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64篇
  免费   2561篇
  国内免费   3685篇
林业   3599篇
农学   3101篇
基础科学   2245篇
  4585篇
综合类   18474篇
农作物   2780篇
水产渔业   1432篇
畜牧兽医   5878篇
园艺   2577篇
植物保护   1939篇
  2024年   323篇
  2023年   767篇
  2022年   1813篇
  2021年   1869篇
  2020年   1722篇
  2019年   1728篇
  2018年   1140篇
  2017年   1824篇
  2016年   1326篇
  2015年   1820篇
  2014年   1922篇
  2013年   2401篇
  2012年   3310篇
  2011年   3309篇
  2010年   3161篇
  2009年   2847篇
  2008年   2886篇
  2007年   2626篇
  2006年   2260篇
  2005年   1772篇
  2004年   1070篇
  2003年   721篇
  2002年   697篇
  2001年   773篇
  2000年   659篇
  1999年   383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0篇
  1970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Arc/Info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进行了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以盐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截流村小流域(简称截流村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及地形、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等数据,建立了小流域空间数据库,利用GIS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将小流域空间离散化为10 m×10 m的栅格,在栅格内根据合适的USLE因子算法进行了土壤侵蚀量估算,进而对小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异和小流域内侵蚀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流村小流域年均输沙模数为1244.7 t/(km2.a),侵蚀强度属轻度;坡耕地占流域面积的44.17%,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195.0 t/(km2.a),其侵蚀总量占流域总侵蚀量77.93%,表明坡耕地是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实现流域内坡耕地的合理利用。同时对于林地和小于10°坡耕地的侵蚀模数结果与相关研究仅相差19.8%和4.4%,证实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2.
旅游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初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作为新的旅游信息平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旅游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就成了形势的紧迫需要。首先,介绍了旅游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目的、对象,设定了系统开发的软硬件开发环境。然后详细阐述了开发旅游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思路、系统流程和系统数据库设计思想,最后说明了旅游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的六大功能。对省、市各级地方和景区旅游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993.
白榆沙棘光合生理参数与土壤含水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在模拟光照条件下,对不同水分处理的白榆、沙棘进行观测。观测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等。并且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白榆、沙棘光合生理参数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并在研究过程中对试验地土壤水分进行有效性评价;其等级分别为:无产无效水、低产低效水、高产高效水、高产低效水。而把高产高效水作为指导当地林业生产的土壤水分管理条件。结果表明白榆沙棘具有高产高效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1.4%~17.2%;9.5%~16.5%。  相似文献   
994.
从环境岩土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类在城市岩土工程活动中对地下水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文章概述了地面沉降、地下水过量开采及水质污染的现状,并简要的解释了地面沉降的机理以及地下水灾害问题引起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了一些预防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5.
中国亚热带红壤旱坡地花生系统尿酸氮素去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outcome of N using isotope-labeled urea with a peanut cropping system in a Udic Ferrosol on a 7% slope at the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Red Soi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micro-plots were designed in two sets with three replicates and four N treatments. An iron frame with its edge 10 cm above the ground was used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and runoff in set A, but in set B the upper edge of the frame was level with the ground. Randomly positioned ^15N fertilized micro-plot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the contour. At harvest on August 13, 2002, which was four months after urea application, the peanuts had absorbed 30.6%-38.0% of the urea, transpired 13.1%-22.4% to the atmosphere, lost 6.4%-8.4% through soil erosion and surface runoff, and maintained 40.7%-48.9%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 with 0.5%-5.0% below 60 cm.  相似文献   
996.
高氧处理对冬枣货架期呼吸强度及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研究了-2℃低温下用70%O2、100%O2分别处理冬枣7 d、15 d后,在20℃货架期期间果实的呼吸强度和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70%O2+7 d处理促进了冬枣货架期呼吸强度的升高,100%O2+15 d处理能极显著抑制冬枣的呼吸强度。70%O2处理7 d和15 d,或100%O2处理15 d有利于冬枣果实货架期硬度的保持,但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变化没有明显影响。100%O2处理7 d和15 d均有利于Vc的保持,而70%O2处理则促进了Vc的降解。高氧处理抑制了PPO活性的上升,100%O2处理的效果更加明显。高氧处理15 d对抑制冬枣货架期腐烂有一定作用,但抑制效果仍不理想。总体来看,在低温下用100%O2处理15 d,有利于提高冬枣果实在货架期期间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997.
白藜芦醇是具有抗病及多种保健功能的芪类次生代谢物,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sativa)则是富含β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的重要蔬菜。研究着眼于创建具有白藜芦醇保健功能的胡萝卜新种质资源,在对葡萄(Vitis vinifera L.)白藜芦醇合成酶(resveratrol synthase,RS)基因在胡萝卜中高效表达的密码子优化基础上构建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抗性基因的转化载体pCB-RS-hyg-,应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pCB和pCB-RS-hyg-共转化到胡萝卜并获得再生植株。经过T0、T1和T2代的逐代筛选,获得2个白藜芦醇含量较高(11.34和15.23mg/g)的转基因胡萝卜株系。  相似文献   
998.
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是研究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必不可少的基本参数之一。本文应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测定了科尔沁沙地沙质农田表层土壤的非饱和水分扩散率,并对氯化钴试纸在测定水分扩散率中的应用作了初步尝试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沙质农田表层土壤湿润锋迁移速率随着入渗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呈幂函数关系;波尔兹曼参数与土壤含水量呈直线关系;土壤水分扩散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符合经验公式并呈指数函数变化。在应用水平土柱法测定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的过程中,氯化钴试纸法可以用于测定湿润锋的位置,特别是在高土壤含水量时,相比目视法而言更能显示其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可视化开发语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历史的蠡湖鱼类种质资源数据进行整理、整合,最终通过网络发布,使蠡湖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得到保存和共享。客户端录入平台和网站通过网络数据库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大程度的满足了数据维护和操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00.
The adsorption and binding of plasmid p34S DNA on four different colloidal fractions from a Brown soil and clay minerals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Ca2+ concentrations, the ability of bound DNA to transform competent cells of CaCl2-treated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resistance of bound DNA to degradation by DNase I were studied. DNA adsorption on soil colloids and clay minerals was promoted in the presence of Ca2+. Kaolinite exhibited the highest adsorption affinity for DNA among the examined soil colloids and clay minerals. In comparison with organo-mineral complexes (organic clays) and fine clays (<0.2 μm), DNA was tightly adsorbed by H2O2-treated clays (inorganic clays) and coarse clays (0.2-2 μm).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bound DNA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Ca2+ at which soil colloid or clay mineral-DNA complexes were formed. DNA bound by kaolinite showed the lowes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and especially no transformants were observed with kaolinite-DNA complex prepared at 5-100 mM Ca2+. Compared to organic clays and fine clays, DNA bound on inorganic clays and coarse clays showed a lower capacity to transform E. coli at different Ca2+ concentrations. The presence of soil colloids and minerals provided protection to DNA against degradation by DNase I. Montmorillonite, organic clays and fine clays showed stronger protective effects for DNA than inorganic clays and coarse clays.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transforming efficiency of plasmid DNA molecules bound on various soil colloidal particles are discussed.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s of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orizontal dissemination of recombinant DNA and the fate of extracellular DNA in soi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