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6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10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142篇
基础科学   145篇
  293篇
综合类   1726篇
农作物   208篇
水产渔业   136篇
畜牧兽医   749篇
园艺   351篇
植物保护   15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为明确狄斯瓦螨侵袭西方蜜蜂蜂群后工蜂出现的畸形等级和形态差异,参照1988年Ruttner提出的形态测定标准,测定了蜂螨侵袭后采集蜂巢内正常蜂、畸形蜂、爬行蜂的喙、翅、足、背、腹等躯干的形态特征值,划分西方蜜蜂的致畸等级。结果表明:畸形蜂的腿长(8.188±0.122)mm、蜡镜面积2.451 mm2、翅脉指数Ci(-0.501)小于其他3种蜂,畸形蜂的经济性能消失;爬行蜂的蜡镜面积3.072 mm2、第六腹板宽指数(93.686)最大,而背腿比(56.759)最小,从形态结构上来说,背部与腿部的比例失调可能造成了工蜂爬行;按累积贡献率>85%原则确定了蜂螨对工蜂致畸性的8个主要成分;聚类分析显示,爬行蜂在形态上不能与正常工蜂区分开,因素分析显示畸形蜂划分为3个等级:A型趋近正常工蜂;B型中度残缺,表现为翅膀残缺;C型重度残缺,翅膀、腹、腿完全畸形。蜂螨入侵后翅膀与腹部首先发生变化,表明这个部位具较强的脆弱性,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可能是蜜蜂抗蜂螨的一种抗逆适应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993.
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田剖面土壤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云发  苗淑杰  陆欣春  王铁成 《玉米科学》2020,28(3):148-154,162
以位于东北风沙土区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域内6对玉米低产田与同一微区域内高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剖面(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土壤的物理指标10项,包括层厚度、容重、孔隙度、硬度、三相比结构距、田间持水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砂粒、粉粒和黏粒;化学指标10项,包括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C/N。结果表明,高低产田土壤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表土层土壤的容重、MWD、砂粒、粉粒、粘粒、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不同;稳定层土壤的三相结构距、MWD、砂粒、粘粒、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差异显著;犁底层的差异表现在MWD、粘粒、有机质和全氮;心土层土壤主要是三相结构距、田间持水量、MWD和粘粒。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基于植物旱生原理,对花生植株进行部分根系干燥(PRD)刺激,以期调节花生旱生反应,增强植 株后期对干旱胁迫的防御能力。采用隔板(P1)、分容器(P2)和凡士林(P3)3种分根方法,将根系分为两侧根区并进 行4轮根区交替灌溉,一侧根区保持40%田间持水量,另一侧根区正常浇水(75%田间持水量),研究PRD诱导的花 生旱生反应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PRD处理根冠比均增加,叶片细胞溶质浓度值CFT增 加,ΔCFT分别为43.1(P1)、65.1(P2)和49.6(P3)osmol∙m-3,水势和渗透势降低,膨压显著增大;O2·-含量增加2~3倍,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并在复水后保持较高的活性;PRD缩短离体叶片气孔关闭时间,延长水分蒸发 时间,复水后光合势能增强,叶片和根系中Gdi-15 基因表达增强2~7倍。为进一步研究PRD预处理对干旱胁迫的 缓解作用,以凡士林分根法进行PRD预处理的干旱试验,设3个处理:正常浇水(Control,75%田间持水量)、干旱胁 迫(D,35%田间持水量)和PRD预处理的干旱胁迫(DP),分析比较各处理间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D处理 相比,DP处理叶片相对含水量由51.68%增加到61.07%,脯氨酸含量由4328.72μg g-1FW减少到2104.50 μg∙g-1FW, MDA和O2·-含量均降低,POD活性由592.46降低到217.68 U∙g-1FW。3种PRD处理方式都能诱导花生植株产生旱生 反应,以凡士林法效果最佳。PRD预处理可对植株进行干旱驯化,使植株再次感知干旱胁迫时表现迅速的生理防 御和快速的生理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995.
为明确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Fr.)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从辽宁省番茄产区采集、分离纯化获得206株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结果表明,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EC_(50)值在 0.001 3~0.073 1 μg·mL~(-1)之间,平均值为(0.022 7±0.014 5)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EC_(50)平均值(0.022 7±0.014 5) μg·mL~(-1)作为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从206 株菌株中选取对氟啶胺敏感性不同的39株菌株,测定其对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及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依次为氟啶胺咯菌腈啶酰菌胺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氟啶胺与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和咯菌腈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996.
种子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6种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时长,然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直播稻、旱育手栽和机插秧3种栽培模式下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时长及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作为种子处理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能力及时长从高到低分别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0%氟苯虫酰胺WG≥10%氟苯虫酰胺SC>10%溴氰虫酰胺SC≥24%氰氟虫腙SC,且有效药量越高,保叶时长及防效越好。田间试验证明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栽培模式下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控制时长及防效与有效药量呈正相关。氯虫苯甲酰胺田间表现较为优异,直播稻与机插秧播种后58 d保叶效果达到100%;当氯虫苯甲酰胺有效药量达到45 g/hm 2时,3种种植模式播种88 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因此,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水稻种子可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田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997.
无公害水稻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无公害水稻栽培施肥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水稻群体质量提高,降低稻米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实现高产、优质、无公害。明确赣榆地区无公害水稻栽培施肥技术应该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比例以5∶5为宜,前后期肥料运筹比例为6∶4为宜。  相似文献   
998.
重点阐述了水稻种联节水、防病、省工、壮秧等9个方面优点,并介绍了种联的研制过程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四川盆周山地5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的特征,为该地区森林结构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盆周山地同龄的杉木纯林、柳杉纯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及同一时期形成的人天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杉木纯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的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485、0.478、0.478、0.481,柳杉纯林为均匀分布,平均角尺度为0.455。2)5种林分的大小比数频率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65、0.529、0.446、0.810和0.534,林分整体为中庸生长状态。3)在混交度研究中,杉木纯林和柳杉纯林以零度混交为主,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227和0.020;杉木-柳杉混交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460,林分整体为中度混交;人工天然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平均混交度为0.610和0.674,为强度混交。4)引入林分空间结构指数FSSI,综合分析3种林分空间结构参数,FSSI大小排序为:天然次生林>人工天然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杉木纯林>柳杉纯林,其排序与林分混交度排序结果一致。【结论】该地区5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的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相差不大,林分空间结构主要受混交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以南极微藻中的南极硅藻GJ01(Berkeleya rutilansGJ01)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谷胱甘肽的前体氨基酸等因子对谷胱甘肽合成酶的影响,并在少量可供应ATP的南极硅藻GJ01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对其游离谷胱甘肽合成酶合成谷胱甘肽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南极硅藻GJ01谷胱甘肽合成酶的最适温度为10~25℃,最适pH值为7.0;Glu、Cys、Gly的最适浓度分别为24 mmol.L-1、12 mmol.L-18、mmol.L-1。此外Met对谷胱甘肽的合成也有影响,而且南极硅藻GJ01的谷胱甘肽合成酶还具有Mg2 依赖性。正交实验表明,南极硅藻GJ01游离谷胱甘肽合成酶,产生谷胱甘肽的最理想条件为,温度30℃、Cys浓度10 mmol.L-1、Mg2 浓度30 mmol.L-1、pH 7.5。该方法用于工业化生产谷胱甘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