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3篇
  免费   709篇
  国内免费   1397篇
林业   1333篇
农学   1659篇
基础科学   998篇
  1766篇
综合类   4535篇
农作物   911篇
水产渔业   544篇
畜牧兽医   1650篇
园艺   628篇
植物保护   775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508篇
  2021年   565篇
  2020年   545篇
  2019年   533篇
  2018年   366篇
  2017年   531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610篇
  2014年   582篇
  2013年   824篇
  2012年   1002篇
  2011年   968篇
  2010年   953篇
  2009年   831篇
  2008年   761篇
  2007年   677篇
  2006年   644篇
  2005年   517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0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大豆育种进展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外大豆的生产现状、大豆育种常用方法及优缺点、未来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的分析,指出今后我国大豆育种目标是主攻单产,兼顾高蛋白和高油,同时选取具有更广适应性、更高抗病虫性的品种。同时要广泛引入国外优异资源,采用常规鉴定技术和生物技术挖掘资源的遗传潜力,为育种提供优秀的亲本和优良基因;在育种方法上应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和识别优异的变异个体,变传统育种为现代育种,使大豆品种在培育方面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92.
Two novel isobenzofuranone derivatives, pseudaboydins A (1) and B (2), along with five known compounds, including (R)-2-(2-hydroxypropan-2-yl)-2,3-dihydro-5-hydroxybenzofuran (3), (R)-2-(2-hydroxypropan-2-yl)-2,3-dihydro-5-methoxybenzofuran (4), 3,3′-dihydroxy-5,5′-dimethyldiphenyl ether (5), 3-(3-methoxy-5-methylphenoxy)-5-methylphenol (6) and (−)-regiolone (7), were isolated from the culture broth of the marine fungus, Pseudallescheria boydii, associated with the starfish, Acanthaster planci.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primarily based on NMR and MS data.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of 1–4 were determined by CD spectroscopy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The cytotoxic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1–4 were evaluated. Pseudaboydin A (1) showed moderate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 HONE1,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 SUNE1 and human glandular lung cancer cell line GLC82 with IC50 values of 37.1, 46.5 and 87.2 μ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93.
供试材料于2012年3月份采集于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典型代表区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乡,材料选择地块分别为:碱斑地、芦苇地、旱田地(前茬为玉米,采样时也为玉米)、水稻种植1年地、水稻种植5年地、水稻种植10年地(分别用SJ、SL、SH、SS1、SS5、SS10表示)。结果表明:盐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影响,盐碱水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全氮、速效氮含量均增加,在种植1~5年内,增加幅度较大,积累的氮素多富集于0~20 cm土层内。  相似文献   
994.
利用荧光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引种到山东地区的30份薄壳山核桃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山东地区引进的薄壳山核桃品种资源遗传背景的认识,为以后山东地区薄壳山核桃的品种选育在分子层面提供理论基础.总体上,9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425个条带,多态性条带1381个,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6.9%,其中有...  相似文献   
995.
砷镉在不同矿物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敏雪  管玉峰  苏子贤  陶亮 《土壤学报》2022,59(6):1583-1593
重金属元素镉砷由于毒性高、活性大及危害强等特点,其土壤界面化学过程是土壤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已有大量报道涉及镉砷的界面化学过程研究,但很少排除pH这一重要因子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因此,本研究通过序批式反应,在排除pH干扰的条件下,定量研究了砷及镉在不同矿物界面(包括氧化铝、二氧化钛和高岭石)单独存在以及共同存在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矿物界面上砷和镉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为其控速步骤;镉及砷的吸附效率(吸附量/比表面积)在不同矿物界面上均呈现出二氧化钛界面远高于氧化铝界面,而氧化铝界面高于高岭石界面;随着镉/砷浓度比的递增,镉的关键界面作用过程调控机制由静电吸附控制为主逐步转变为静电吸附与形成界面-砷-镉三元络合物共同作用,继而转变为形成表面沉淀控制;而随着砷/镉浓度比的递增,砷的关键界面调控机制发生从吸附控制为主向为沉淀控制为主的转变。该结果可为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矿物界面的微观化学作用过程及其调控措施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6.
为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组成与理化性质的差异,本研究以15个不同品种中薯系列马铃薯为原料提取淀粉,并对其组成和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及相关性分析。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广,颗粒形貌存在差异,小颗粒多为卵圆形,大颗粒多为椭圆形、拉长形以及不规则形。不同马铃薯淀粉的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其溶解度、膨润力范围分别为25.92%~28.74%,4.90~6.26 g·g-1;糊化初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糊化焓值(ΔH)范围分别为61.44~65.55℃、64.49~68.69℃、67.87~72.54℃、7.21~13.49 J·g-1;峰值黏度、衰减值、回生值范围分别为2 499.3~3 220.4、514.0~2 218.4、401.0~884.1 BU。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中磷含量与峰谷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度呈显著负相关;平均粒径D[4,3]与短程有序参数1 045/1 022 cm-1 和1 022/995 cm-1均呈显著正相关;To与峰值黏度呈显著负相关;糊化温度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峰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中薯系列马铃薯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软香型品种滇屯502是云南特色优质米生产的当家品种,30余年生产应用种性退化严重,在无病虫害防治条件下,其稻瘟病发病率为100%,产量减少41.9%。为了对该品种进行复壮,采用单穗选择、株系比较、品系鉴定的方法,紧扣稻瘟病抗性、香味和软米几个重要而典型的性状,开展滇屯502复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2.67万株滇屯502群体中筛选出3个复壮品系,入选率为0.01%。这3个品系表型和食味品质与滇屯502相似,但产量和稻瘟病抗性较滇屯502分别至少提高41.1%和58.3%。利用复壮品系混系繁殖形成的复壮滇屯502,较原种滇屯502的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南软香常规稻品种复壮提供技术和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998.
任思瑞  李道亮  周鸿媛  郭婷  张宇昊  马良 《核农学报》2022,36(10):2019-2026
为探究链格孢酚单甲醚(AME)和链格孢酚(AOH)这两种二苯-α-吡喃酮类链格孢霉毒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及机理,本研究模拟血液生理pH值,采用稳态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3D荧光光谱以及圆二色光谱等方法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ME和AOH与HSA相互作用均发生了静态猝灭,具有较高亲和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ΔH<0,ΔS<0)结合形成1:1复合物,互作过程中这两种类毒素破坏了人血清白蛋白中稳定二级结构的氢键网络,使蛋白二级结构展开,且AME和AOH使人血清白蛋白中的α-螺旋结构含量从48.93%分别减少至39.41%和44.01%,并使色氨酸残基极性降低、疏水性增加,但酪氨酸残基极性变化不大,即结合位点可能位于色氨酸残基所在的空腔(即结合位点I);AME对HSA的猝灭程度、猝灭常数(Ksv)及结合常数(Ka)均大于AOH,结合距离也更小(rAME=2.56 nmAOH=2.60 nm)。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二苯-α-吡喃酮类链格孢霉毒素的毒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完善丰富其毒理学相关资料,以及进行风险评估和在食品中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的水平轴风力机非定常尾迹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力机的尾流效应对下游风力机的气动性能和疲劳载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叶尖速比对水平轴风力机非定常尾迹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在中性大气条件下采用基于致动线模型的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方法对不同叶尖速比下运行的风力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采用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方法对风力机尾迹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尖速比对风力机下游12D(D为风轮直径)范围内速度分布有显著影响,随着流向距离的增加,叶尖速比的影响逐渐减弱;风轮尾迹中2D处的速度亏损最大,在下游28.5D附近速度完全恢复;叶尖速比对风力机尾迹湍流强度有很大影响,叶尖速比为2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弱,而叶尖速比为3时尾流湍流强度最大,说明该叶尖速比下尾流与大气边界层掺混作用剧烈,有利于尾迹速度恢复;叶尖速比对风力机尾迹结构的尺度和含能大小有显著影响,叶尖速比为3时尾迹中的大尺度结构及其含能占比最高,随着POD模态阶数的增加,尾流结构尺度和含能逐渐减小;风力机尾迹结构由反向旋转的高、低速涡对组成,其垂向尺度可达到整个边界层厚度,而风力机风能吸收利用效率主要体现在尾迹展向湍涡结构的尺度。该研究可为深入理解叶尖速比对风力机尾迹平均统计特征及结构演化的影响提供依据,为风力机优化设计和运行策略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00.
耕作改变了土壤物理特性,进而影响了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定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与作物生长过程是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该研究在土壤水热碳氮模拟模型(Soil Water Heat Carbon Nitrogen Simulator,WHCNS)的基础上耦合了EPIC模型的土壤耕作模块,构建了适用于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碳氮过程模拟模型。利用华北平原南部河南商丘试验站2015-2017年实测的不同耕作方式下(深耕、免耕和轮耕)的土体储水量、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和产量数据对改进后的WHCNS模型进行了校验和模拟效果评价,并模拟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蒸散量、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土体储水量、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0%,一致性指数均大于等于0.90,纳什系数均大于等于0.58,决定系数均大于等于0.90,作物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达到0.99。两季冬小麦,与深耕和免耕相比,轮耕的蒸散量分别降低了8.8%~10.8%和13.8%~21.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6.7%~9.4%和15.7%~24.9%。两季夏玉米,与深耕和轮耕相比,免耕的蒸散量分别降低了12.5%~12.9%和20.7%~22.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4%~15.2%和29.1%~31.3%。耕作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总体而言,改进后的WHCNS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