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3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292篇
林业   134篇
农学   150篇
基础科学   150篇
  289篇
综合类   1560篇
农作物   216篇
水产渔业   135篇
畜牧兽医   681篇
园艺   319篇
植物保护   162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4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统计了不同生育期旗叶叶绿体基粒片层数和基粒垛数。结果表明,从扬花期至灌浆初期,叶片结构变化不明显;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细胞间隙少;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基质浓厚,易形成突起;线粒体嵴发达,充满浓厚基质。从灌浆中期至灌浆末期,叶片结构衰老迅速,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开始解体,体积变小,数量减少;叶绿体基粒片层解体,基质淡薄,嗜锇颗粒增多,线粒体嵴和基质减少。还发现从扬花期至灌浆中期,高基粒片层数增加,灌浆中期之后,高基粒片层数减少。  相似文献   
942.
作物产量与群体结构密切相关。为合理配置群体结构,提高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油莎豆产量潜能。2018年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大田裂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A1)、110 000株/hm2(A2)、130 000株/hm2(A3);裂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B2),45 cm垄上单行(B3);裂裂区为留苗方式,分别为矩形留苗(C1),三角留苗(C2),共18种处理,3次重复。通过测定群体光合速率(CAP)、叶绿素a+b(Chla+b)含量及荧光参数(Fv/Fm和qP),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油莎豆块茎形成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莎豆块茎形成后0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块茎形成后25~75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先增后降趋势。相同密度和留苗方式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Fv/Fm及qP所测指标表现为种植方式B2最大,较B1、B3差异均显著(P<0.05);相同密度和种植方式下,上述所测指标表现为留苗方式C2更大,较C1差异显著(P<0.05)。A2B1C2处理产量达到7520.45 kg/h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莎豆产量的关键。适宜密度下,合理的宽窄行配置和三角留苗方式可有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增加叶绿素a+b含量,提高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是实现植株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并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43.
水稻核心种质的育种成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报道了一级核心种质青六矮1号到七级核心种质黄丝占和黄粤占的选育结果。分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在品质育种、高产育种、抗病育种中的育种成效和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的育种效率。讨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的关键和高效保障以及水稻核心种质育种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944.
为给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快速鉴定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用3个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为背景的野生二粒小麦(TTD140)染色体臂置换系(chromosome arm substitution line,CASL)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结合SNP分析,获得纯合的SNP,用于鉴定CASL材料中TTD140的置换区段。结果发现,CASL3AL的SNP主要分布在染色体3A的108~750 Mb区段;CASL7BS的SNP分布于染色体7B的0~536 Mb和5A的22~482 Mb区段;CASL4AL的SNP分布比较复杂,除集中在4A的40~745 Mb、7B的0~570 Mb以及5B的410~675 Mb外,还在1A、2A、3A、7A、2B、2D、5D、6D和7D染色体上成簇分布,表明该材料除在预期的染色体4A上保留TTD140的大片段外,还在其他染色体上残留许多TTD140小片段。通过97对多态性SSR标记验证CASL3AL的染色体组成,发现84对标记能检测到TTD带型,其分布范围与转录组数据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对SNP富集区域的320 bp PCR产物直接测序,发现CASL3AL与CS之间存在7个SNP位点,但与TTD140以及Zavitan参考序列一致。因此,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够有效鉴定小麦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材料的染色体组成,且比传统的分子标记技术准确、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945.
中华鼯鼠在全世界现存13属34种,中国有17属16种,其中中国特产的有3种,文中对中华鼯鼠的体形特征、生态习性、繁殖特点与分布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46.
载锌蒙脱石对大肠杆菌K88抗菌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阳离子交换反应合成了载锌蒙脱石(Zn*Ca-MMT&Zn*Na-MMT),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载锌反应前后,蒙脱石的(001)面网间距增大,表明锌是以水合阳离子形式进入蒙脱石晶格层间位置。体外抗菌试验表明,蒙脱石(Ca-MMT&Na-MMT)未显抗菌活性,而Zn*Ca-MMT和Zn*Na-MMT对大肠杆菌K88均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且后者的杀菌效果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947.
牡蛎壳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牡蛎(Oysters)是世界著名而常见的贝类,我国牡蛎产量占世界牡蛎养殖产量的首位,沿海各省有牡蛎20多种,在南方俗称"生蚝"或"大蚝",是南部沿海最主要的经济贝类,其中广西湾钦州湾和粤西  相似文献   
948.
大连海区大泷六线鱼生物学指标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9月~2004年7月,分秋季、繁殖期、繁殖后、越冬后、春季、夏季6个时期在大连地区采集大泷六线鱼标本。各个时期分别采集雌雄标本20~30尾,规格约20cm。并于9月和10月采集幼鱼约50尾。测定样本的成熟系数、肥满度、肝指数、胃肠充塞度等生物学指标,分析了其生物学指标的季节变化规律及成幼鱼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949.
核苷酸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苗新  曹娟娟  徐玮  张文兵  麦康森 《水产学报》2014,38(8):1140-1148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7.71±0.02)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对照组,即高鱼粉对照组FM(鱼粉含量为45.0%)和低鱼粉对照组N0(鱼粉含量为31.5%),在低鱼粉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75、150、300、600和1 000 mg/kg的核苷酸,共配制出7种等氮等脂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63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对大黄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鱼体组成和形体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增重率随着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添加量为300~600 mg/kg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随着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力(T-AOC)的活力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300 mg/kg时显著高于低鱼粉对照组(P0.05)。核苷酸对大黄鱼肠道肌肉层厚度和微绒毛高度有显著影响(P0.05),分别在添加量为150和300mg/kg时出现最大值;而对肠道褶皱高度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核苷酸能促进大黄鱼生长,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以增重率为指标,利用折线模型计算得到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核苷酸的适宜添加量为194.91 mg/kg。  相似文献   
950.
为了阐明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幼体附着变态的内在机理,在天然诱导物-微生物膜的诱导参照下,通过使用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与信号通路的活化剂与抑制剂初步研究了其对该种幼体附着变态过程中调控作用。结果显示,GPCRs活化剂Gpp[NH]p与抑制剂GDP-β-S没有诱导和抑制活性,表明可能非GPCRs的其他细胞反应/过程参与了M. galloprovincialis幼体的附着变态。腺苷酸环化酶/环腺苷酸(AC/cAMP)信号通路相关、理论上具有诱导活性的6种神经性试剂,除了磷酸二脂酶抑制剂(IBMX)外,其它的在10-8-10-3 M浓度下48 h、72 h后都没有活性,并且高浓度下表现出较高的神经性药物毒性。IBMX仅在10-4 M 浓度72 h后呈现出一定的诱导活性,但是与微生物膜48 h就具有非常高的活性相比显著性较低且时间滞后。磷脂酰肌醇/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PI/DAG/PKC)信号通路相关的2种活化剂48 h、72 h均无诱导活性,但是其抑制剂H-7在10-6 M的低浓度下48 h后表现出显著性的抑制效果,72 h后效果丧失,抑制浓度上升到10-5 M。以上活性浓度与作用时间两个方面的结果明确表明了PI/DAG/PKC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M. galloprovincialis幼体的附着变态,而AC/cAMP信号通路可能作为次要通路,或者由于所用神经性试剂的毒性造成的一种实验假象。本研究有助于推进该品种的发育生物学研究以及通过切断信号通路实现生物污损防治技术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