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0篇
  免费   1065篇
  国内免费   1532篇
林业   1726篇
农学   819篇
基础科学   584篇
  1783篇
综合类   9877篇
农作物   1722篇
水产渔业   1296篇
畜牧兽医   2510篇
园艺   1510篇
植物保护   650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329篇
  2022年   740篇
  2021年   779篇
  2020年   701篇
  2019年   782篇
  2018年   503篇
  2017年   923篇
  2016年   573篇
  2015年   947篇
  2014年   1146篇
  2013年   1319篇
  2012年   1830篇
  2011年   1762篇
  2010年   1603篇
  2009年   1378篇
  2008年   1365篇
  2007年   1290篇
  2006年   1117篇
  2005年   951篇
  2004年   568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362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24孔培养板研究不同营养水平、pH值、温度和卵密度对夜蛾斯氏线虫侵染期幼虫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inger溶液中,无论卵密度高低,卵或初孵幼虫均很快死亡;在10%基本培养液营养水平条件下线虫的发育停滞在二龄阶段;20%~100%的基本培养液营养水平下,侵染期幼虫的形成比率同营养水平呈负相关,与线虫卵密度呈正相关;适宜线虫向发育期三龄幼虫发育的pH值为7~8,温度为20~25℃,高于或低于此pH值或温度范围均可促使侵染期幼虫的形成;夜蛾斯氏线虫在pH值小于5或温度高于30℃条件下会很快死亡。  相似文献   
22.
以番茄灰霉病菌为供试菌种,采用电导率法、吸光度法和电镜分析法对经过喜树碱(CPT)处理的番茄灰霉病菌进行病理反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200 mg/L CPT溶液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了30.7%,细胞外蛋白质浓度提高了13.5%。番茄灰霉病菌经CPT溶液处理后,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缓,在0~1 h之间增长最快。CPT处理后的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畸形,出现膨大或缢缩,菌丝生长点缢缩,细胞中的空腔增多,线粒体增多且线粒体嵴变得模糊,细胞核有降解的现象。  相似文献   
23.
本文建立了在同一液相色谱操作条件下测定混配制剂中氟磺胺草醚、咪唑乙烟酸和异噁草松含量的方法。本方法采用ZORBAXC18不锈钢柱,以甲醇 乙腈 水(pH=3)为流动相.在检测波长205nm下.外标法对试样中的氟磺胺草醚、咪唑乙烟酸和异噁草松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咪唑乙烟酸和异噁草松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0、0.99999、0.99999;标准偏差分别为0.075、0.033、0.168;变异系数分别为0.466%、0.819%、0.69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4%、101.30%、101.08%。  相似文献   
24.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3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在0.009~0.07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5 ±0.012)μg/mL;98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0.025 ±0.012)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地市内的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在1.0~4.1之间,而不同地区菌株间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咯菌腈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015~0.060 μg/mL之间,后者是前者的4倍;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与其对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丙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花期干旱对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测定技术,研究大豆开花期干旱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期受旱后,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Fv/Fm)、可变荧光与初始荧光比(Fv/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均降低,而ETR升高。说明光系统Ⅱ(PSⅡ)受到了伤害,使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起光保护作用的热耗散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升高。花期干旱胁迫后,各参数存在基因型差异,新大豆1号在花期干旱条件下,光合机构受破坏较轻,其吸收的光能能较多地用于光化学转化能力,抗旱能力强。因此,花期干旱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Fv/F0、Fv/Fm)变化与大豆品种抗旱性有关,利用大豆品种叶绿素荧光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差异鉴定品种抗旱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抑菌霉素A17对12种病原真菌及3种害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稀有放线菌7310菌株的发酵菌丝中经溶媒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初步分离出来一种活性成分,经结构鉴定为新结构化合物——抑茵霉素A17。抑茵霉素A17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对家蝇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其LC50值仅为1.56μg/ml,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击倒供试虫体;对菜粉蝶和小菜蛾幼虫也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LC50值分别为106.27和172.9μg/ml。以常见的12种病原真菌作为供试菌,在室内进行了抑菌霉素A17抑菌活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抑菌霉素A17硅胶层析粗提物对12种供试真菌中的甘薯软腐病病菌、柑桔酸腐病病菌、桃黑星病病菌、番茄早疫病病菌、番茄芽枝病病菌、莴苣菌核病病菌、荔枝霜霉病病菌、炭疽菌、弯孢霉、拟茎点霉和果腐葡萄孢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拟茎点霉的活性最强,抑制中浓度仅为0.1μg/ml。  相似文献   
27.
烯啶虫胺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烯啶虫胺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烯啶虫胺在田间柑橘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样品分别采用乙腈和甲醇提取,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1~5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烯啶虫胺的仪器 响应值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1.0×10-11 g, 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当添加水平为0.05~2 mg/kg时,回收率在70.8%~104.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7%~12.3%之间。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在柑橘和土壤中消解的半衰期分别为3.4~10.7 d和1.8~5.4 d,表明烯啶虫胺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 d)。  相似文献   
28.
不同除草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玉米生产上利用的五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5%速.乙可湿性粉剂的株防效达93.3%,鲜重防效达96.1%,28%2,4-D.乙.莠悬浮剂的株防效为92.2%,鲜重防效为94.5%,而45%百.禾可湿性粉剂的鲜重防效为94.9%,略高于28%2,4-D.乙.莠悬浮剂,但株防效为90.7%,效果一般的是50%乙.二.扑乳油,效果不理想的是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2,4-D二甲铵盐水剂。  相似文献   
29.
2006年,京华BK6120EV型号的两台纯电动公交车样车在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进行定型检测,作为国家863计划电动车重点课题的新车型正式交付使用。本文结合样车在试验场的定型试验和试验过程中的整改,对包括加速性能、爬坡性能、制动性能、续驶里程等检测项目进行分析,归纳了电动车辆在控制、性能、可靠性等改进的措施,并结合电动车辆国家标准要求,提出电动车辆电池组、控制策略、散热系统等方面工程化改进建议,作为电动车辆领域研究、设计和制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0.
辣椒上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源自南美洲,属于茄科辣椒属(Capsicum L.),为重要经济作物。病毒病是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侵染辣椒的病毒有40余种[1],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 TMGMV)是近年来在辣椒上发生和危害报道较多的病毒之一。TMGMV是McKinney[2]于1935年在烟草属植物(Nicotiana gluanca)上首次发现的,为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成员。除辣椒外,番茄[3]、凤仙花、蓝眼菊和矮牵牛也是TMGMV的自然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