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26篇
  免费   8466篇
  国内免费   14224篇
林业   10615篇
农学   8053篇
基础科学   7486篇
  15335篇
综合类   75822篇
农作物   10795篇
水产渔业   6552篇
畜牧兽医   23932篇
园艺   12026篇
植物保护   7100篇
  2024年   1320篇
  2023年   3211篇
  2022年   7376篇
  2021年   7214篇
  2020年   6678篇
  2019年   6520篇
  2018年   4732篇
  2017年   7388篇
  2016年   4888篇
  2015年   7426篇
  2014年   7922篇
  2013年   9407篇
  2012年   13055篇
  2011年   13617篇
  2010年   13057篇
  2009年   11649篇
  2008年   11267篇
  2007年   10435篇
  2006年   8580篇
  2005年   6658篇
  2004年   4092篇
  2003年   2546篇
  2002年   2672篇
  2001年   2485篇
  2000年   2205篇
  1999年   787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0篇
  1981年   23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0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9篇
  1955年   32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为了了解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在辣椒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探索利用间接原位RT-PCR技术对病毒在辣椒组织中进行定位。利用改进的CTAB法从辣椒叶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PMMoV的特异片段,并经克隆测序,证明其为PMMoV的特异片段。利用PCR技术,制备出了地高辛标记的特异cDNA探针。对原位RT-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经过切片制备(切片厚度7 μm、应用Superfrost plus正电荷防脱载玻片)、预处理(1 mg ? L-1蛋白酶K消化5 min)、RT-PCR(37 ℃反转录2.5 h、PCR退火温度为58 ℃)、杂交检测,建立了应用间接原位RT-PCR技术检测PMMoV在辣椒组织中分布的方法。原位RT-PCR结果显示,叶片组织中PMMoV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其次是海绵组织,表皮组织中也有少量阳性信号。此外,叶柄中可见少量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表皮组织。  相似文献   
992.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about the durability of structures, introduced their current application in durability design, appraisal, estimation of rest life and strategy of maintenance and strengthening as well as in other fields.  相似文献   
993.
陆地棉品种百棉1号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陆地棉品种百棉1号主要株型性状进行了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果枝长度、株高/果枝长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节间长度、总果节数、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和果枝夹角的最适模型分别为D-4、C-0、D-4、D-2、E-0、D-2、B-1、B-1和C-0,除果枝长度和果枝夹角外,其它性状均检测到主基因。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和果枝节间长度为主基因遗传或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对其可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转移增效主基因;株高、株高/果枝长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和果枝夹角为多基因遗传或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对其可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累积增效多基因;总果节数以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并重,对其可根据主基因、多基因相对效应大小分别考虑。  相似文献   
994.
根据鸡白痢沙门菌与鸡伤寒沙门菌的rfbS基因在第237和第598位碱基的不同,设计和合成了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鸡白痢沙门菌的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鸡白痢沙门菌临床分离样品进行了PCR鉴定。结果显示,该PCR方法能够特异性地鉴定鸡白痢沙门菌,检测灵敏度达100PgDNA。对35个经常规方法鉴定的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出33株鸡白痢沙门菌,符合率为94.3%。表明,建立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能够准确而快速地鉴定鸡白痢沙门菌。  相似文献   
995.
2种方法在荒漠草原植物种群分布格局中的适用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首次比较了2种方法在测定荒漠草原6种植物种群分布格局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方差均值比率法及聚集强度指数法中的多个指数都适合于这6种植物分布格局的计算.但其中的聚块性指数法的运算难度较大,宜慎用.比较结果这6种植物种群皆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996.
性成熟前小鼠生精细胞的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电镜观察了生后 1~ 1 8d昆明白小鼠的生精上皮。结果显示 ,生后 1~ 3 d,曲细精管内只有生殖母细胞和支持细胞 2类形态结构截然不同的细胞 ,前者位于管中部 ;生后 4~ 5d,少数生殖母细胞已附着在基膜上 ;生后 6~ 7d,原始 A型精原细胞大量出现并附着在基膜上 ;生后 8d,A型精原干细胞大量出现 ,B型精原细胞开始出现 ;生后 1 0 d,B型精原细胞大量出现 ;生后 1 2~ 1 3 d,前初级精母细胞出现 ,少数曲细精管的管腔开始出现 ;生后 1 4~ 1 5d,多数曲细精管管腔基本形成 ,前初级精母细胞大量出现。本试验的结果表明 ,7~ 8d小鼠的睾丸最适于分离精原干细胞  相似文献   
997.
在6种灌溉模式下,考察临麦9号小麦丰产性、稳产性及抗逆性,通过对产量三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临麦9号在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的灌溉模式下产量最高,综合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98.
为分析热应激环境下育成鸡肠道菌群以及黏膜结构的变化,揭示热应激下家禽肠道中正常菌群定植与黏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选取健康状况相似的10周龄日照琅琊鸡96只,设适温对照组((24±1)℃,Ⅰ)和高温组((38±1)℃),随机分在2个人工环境气候舱中饲养,试验期为14d。采用16SrDNA PCR-DGGE技术,分析热应激处理后1d(Ⅱ)、7d(Ⅲ)和14d(Ⅳ)时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组织黏膜形态变化、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结果表明:热应激持续时间越长,对回肠部位菌群影响越大,Ⅲ组十二指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分离明显;Ⅳ组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热应激时段在空肠部位可检测到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螺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ralis)、Plebeius杆菌属细菌(Bacteroides plebeius strain)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而回肠部位可检测到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不可培养的细菌等;Ⅲ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肠段的绒毛长度均明显下降,其中回肠绒毛长度减少最为显著(P0.05);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及V/C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各肠段肠壁厚度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Ⅲ组空肠和回肠内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回肠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热应激对育成鸡各肠段细菌菌群组成的影响很大,并且黏膜组织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破坏消化道菌群平衡,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999.
检测了四川省凉山州会理烟区土壤肥力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因子及互作项逐步回归方法得到肥力因子与微生物数量的回归方程.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烟草的团棵期,碱解氮与速效钾的正互作效应以及有效磷与pH的正互作效应与细菌数量呈正相关;旺长期,细菌数量与pH无显著相关性,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均呈显著相关;成熟期,碱解氮与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团棵期,有效磷与pH的正互作效应以及有机质与pH的正互作效应与真菌含量呈正相关;成熟期,碱解氮与真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时期的放线菌含量与有机质、pH以及有效磷具有相关性.说明在烟草的不同生长期,各种微生物数量与肥力因子的关系各不相同;同一生长期,不同种微生物量与肥力因子的关系也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染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小麦秆锈菌菌丝沿着细胞壁生长和蔓延.菌丝顶端细胞原生质稠密,代谢旺盛;吸器母细胞形成在细胞壁周围,吸器产生在细胞里面,呈指状,吸器外同和细胞膜区域有吸器外问质的存在。小麦秆锈菌发育早期,小麦细胞一直保持正常;而在发育后期,小麦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