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8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7篇 |
农学 | 43篇 |
基础科学 | 16篇 |
43篇 | |
综合类 | 139篇 |
农作物 | 50篇 |
水产渔业 | 21篇 |
畜牧兽医 | 34篇 |
园艺 | 14篇 |
植物保护 | 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为研究低聚壳聚糖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用个体均匀、初始均重为(16.20±1.30) g的中华绒螯蟹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 (对照组)、25、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的实验日粮,正式实验为期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组中华绒螯蟹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可食内脏指数显著提高;50 mg/kg低聚壳聚糖组降低了中华绒螯蟹肌肉和可食内脏中粗脂肪含量,提高了蟹肌肉和可食内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低聚壳聚糖组中华绒螯蟹碱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研究表明,添加低聚壳聚糖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脂肪沉积,且添加量为50 mg/kg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72.
旨在研究1.8 GHz的电磁辐射是否对性成熟前小鼠的下丘脑细胞产生形态学影响。试验选用90只昆白雌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从母鼠怀孕当天至小鼠出生后30 d采用1.8 GHz的电磁辐射,强度分别为0(对照组)、1(低剂量试验组)和2 mw·cm^-2(高剂量试验组)。观察仔鼠的精神状态,30、45、60日龄时取材,记录体重和脑质量,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下丘脑中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的含量。结果显示,(1)30日龄时两试验组小鼠的体重、脑质量均显著减小(P<0.05),下丘脑细胞出现空泡化,细胞内线粒体水肿,血管间隙扩张,小鼠脑内Asp、Glu、Gly、GABA的含量均增加。(2)45日龄时,低剂量试验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线粒体肿胀现象仍然存在,但脑内Asp、Gly、Glu、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试验组细胞萎缩仍较多,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小鼠脑内Asp、Glu、Gly、GABA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3)60日龄时,低剂量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线粒体恢复正常,小鼠脑内Asp、Glu、Gly和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细胞基本恢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基本恢复,细胞核恢复正常形态,脑内Asp、Glu、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Gly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1.8 GHz微波辐射处理可对小鼠下丘脑的细胞形态和功能产生一定损害,但停止辐射后,下丘脑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373.
为评价一种新型黏虫抗菌肽(armyworm antimicrobial peptide 1,AAP-1)的抗菌活性,本试验首先采用固相化学合成法合成AAP-1,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和质谱检验,用抑菌圈法测定AAP-1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倍比稀释法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细菌平板计数法测定时间抗菌曲线;最后,通过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评价AAP-1对大肠杆菌核酸泄露的影响,核酸凝胶电泳评价AAP-1对大肠杆菌胞内DNA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评价AAP-1对大肠杆菌的整体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合成的AAP-1纯度高于98%,分子质量为4 262.17 u;AAP-1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MIC为7.8 μg/mL;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且在60 min内抗菌效果逐渐增强;AAP-1能够导致大肠杆菌核酸泄露,致使胞内DNA总量减少,且呈现浓度依赖性;AAP-1也会导致大肠杆菌细胞膜破坏、胞内电子密度明显降低、胞质溶解等现象。综上,本研究化学合成了一种新型抗菌肽AAP-1,且纯度高达98%,其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AAP-1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提供前期数据,可为APP-1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74.
375.
武义县是我国首个“有机茶之乡”,为挖掘武义有机茶的关键特征指标,本研究分别在早春和晚春时期采集了武义县不同肥料和不同有机栽培年份的茶叶样品,采用化学分析、感官审评和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等技术,对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感官品质以及碳、氮元素和同位素含量(δ13C、δ15N)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相较于使用化肥的茶叶,使用有机肥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更高、香气和滋味更优、δ15N含量更高。大部分化学成分和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在有机栽培5~10 a的茶叶样品中更高。利用化学成分和碳氮元素组成建立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能够很好地区分有机栽培和常规栽培茶叶。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分析,表明δ15N和茶多酚含量是判别有机茶的关键特征指标。该研究为促进有机茶产业健康发展及市场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6.
为考察不同加工方式和样本制备目数对茶叶同位素分馏与测定的影响,建立茶叶中4种同位素δ13C、δ15N、δ2H、δ18O的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EA-IRMS)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红茶和绿茶加工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及不同目数样本制备的测试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两点法或三点法构建的校准曲线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够满足测试精度要求;相同原料所加工红茶和绿茶中4种同位素比率无显著差异,未发现同位素分馏效应;红茶和绿茶通过研磨后过80目、100目和120目筛与未过筛4种茶叶样品之间同位素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相同原料的非发酵(绿茶)和发酵(红茶)加工以及不同目数样本制备对4种稳定同位素测定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茶叶稳定同位素数据库构建以及样品制备提供了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377.
通过批量吸附实验考察磁性铁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性能,再通过底泥培养实验考察磁性铁锆改性沸石覆盖对河道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磁性铁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良好。无论是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在缺氧控制状态下,河道底泥均向上覆水体中释放出一定数量的溶解性活性磷(SRP),而磁性铁锆改性沸石覆盖可以有效控制河道底泥中磷的释放,使得上覆水体中SRP浓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0. 007~0. 031 mg/L)。当覆盖层受到破坏并使覆盖材料与表层底泥混合之后,磁性铁锆改性沸石仍然可以极大地降低上覆水体中SRP浓度,并且使底泥中潜在可移动态磷向较为稳定和非常稳定的磷形态转变,以及促使底泥中生物可利用性磷向非生物可利用性磷转变,使得底泥中磷发生释放的风险降低。以上结果初步表明,磁性铁锆改性沸石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用于控制河道底泥中磷释放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378.
379.
380.
厚唇裸重唇鱼是我国特有的裂腹鱼类,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探究厚唇裸重唇鱼的最适年龄鉴定材料,实验以2020年10—11月在雅砻江中游所采集的83尾厚唇裸重唇鱼为研究对象,对其微耳石、星耳石、脊椎骨、臀鳞、鳃盖骨、背鳍条和匙骨7种年龄鉴定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适合的年龄鉴定材料。结果显示,背鳍条和匙骨上未出现轮纹,且星耳石上轮纹密集复杂,无法计数;因此,背鳍条、匙骨和星耳石不适合作为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材料。微耳石磨片轮纹清晰度最高,同一观察者2次年龄读数间的吻合率(CR)最高(84.34%),平均百分比误差(IAPE)最低(1.38%),为厚唇裸重唇鱼最适合的年龄鉴定材料。但是,微耳石重量尚不能直接用于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估算。此外,脊椎骨与微耳石磨片的年龄读数差异较小(CR: 96.39%,IAPE: 0.52%),二者相互参照能使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结果更加准确。臀鳞仅适用于厚唇裸重唇鱼低龄个体(≤5龄)的年龄鉴定,鳃盖骨较不适合作为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材料。研究结果填补了厚唇裸重唇鱼在年龄鉴定方面的空白,并为后续厚唇裸重唇鱼在生长、摄食、繁殖特性等基础生物学研究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综上所述,微耳石是厚唇裸重唇鱼的最适年龄鉴定材料,且辅以脊椎骨将使年龄鉴定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