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5篇 |
免费 | 187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8篇 |
农学 | 79篇 |
基础科学 | 70篇 |
148篇 | |
综合类 | 834篇 |
农作物 | 105篇 |
水产渔业 | 60篇 |
畜牧兽医 | 266篇 |
园艺 | 168篇 |
植物保护 | 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94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103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41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松褐天牛等鞘翅目害虫迁移产卵规律,将诱瓶在松树离地面约1.3 m处系挂、设成诱杀天牛等鞘翅目害虫的陷阱,再喷施药杀天牛的微胶囊农药,达到有效、低成本防除的效果.这一发明专利技术,创新了松褐天牛等鞘翅目害虫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2.
针对绿洲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采用春小麦垄作沟灌的方法,研究了垄作沟灌栽培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灌栽培促进了春小麦根系的发育和地上部的生长。与平作相比,0~20、20~50和50~100cm土层内根长分别增加39.21%~40.60%、26.99%~27.58%和39.43%~59.49%,叶面积系数增加0.22~1.16,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增加9.56%~42.68%,株高降低6.41cm。在相同灌溉定额下,垄作春小麦增产7.18%~34.97%,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0.35%和5.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1~0.16kg·mm-1,说明垄作栽培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3.
为探索杜仲叶(Eucommia ulmoides leaves,EUL)对绵羊营养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5~30 kg、70~80日龄的湖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无杜仲叶日粮组,CTL)、低剂量添加组(10%杜仲叶日粮组,EUL1)、高剂量添加组(20%杜仲叶日粮组,EUL2)。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时,通过静脉采血,离心后分别取血浆和血清,血浆用于生化分析,血清用于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饲喂杜仲叶后,EUL1和EUL2组绵羊血浆中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均升高,EUL2组与CTL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EUL1组与CTL组差异不显著(P>0.05);EUL1和EUL2组尿素较CTL组极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EUL1和EUL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样品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进行检测,在正模式下得到593个代谢物,在负模式下得到1 570个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发现,各试验组间的差异代谢物较多,能将其得分图明显区分。进一步对变量重要性因子大于1.0(VIP>1.0)的代谢物进行t检验后发现,各组之间有24种特征代谢物差异显著(P<0.05)。这些差异代谢物涉及体内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的代谢,有的代谢物还与动物的免疫机能相关。杜仲叶饲料对绵羊的营养代谢、生理状态和免疫状况可产生明显的影响,代谢组学可有针对性地分析代谢物发生的步骤及生理作用,为阐明杜仲叶影响营养代谢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以4种淀粉,蜡质玉米淀粉(L)、高直链玉米淀粉(Z)、小麦淀粉(X)和木薯淀粉(M),分别以5%和10%的添加量配制了8种等氮和等能(CP 48%,GE 18.5 MJ/kg)的饲料(L5、L10、Z5、Z10、X5、X10、M5和M10)。用上述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3.46±0.19)g的大口黑鲈45 d,以评定大口黑鲈饲料的适宜淀粉源及添加水平。结果显示,饲料中淀粉的添加水平和淀粉源对大口黑鲈的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同一种淀粉的添加量从5%升至10%,L10、X10和M10组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降低,但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升高,而Z5和Z10组间的上述指标的差异不显著;L10、X10和M10组的肝体比、脏体比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升高,但Z5和Z10组间的脏体比差异不显著;全鱼和肝的脂肪含量及肝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L10组的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Z10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及X10组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Z10组的血清补体活性显著降低;L5、Z5、X5和M5组的餐后3~12 h的血糖水平各自低于L10、Z10、X10和M10组。不同的淀粉源在相同的添加量的情况下,Z5组的淀粉表观消化率和肝体比显著地低于L5、X5和M5组,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L5、X5和M5组;M5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L5、Z5和X5组;Z10组的淀粉表观消化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L10、X10和M10组,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L10、X10和M10组;M10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L10、Z10和X10组。饲料中淀粉的添加水平和淀粉源对大口黑鲈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沉积率、肝体比、肝糖原含量、红细胞数、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血清补体活性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本研究表明,饲料的淀粉源和水平对大口黑鲈的生长、体组成、血液学指标、餐后血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料中添加5%的蜡质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木薯淀粉均无妨碍,但添加10%的淀粉水平唯有高直链玉米淀粉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低、中、高(10、20和40 mg/kg·BW)3种剂量氟苯尼考药饵连续投喂脊尾白虾5d,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于停止投喂药饵后的第3、6、12、24、48、96、168和240 h取血淋巴,测定血蓝蛋白(HEM)含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HEM含量均在3h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ACP活性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168 h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低、中剂量组AKP活性在3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T-SOD活性整体高于对照组,分别在6h和24 h达到最高值(P<0.05),高剂量组在24 h和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CAT活性均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在12-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24 h达到最低值(P<0.05);低、中、高剂量组T-AOC活性均在3-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48 h达到最低值(P<0.05),且出现剂量效应.本研究结果为氟苯尼考在海水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6.
通过低温处理打破细叶百合鳞茎休眠,探讨细叶百合鳞茎解除休眠过程中的糖类化合物及蔗糖、淀粉代谢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伴随着旺盛的糖类代谢活动,淀粉含量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内层鳞片在冷藏60 d时可溶性糖含量达到峰值,贮藏前期,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上升,SPS和SS协同控制蔗糖代谢及转运。冷藏条件下鳞片及顶芽内淀粉向可溶性糖方向代谢过程中促进了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的增加。各种淀粉代谢相关酶在鳞茎冷藏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作用规律不同。鳞茎各个部位总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葡萄糖含量及淀粉磷酸化酶(SP)、SS、α-及β-淀粉酶活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糖类代谢成为鳞茎休眠解除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7.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牛Zfx/Zfy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马鹿Zfx/Zfy基因进行扩增,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马鹿Zfx基因序列长为2 115 bp,GenBank登录号为KP257294.1,编码696个氨基酸;Zfy基因序列长为2 406 bp,GenBank登录号为KU041539,编码801个氨基酸。依据Zfx/Zfy基因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表明,马鹿Zfx基因与人的亲缘关系较近,与聚为一类的野牛、藏羚羊、虎、家猫、家牛、家犬、绵羊的亲缘关系稍远;Zfy基因与家牛、野牛、藏羚羊、绵羊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动物及人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首次克隆了马鹿Zfx/Zfy基因,为研究该基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呼伦贝尔岭东南旱作丘陵区气候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三道沟镇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的光合、光温、气候、气候-土壤资源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量条件是限制该地区粮食增产的主要非可控因素,如能改善热量条件,还有20%~30%的增产潜力;该地区的降水条件对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满足程度在80%左右,表明降水量及其季节分布是该镇粮食产量低的制约因素之一,存在的问题是水分利用率较低;土壤养分状况对马铃薯和水稻增产未表现明显的限制作用,而对玉米和大豆增产却是最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9.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农业种质资源又被称为“种业芯片”。因此,引进、创制和丰富种质资源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通过人工诱变是种质资源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0.67 mg/L EMS诱变玉米自交系郑58花粉,构建1 650个株系的玉米突变体库,从M2和M3后代筛选到包括生育期、株型、叶型、穗型、粒型、叶色、轴色、育性等多个农艺性状突变体,表型变异率约为9.6%。结果表明,具有育种应用潜能的代表性材料有Z330、Z641和Z1433等,可供用于选育矮秆、低穗位、耐密植、抗倒伏型新品种;Z636、Z848和Z930等新种质材料可用于测配或改良玉米穗型、粒型、轴色、粒色及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70.
河套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盐碱化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河套平原盐碱地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盐碱化特征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农用地、牧草地、改良地、盐荒地)不同深度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可溶盐含量、盐分离子组成、总碱度、pH、碱化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土体结构、颜色、根系分布、石灰性反应及碱化层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土壤剖面的可溶性盐、阴阳离子分布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牧草地和林地土壤剖面可溶性盐呈\"橄榄\"型、盐荒地和改良地呈\"表聚\"型、农用地呈\"底聚\"型;土壤pH、碱化度和总碱度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S\"型;经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盐化程度和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与盐荒地相比,农用地盐碱化指标下降的最为显著(P0.05),其中0—20 cm土壤全盐量降至0.88 g/kg,pH降至7.83,总碱度、ESP降至0.17 cmol/kg和12.54%,表明苏打盐碱地经农用后更有利于土壤脱盐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土壤全盐量、Ca~(2+)、Mg~(2+)、SO_4~(2-)、总碱度、pH可作为控制区域盐碱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为阐明河套平原盐碱地的盐碱化过程及盐碱化土壤利用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