍和24.0倍上升至2019年的91.1倍、44.7倍和61.3倍,山东夏津种群的抗性最高,2019年抗性倍数达到216.3倍;棉铃虫种群对甲维盐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河北沧县、河南安阳、山西盐湖和山东夏津种群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2~40.4倍、5.8~16.6倍、5.5~23.4倍和11.0~36.6倍。表明4个监测地区的棉铃虫田间种群对3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建议减少这3种杀虫剂的使用频次,并注意与其他杀虫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2.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3.
选择适当早花早熟的油菜资源是解决多熟制生产中冬季作物油菜与其它夏季作物接茬矛盾的关键;早花是早熟的基础,对油菜早花材料的早花形成原因开展研究,有利于通过分子育种加速选育适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本研究选取稳定的早花早熟品系GZ522作为研究对象,以甘蓝型油菜XY15为对照,采用生物统计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农艺性状和早花形...  相似文献   
94.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编问卷以特定选择方式对318名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取向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多元文化影响明显,具有较强的利己倾向,重现实层面、轻理想层面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等特点.对此需要正确应对多元文化的侵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播,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并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来保障学生人生价值选择的理性倾向.  相似文献   
95.
薰衣草油与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和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在室内条件下薰衣草油、肉桂油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生物活性,采用喷雾、熏蒸法测定了薰衣草油和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产卵抑制活性和熏蒸活性,并分析了2种精油的亚致死剂量对雌成螨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肉桂油相比,薰衣草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较强,经浓度为1%的薰衣草油喷雾处理后,雌成螨、若螨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64.07%和52.22%,LC_(50)分别为0.41%和0.89%;浓度为2%的薰衣草油对雌成螨产卵的抑制作用最强;与肉桂油相比,薰衣草油的熏蒸活性也较强,熏蒸雌成螨6、12和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70.37%、85.19%和95.19%,LD_(50)分别为0.94、0.59和0.39μL;随精油剂量增加雌成螨运动轨迹紊乱,触壁反射活动减少,移动范围明显减小,而移动频率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与肉桂油相比,在朱砂叶螨的生物防治中薰衣草油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五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差异、作用特点和田间控制效果,采用药液定量滴加法比较了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其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LC50对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及药剂致毒的温度效应和盆栽防效。结果表明: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虱螨脲最高,LC50分别为0.173 mg/L和0.295 mg/L,氟铃脲和氟啶脲次之,均高于对照药剂辛硫磷;而吡丙醚和灭蝇胺低于辛硫磷。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以LC50处理4龄幼虫后,虱螨脲、氟铃脲和氟啶脲对其存活幼虫后续发育历期、成虫羽化率和繁殖力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单雌产卵量较清水对照分别降低72.6%、57.8%和58.1%;灭蝇胺也可使成虫产卵量降低;吡丙醚可引起卵孵化率下降。该类药剂对其幼虫的毒力基本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虱螨脲、氟铃脲和氟啶脲7.5、15 g a.i./667 m2处理对当代4龄幼虫的防效较低,但对下一代幼虫的防效可达93%以上;虱螨脲、氟铃脲和灭蝇胺与新烟碱类的噻虫胺混用,可显著提高药剂的速效性,且持续控制作用好。  相似文献   
97.
本文通过室内贴牌水培法及整株法,快速鉴定并验证了2013年采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稻田的50个稗草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贴牌水培法所用的二氯喹啉酸甄别剂量为80mg/L;稗草死亡率越低,其抗性倍数(resistance factor,RF)越高,其中死亡率为0时,整株法测定的RF值高达896.07~1 209.38;贴牌水培法测定的稗草样本对二氯喹啉酸的ED50远低于整株法,但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稗草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趋势高度吻合。笔者认为以贴牌水培法测定的死亡率小于40%的稗草样本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风险较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8.
99.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迭球螋成虫对落叶松球蚜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表明,迭球螋对落叶松球蚜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a=a·exp(-b/N)计算出最佳寻找密度22.47头/皿;利用Holling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关系式S=a/(1+aThN)计算了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作用率与其密度的关系为E=0.189 4P-0.3202;分摊竞争强度与其密度的关系为I=0.579 7lgP+0.000 8。  相似文献   
100.
马恒  杨洪  郅军锐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13,39(3):122-127
为掌握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特点,对纵卷叶螟绒茧蜂在单作稻田和水稻-玉米邻作类型田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玉米模式中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在玉米的扬花期明显高于单作稻田,最高值为单作稻田模式的3.36倍,但是田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率并不高于单作稻田模式.在单作稻田未施药系统田,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显著高于施药系统田;并且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数量密切相关.不论在何种种植模式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雌性比一直处于低水平,在单作稻田下,雌性比为0.2~0.3,在水稻-玉米邻作田,其雌性比为0.2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