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15篇
  免费   3601篇
  国内免费   5788篇
林业   5502篇
农学   5046篇
基础科学   3843篇
  7129篇
综合类   26978篇
农作物   4293篇
水产渔业   2781篇
畜牧兽医   8872篇
园艺   3494篇
植物保护   3266篇
  2024年   414篇
  2023年   1037篇
  2022年   2349篇
  2021年   2613篇
  2020年   2450篇
  2019年   2412篇
  2018年   1669篇
  2017年   2767篇
  2016年   2044篇
  2015年   3037篇
  2014年   3080篇
  2013年   3556篇
  2012年   5042篇
  2011年   5414篇
  2010年   5076篇
  2009年   4448篇
  2008年   4427篇
  2007年   4062篇
  2006年   3404篇
  2005年   2671篇
  2004年   1611篇
  2003年   1203篇
  2002年   1282篇
  2001年   1185篇
  2000年   1077篇
  1999年   628篇
  1998年   360篇
  1997年   275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198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0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本研究旨在阐明黄鳝胃瘤线虫湖南分离株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 S 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重构胃瘤线虫与其它线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胃瘤线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胃瘤线虫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922~927 bp),其中包含部分的18S、28 S及全部的ITS-1 (350~351 bp)、5.8S(102 bp)及ITS-2 (340~344 bp)序列.本研究系国内首次报道胃瘤线虫的ITS序列,其结果为黄鳝胃瘤线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2.
为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马流感病毒(Equine influenza virus,EIV)的方法,以EIV中国分离株A/马/新疆/07(H3N8)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原核表达的核蛋白(NP)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检测EI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用该检测方法分别检测EIV、马动脉炎病毒、马疱疹病毒1型、马疱疹病毒4型和马乙型脑炎病毒阳性样品.结果表明,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常规检测EIV的血凝试验相比,其敏感性是后者的2.5~10倍;同时与H7N7亚型EIV有交叉反应.攻毒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检测鼻腔分泌物中的EIV.该方法的建立为EIV的检测及早期防控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23.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现疑似副黏病毒症状的1日龄雏鸭和死亡鸭胚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HA、HI和病毒中和反应鉴定为副黏病毒,命名为SDFCH株。按常规方法测得SDFCH株的生物学毒力指标MDT、ICPI和IVPI分别为56.6 h、1.78和2.59,鸭胚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5,表明SDFCH株为副黏病毒强毒株。用分离病毒对11日龄鸭胚和7日龄雏鸭攻毒,孵化出的雏鸭和攻毒的雏鸭均出现明显的剖检变化。根据GenBank中NDV 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鸭源Ⅰ型禽副黏病毒(APMV-1)SDFCH株的F基因。与已发表副黏病毒F基因相关序列对比结果表明:SDFCH株与鸭、鹅源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6.4%~98.0%之间,而与Lasota株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4.4%和87.9%。表明该毒株相对于传统的Lasota株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924.
利用pET32a(+)-Cap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用于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体。结果表明,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4μg/mL,最佳封闭液为1%BSA,37℃封闭3 h,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200,其作用时间为60 min,酶标抗体最适稀释度为1∶20 000,最适作用时间为30 min,37℃显色15 min,判定血清样品P/N≥2.1,且OD450≥0.228为阳性。该方法与猪瘟、猪口蹄疫、猪脑心肌炎、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阳性血清反应呈阴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5.65%和5.81%,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应用本方法对123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阳性率78%,与国产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对比,符合率为91.9%,表明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适于大规模检测PCV2血清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25.
水貂病毒性肠炎巢式PCR,PCR-RFLP联合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的VP2基因序列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的巢式PCR方法。采用一次扩增的敏感性来检测5个TCID50/mL的细小病毒MEVB株,二次扩增的敏感性来检测0.05个TCID50/mL的细小病毒MEVB株。同时,利用该方法第一轮PCR产物酶切,能够区分犬细小病毒与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26.
农田杂草种子库与除草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杂草种子库是农田杂草发生的主要根源,种子库对于杂草的防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表明,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和组成变化很大,与农田所在的生境田间杂草群落具有密切的联系。论述了农田杂草种子库研究的方法,农田杂草种子库的特征与变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针对性的杂草防除策略。  相似文献   
927.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种质资源在本土环境条件下对霜霉病的抗性,采用田间自然感病和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方法对50份国内外藜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霜霉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霜霉菌Preonos variabilis对藜麦的侵染程度存在较大变异(发病率变化13.30%~100.00%;病情指数1.00~100.00),藜麦种质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到1份高抗材料‘台湾红藜’,占参试材料的2.00%1份抗病材料‘QA064’,占比2.00%,2份中抗材料‘陇藜2号’和‘HL-Q5’,占比4.00%,3份感病材料‘QA045’‘QA050-2’和‘青海-02’,占比6.00%;其余43份材料均表现高感,占比86.00%。本研究首次发现‘台湾红藜’能够被P.variabilis侵染,表现为高抗,还进一步证实田间藜麦霜霉病抗性鉴定采用“三叶法”在藜麦盛花期进行效果较好,相比而言,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技术更具优势,应作为抗性鉴定的首选。  相似文献   
928.
本研究以环青海湖地区引进的两种禾本科牧草‘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Chuancao No.2’)和‘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采用ITS rD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的方法,分析施用有机肥后两种牧草生长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有机肥显著增加两种牧草的地上及地下生物量,降低牧草茎叶比(P<0.05);有机肥处理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全氮(TN)和有机碳(SOC)含量(P<0.05),降低土壤pH。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表明:有机肥降低老芒麦根际主要优势菌和次要优势菌的相对丰度;提高披碱草根际赤霉菌(Gibberella)、内生真菌属(Preussia)相对丰度。RDA结构显示pH和SOC是驱动微生物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1),有机肥添加重新构建了土壤真菌群落间的网络关系。高寒地区短期施加有机肥明显促进牧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29.
为实现喀纳斯景区山地草甸的可持续管理,本研究通过设置无牧对照(NG)、单牧马-轻牧区(HG)、牛马混牧-重牧区(MG)三种放牧方式,探求提高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多项生产和生态功能协同性的放牧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方式下山地草甸的生产功能放牧后较放牧前均有下降,生态功能中土壤N:P、植物N:P、凋落物N:P放牧后较放牧前均升高,其他生态功能降低,但HG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放牧后变化不大;NG的土壤呼吸速率和植被C:N升高。在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权衡关系中,权衡、协同和不相关关系同时存在,与牧草产量,草地质量指数相关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存在协同关系;与植被平均高度、土壤呼吸速率、土壤碳储量相关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存在权衡关系,其余指标为不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最适放牧方式为HG,其协同关系最佳。  相似文献   
930.
为筛选出适宜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种植推广的播种方式及播种行距,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为试验材料,探求其在混播、间作及不同行距下的生产性能及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混播处理生产性能优于间作处理,30 cm处理优于其他行距。混播草地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混播优势,混播草地中燕麦与饲用豌豆的种间相容性较好,两者间促进作用大于竞争作用,行距为30 cm与25 cm时,燕麦的竞争能力大于饲用豌豆。综合评价显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饲用豌豆混播行距30 cm时效果最佳,干草产量最高,适于建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