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68篇 |
免费 | 1383篇 |
国内免费 | 228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00篇 |
农学 | 1196篇 |
基础科学 | 1063篇 |
2385篇 | |
综合类 | 12031篇 |
农作物 | 1974篇 |
水产渔业 | 1087篇 |
畜牧兽医 | 3728篇 |
园艺 | 1648篇 |
植物保护 | 11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6篇 |
2023年 | 472篇 |
2022年 | 963篇 |
2021年 | 1015篇 |
2020年 | 958篇 |
2019年 | 920篇 |
2018年 | 647篇 |
2017年 | 1019篇 |
2016年 | 716篇 |
2015年 | 1126篇 |
2014年 | 1152篇 |
2013年 | 1352篇 |
2012年 | 2046篇 |
2011年 | 2093篇 |
2010年 | 2098篇 |
2009年 | 1855篇 |
2008年 | 1899篇 |
2007年 | 1760篇 |
2006年 | 1575篇 |
2005年 | 1265篇 |
2004年 | 793篇 |
2003年 | 540篇 |
2002年 | 565篇 |
2001年 | 514篇 |
2000年 | 482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5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4篇 |
1955年 | 5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反义PSY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中国水仙的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从中国水仙花瓣中分离得到该基因的572bp的片段,将该片段反向连接到pCAMBIA1301双元载体质粒上,得到CaMV 35S组成型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CAM35S-PSY,用“冻融法”将pCAM35S-PSY质粒转入农杆菌LBA4404和EHA105两个菌株中。PCR扩增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反义表达载体pCAM35S-PSY是正确的并已经成功导入农杆菌中。随后,按照业已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对中国水仙进行了遗传转化,得到了转基因抗性芽。 相似文献
962.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林业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制定正确的林业资源发展战略,研究林业发展潜力并揭示潜力提升空间是十分必要的。选择27个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8》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反映林业发展潜力的10项主要评价指标转化为评价的5个主要因子,并对27个省进行排名发现,各地区林业资源占有和经营、林业资源质量和管理,以及自然、培育和人文转型潜力发展不平衡,南方各省的林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提高南方集体林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继续和深化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63.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了解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估生态脆弱性等级及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SRP模型构建新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评价模型,分析新疆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新疆生态敏感性整体为中度敏感,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受景观破碎度和土壤侵蚀程度影响;生态恢复力受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变化幅度小,恢复力较弱;生态压力大致呈南、北部的山区和中部绿洲区、山区高、东南低,主要影响因子是人均GDP、农业依赖度和人口密度。(2)2000—2018年新疆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中度脆弱到重度脆弱。南、北部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生态脆弱等级较高,中部高海拔林草丰富地区生态脆弱性等级相对较低;2000—2018年新疆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呈现先增长后降低趋势。(3)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力方面,人为活动因子的农业依赖度、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自然环境因子的生境质量指数、景观破碎度、景观恢复力指数和年均降水量7个指标是新疆2000—2018年生态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单因子;生境质量指数、景观恢复力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与区域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新疆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64.
东省不同地区玉米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山东省玉米内生真菌的资源分布、群落组成及多样性,采用叶片组织分离法对山东省52个市县的玉米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进行内生真菌的种属鉴定,并分析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到857株内生真菌,隶属25个属,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菌株数量最多,为583株,占总菌株数的68.03%,其次为镰刀菌属Fusarium有71株,占总菌株数的8.28%;大部分地区的优势属为链格孢属,少数地区的优势属为镰刀菌属、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和弯孢属Curvularia。不同地区的内生真菌定殖率变化很大,在12.50%~100.00%之间,平均定殖率为76.15%;陵城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1.74和0.97;莱芜的丰富度指数最高为2.22。山东省玉米内生真菌可以分为5个类群,其中黄河流域地区内生真菌定殖率相对较高。表明山东省玉米内生真菌种类丰富,不同地区间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65.
选用42-56周龄BALB/C小鼠150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热应激、高温石膏用药3组,每组50只。用药组小鼠每日灌喂石膏水提物0.25 mL/只,2次/d;高温和低温对照组小鼠每日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天2次,在试验的1,4,6,9 d结束后,每组随机挑出6只小鼠(雌雄各半)处死,分别采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样品进行肠绒毛测定。结果表明:热应激会使小鼠的小肠绒毛长度变短,其中对十二指肠影响最大,回肠最小;石膏水提物能在高温下对小肠起到保护作用,使绒毛长度增长,其中以空肠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66.
967.
设施栽培对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盐分、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以种植6年左右的大棚土壤盐分、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pH则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缓慢降低。由田间栽培改为设施栽培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和B/F比值先增加后降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由田间栽培改为大棚蔬菜保护地后,设施栽培初期,土壤生态环境较好,种植6~8年以后,土壤盐分累积、养分富集和土壤酸化严重,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下降,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68.
有机物料不同配比堆肥过程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促进当地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牛粪、猪粪和鸡粪等为堆肥的主要原料,在协调所有处理的碳氮比相同和添加EM菌液的条件下进行堆肥试验,分析有机物料的不同配比在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 H、EC、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发芽指数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处理堆肥前后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牛粪—鸡粪—谷壳处理的升温最快,高温阶段温度基本上维持在70℃上下,堆肥前后氮素损失率最大为22.8%,而猪粪—食用菌渣—鸡粪处理的高温阶段温度低于65℃,氮素损失率最小为3.47%,发芽指数在堆肥进行20 d就达到了52%,堆肥腐熟快于其他处理,但是在堆肥32 d后,所有处理的p H在7.7-8.5之间,满足堆肥腐熟后呈弱碱性的要求,发芽指数在80%左右,基本上达到了有机肥完全腐熟的标准。研究表明堆肥32 d后可以完全腐熟;但合理的配比,同时调节其通风性,控制堆体温度在45-65℃之间,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有机物料堆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9.
发展中的吉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叙述了“十五”期间形成的吉林省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的七大服务体系,并就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