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3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0篇
  31篇
综合类   202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01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3年   1篇
  1948年   1篇
  19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31.
锯缘锯青蟹养殖池塘中沉积物磷释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孵化法模拟计算池塘表层沉积物--水界面磷通量,并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探讨温度、盐度、pH和微生物等环境条件变化对该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初步计算了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al)]养殖池塘8月和11月2个月份沉积物-水界面活性磷酸盐的交换通量,分别为104.9μmol/(m2·d)、70.1 μmol/(m2·d).温度、盐度、pH和微生物梯度这4个因子均对沉积物磷释放有影响.温度实验中,释放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其中35℃下磷释放量达到0.027 mg,为15℃下(0.015 mg)的1.8倍,20℃时释放量为0.020 mg.盐度实验中,释放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盐度25时的磷释放量达到0.029 mg,约为盐度5时(0.003 mg)的10倍.不同pH条件下磷释放量南大到小依次为酸性、碱性、中性,存在微生物的组其沉积物磷的释放量要明显高于灭菌组,在培养的前4天几乎为灭菌组的2倍.  相似文献   
132.
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过牧和禁牧两种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样地,运用标志重捕法和Jolly-seber模型,于2005年~2007年,对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连续3年的专门研究.结果表明:3年中三趾跳鼠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大,其变动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4个时期,该种的数量变动存在一定规律;同一年中不同干扰条件的种群数量差异明显,3a中种群第1次数量高峰均为过牧区>禁牧区,其种群年平均数量及第2次数量高峰均为禁牧区>过牧区.  相似文献   
133.
鉴于多种技术被用于控制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的蔓延,为了选择更好的互花米草控制技术,首先比较不同控制技术作用下湿地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的差异,并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以分析土壤中总有机碳的输出能力,进而分析土壤总有机碳的保留能力.结果表明,经过刈割/翻耕、刈割/翻耕/水位调节、刈割/生物(芦苇)替代等控制措施后,湿地土壤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可培养微生物菌落数、土壤转化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均高于对照,而通过DGGE技术对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后发现,修复后的湿地土壤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在几种不同的控制技术中,刈割/翻耕/水位调节模式由于增加了土壤的滞水时间,其土壤微生物活性相对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表明采用该修复技术后土壤的碳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该修复技术更有利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保留.相对其他控制技术而言,刈割/翻耕/水位调节模式可在控制互花米草蔓延的同时有效地保留土壤有机碳.  相似文献   
134.
中华蜜蜂幼虫信息素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鉴定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幼虫是否含有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幼虫相同的幼虫利它素和信息素及其在不同日龄阶段幼虫的分布情况。【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取2日龄、6日龄(即将封盖)和7日龄(封盖后)的工蜂幼虫及2日龄、7日龄(即将封盖)和8日龄(封盖后)的雄蜂幼虫,经过正己烷浸泡碾碎,取上清液并进行层析过柱分离,应用气相色谱来研究中华蜜蜂幼虫利它素和信息素。【结果】本研究首次发现中华蜜蜂幼虫信息素含有甲基棕榈酸酯(MP)、甲基油酸酯((MO)、甲基硬脂酸酯(MS)、甲基亚油酸酯(ML)、甲基亚麻酸酯(MN)、乙基棕榈酸酯(EP)、乙基油酸酯(EO)、乙基硬脂酸酯(ES)、乙基亚油酸酯(EL)和乙基亚麻酸酯(EN)。【结论】中华蜜蜂幼虫含有与西方蜜蜂幼虫相同的幼虫利它素和10种脂肪类信息素,但这两种蜜蜂信息素的含量及在不同日龄幼虫分布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35.
三元配合物Co(L-phe)(Aa)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H电位滴定法研究了三元配合物Co(L-phe)(Aa)[L-phe为苯丙氨酸根,Aa-为L-val(缬氨酸根)、L-leu(亮氨酸根)、L-ile(异亮氨酸根)或L-trp(色氨酸根)]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t=25℃,c(NaclO4)=0.1mol/L],三元配合物相对稳定性用δk[δk=△logK-△logKS,其中△logK=logK^Go Go (L-phe)(Aa)-logK^Go Go (L-phe)-logK^Go Go(Aa),△logKS=1/2(△logK(L-phe) △10gK(Aa) log2)]表示,结果表明:与相关L-丙氨酸(L-ala)配合物Co(L-phe)(L-ala)相比,所有这些配合物均具有相对较高的δK值,表明配合物分子内存在着额外的稳定化作用,这种稳定化作用可能主要归因于三元配合物分子内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着氨基酸侧链结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6.
通过分析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有机碳的陆向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高程上升,其含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互花米草区/芦苇混合区最高(9.18g·kg^-1);土壤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以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脱氢酶最为明显;互花米草的引种及蔓延,增加了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7.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资源的筛选和抗性QTL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鉴定发现,分蘖盛期的病状最为显著,是病症观察的最佳时期。对江苏省311份粳稻品种进行重病区田间鉴定试验,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毒(RBSDV)免疫的品种。江苏省目前正在推广的24个主栽水稻品种发病率在10.0%~30.0%之间,曾推广的287份粳稻品种中,71.5%的品种发病率在10.0%~29.0%之间,其余品种发病率在29%以上。来源于日本的粳稻品种Koshihikari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籼稻高产品种桂朝2号为感病品种。利用Koshihikari/桂朝2号RILs群体进行抗RBSDV的基因定位,结果在第3染色体上标记RM7~RM5748之间检测到1个抗黑条矮缩病的QTL,来自Koshihikari的等位基因增强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携带抗性位点的家系明显提高了对RBSDV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研究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水稻发芽、生根、壮苗、增加有效穗、提高成穗率和增加产量上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用呋苯硫脲浸种剂浸种,种子发芽率高,苗茎粗扁,根系发达,白根数多;此外,用呋苯硫脲浸种还可以提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从而提高产量,产量比对照区增产585kg/hm2。  相似文献   
139.
为了解浙江宁波地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流行情况,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应用PCR方法对2004~2008年采自宁波地区对虾养殖场的1201份南美白对虾样品进行WSSV检测。结果表明,1201份样品中有364份样品呈阳性,总阳性率为30.31%;2004~2008年的WSSV年平均阳性检出率均较高,且呈不规律变化,其中以2006年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发病最严重,阳性感染率达42.66%,但2006~2008年WSSV的年平均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0.
茶叶溯源平台是以二维码为基本信息载体,对茶叶质量安全和种植生产等全过程进行追溯。通过茶厂、制茶厂等的农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茶叶履历信息的快速采集与实时数据更新。通过在生产企业应用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有机生产的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检测;通过将各生产企业数据汇集到管理部门,构建追溯平台数据库,实现上网、二维条码扫描、触摸屏等方式的追溯,从而保障茶叶质量,使企业能够实时、精确地掌握整个生产及供应链上的产品流向和变化,控制整个生产流通环节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